APP下载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研究

2014-06-13黄瑞雄宋燕金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

黄瑞雄 宋燕金

摘要:为探索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对策,文章从优势地区、典型地区和劣势地区三个层面对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制度约束、工业支撑、劳动力资源互补和产业化推进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阐述,并采用灰色层次分析方法进行了以云南省2002年~2012年数据为例的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异步协调层次,并藉此给出各层次相应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发展对策

一、 引言

工业化是城市化进程发展的起点,通过新型工业化不仅能够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支持和动力,还能够增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增强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存在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城乡间和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协调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影响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因此,正确审视并指导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具有现实意义。

二、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优势地区制度约束阻碍愈加突出、乡镇企业实力不足、城乡劳动力缺乏资源互补。首先,传统户籍制度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劳动力流动造成严重阻碍,土地制度缺乏市场配置基础,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引领地位不突出;其次,乡镇企业布局不够合理、利益调节机制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多企业从事初级农产品贩销业务,与基地、农户之间的经济关系不紧密,市场应对能力与品牌开发能力普遍欠缺;最后,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缺乏足够知识和技能的新增城镇人口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难以符合现代化工厂及服务业发展的要求。

2. 典型地区城镇化拉动力不强、消费带动能力弱、工业支撑力度有限。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且聚集能力较差,对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有限,对周边农村地区和镇域经济辐射带动不足;第二,受低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观念及消费预期的影响,农村居民及城镇务工人员的消费能力较低,较低的消费水平同时伴随较为单一的支出结构;第三,缺乏城市工业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长期、有效反哺,现有的经济补足措施不仅效果甚微,而且追求短平快的临时举措缺乏长效机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并未随产业结构与经济布局的调整而有效向城市工商业产业转移,存在隐性失业的隐患。

3. 劣势地区资金制约严重、行政手段推动作用乏力、农业产业化推动基础薄弱。一是,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能够推动形成内生动力的农村金融体系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由工业反哺催生的农业及农村经济集聚效应也偏差;二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少,可利用的推动载体不足,缺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而市场对城乡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更难有作为;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进入二元经济结构阶段,乡镇企业过少,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程度低,乡镇经济流转的劳动力和社会资本严重匮乏。

三、 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

1. 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阅城乡一体化及新型工业化发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当前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根据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及灰色层次分析方法的实际要求,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 数据来源及统计结果。采编使用的2002年~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年~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和《云南经济年鉴》;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专家决策信息来自于金融投资、区域经济、产业规划、中小企业金融等相关研究领域的9位专家。依据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归一权重后(参见文献5),经过灰色序列生成和参考序列确定(参见文献7),可得到表征指标间客观关系的综合灰色关联度,而后使用线性加权方法可得到相应的主客观综合权重(如表1所示)。通过分别对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2011年、2012年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2002年~2012年云南省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及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排序对比情况。

3. 统计结果分析。分别结算各个统计区间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排名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60、0.66、0.67、0.68,表明云南各地区的两种进程协同程度正在逐渐提升,城乡一体化与新兴工业化的相辅相成功效正在逐渐显现。横向比较分析两种进程的排序情况可知:综合评分靠前的昆明、玉溪、楚雄、红河和版纳等五个地区依托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特殊区位优势使得两种进程较为一致,成为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良性循环发展的优势区域;丽江、德宏、怒江、迪庆四个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偏小但社会资源相对偏向城镇集中,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易于形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后发优势,使得新型工业化状态优于城乡一体化,成为两种进程带动发展的典型地区;曲靖、保山、昭通、普洱、临沧、大理六个地区由于经济转型成效不佳、经济基础不牢使得新型工业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带动不足,成为两种进程尚未协调共进的劣势地区。

四、 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协调互动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良性发展重要基础。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形成,各地区的两种进程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发展错位。对照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及面临的问题,可从优势地区、典型地区和劣势地区三个方面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提出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1. 优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一方面,在继续深化落实全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西部地区覆盖完全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西部地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和农村社会救济福利体系;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中,放宽农业转移人口入城进户的限制,逐步放开不同县域、不同省域间的户籍流动限制,在土地流转改革进程中,强化土地的使用权自由和合理地流动,并建立更加规范和有法律保障的农用土地权流转市场,进一步规范农用土地的流转市场。

(2)加大工业反哺农业深度。通过城市工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团反哺农村,将农业产业融入到城市工业产业链条与产业集团之中。通过形成农业、工业相互契合的产业链条,减少农村产业的发展成本和城市工业的消耗费用,使乡镇人口充分享受城市发展红利,保持城市工业发展良好势头,增强工业经济带动力,更好地发挥工业聚集辐射效应。

(3)提升农民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一是要提高农民文化教育素质,形成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在办好、巩固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适合农村基础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二是要努力转变形成技能培训的市场导向,通过及时洞悉市场用工需求,培训农民成为有专业基础、适应各层次城市开发建设的合格劳动者;三是要进一步拓展农民科技培训服务机构,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的积极参,深化整合农民田园学校、网络技术培训以及科技党课等多种途径形成一系列政府帮扶下由市场主导的多元化办学服务体系。

2. 典型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壮大城镇县域经济实力和吸引力。第一,以特色区位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当地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合作社等的模范带动作用,培育农户的经济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壮大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第二,推动中心村、特色村以及重点镇的发展,加快社区建设,完善生活设施,重塑特色小城镇,推动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第三,提升市场对农业产业资源的配置导向作用,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把农民的利益与乡镇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2)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一是要打造实施更加积极的多层次就业政策,在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前提下,持续增强低收入者的基本劳动报酬;二是要创新财税政策,加大保障性财政投入,完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三是要大力整顿城乡各级市场秩序,优化城乡消费环境,引导形成合理的居民消费观念,将城乡市场培育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一方面,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交通道路、水源工程、饮水安全、供电供水工程、通信网络工程、垃圾处理环保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逐步引入金融市场资金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确保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指引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来源稳定。

3. 劣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对策。

(1)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惠农资金支持力度。一是,为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财政困境,提高乡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合理界定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与乡镇的事权、财权,做到事权与财权对称与统一;二是,切实增加各级财政对部分地理条件恶劣、经济基础差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投入,在调整地区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向的同时,进一步积极争取国家的相关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三是,充分整合区域综合开发契机,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广泛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立足贫困地区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林产品和特色养殖业,确保内生性的农民增收、财政增效。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增加资金投入和安排建设项目时,要转变传统以工业为先的政策倾斜,把重点放在支农政策上,充分发挥制定政策的导向性,发挥财政支农的二次分配效用,引导更多财政资源及社会资源支持公路、通讯、农田基础等建设上来;另一方面,将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既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等鼓励措施,也要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在直接受益的当地公路设施、通讯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投劳。

(3)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努力加快贫困地区的龙头县城、重点城镇和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依托小城镇兴起的农村产业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地区禀赋,完善区位发展的功能定位和基础定位,集中力量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名镇、工业重镇和商贸集镇;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工业的发展,培植龙头企业,加大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以扎根乡镇的地缘型企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既要促使农村经济结构化提升,也要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有效增强城镇经济对农村生态、农业附加值及农民生活的互补性开发及保障。

参考文献:

1. 钟宁桦.农村工业化还能走多远?.经济研究,2011,(1):18-27+56.

2. 刘菊.农业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安徽省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9,(7):91-95.

3. 颜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基于新型工业化理论的研究.云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4. 刘渝林,唐秀华.重庆新型工业化进程障碍的成因分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16.

5. 陈晓雨,刘幼昕.重庆市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2,(5):1052-1056. 6. 张克俊,曾科.新型工业化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4,(6):125-127.

7.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号:13CDJ025)。

作者简介:黄瑞雄,南京大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燕金,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昆明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4-04-10。

猜你喜欢

新型工业化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推动黑龙江省科技型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