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针不同灸式对原发性痛经即时止痛效应的临床研究
2014-06-13武九龙陈红宇唐宜春陈若旸莫慧宦佳慧张建斌王玲玲
武九龙,陈红宇,唐宜春,陈若旸,莫慧,宦佳慧,张建斌,王玲玲
太乙神针不同灸式对原发性痛经即时止痛效应的临床研究
武九龙,陈红宇,唐宜春,陈若旸,莫慧,宦佳慧,张建斌,王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46)
观察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规律。将43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采用太乙神针灸十七椎,治疗组采用灼痛刺激方法,对照组采用温热刺激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后的VAS评分,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两组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后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不同时间段(治疗0~10 min,治疗11~20 min,治疗21~30 min)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太乙神针两种不同灸式对原发性痛经均有良好的即时止痛效应。一般而言,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若以30 min为一次治疗时间,0~10 min宜采用温热刺激,使患者逐渐适应温热刺激;11~30 min宜采用灼痛刺激,以加大施灸刺激量来取得更佳疗效。
灸法;痛经;太乙神针;灸式;灸量;VAS评分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是影响妇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常见原因。针灸治疗PD历史悠久,为普遍认可的针灸临床常见适应证,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已被肯定[1]。笔者自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采用不同灸式太乙神针治疗PD患者4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3例PD患者均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28岁,平均(22±2)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81.67±38.72)个月。对照组中年龄最小19岁,最大26岁,平均(23±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2年,平均(76.55±40.66)个月。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妇产科学》[2]中PD的诊断标准,即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PD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30岁;③月经周期规律,为(28±7)d;④接受本疗法前2星期内未服用止痛药、镇静药及激素类药物;⑤VAS评分≥40分;⑥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经妇科及B超检查,西医诊断属继发性痛经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下,30岁以上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④月经周期不规律者;⑤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不适宜针灸的其他疾病患者;⑥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或已服用止痛药物的患者;⑦参加本项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
2 治疗方法
2.1 太乙神针处方及制作
太乙神针处方组成为乳香20 g,没药20 g,人参5 g,三七10 g,千年健20 g,钻地风20 g,肉桂20 g,川椒20 g,小茴香20 g,苍术20 g,甘草40 g,防风80 g,研碎成末。取20 g艾绒配5 g药末,混合均匀,再取长23 cm、宽18 cm白棉纸1张,将药艾均匀铺于纸上,卷成直径2.5 cm、长15 cm圆柱状艾条,取白棉纸1张再卷1层。后在艾条外层涂抹鸡蛋清,阴干后再刷蛋清,反复6次,最后制成太乙神针。
2.2 操作方法
取十七椎穴。嘱患者俯卧位或坐位,暴露腰骶部,定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定位》,铺上棉布,告知患者相关事宜。暴露太乙神针头部,用乙醇灯或者乙醇棉球点燃10 s,务使艾条头部燃烧均匀。放置太乙神针燃烧5~10 min,使火星深入艾条里层。
治疗组将太乙神针重按于红布之上,使热力透过红布直达皮肤肌腠,务使患者在30 s内产生不可忍耐的灼痛感或出现避闪动作,停留2 s后提起,隔10 s后再灸。如此反复操作30 min,患者将接受到40~60次的灼痛刺激。
对照组操作将太乙神针轻按于红布之上,使热力缓缓透入皮肤肌腠,若患者感觉灼痛或刺痛感,则添加2层红布再灸。务使患者感受到持久温热刺激。持续操作30 min。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观察患者在一次使用太乙神针时疼痛情况的改善程度,采用国际常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将疼痛程度用0~100表示,0表示无疼痛,100表示剧烈疼痛,受试者根据个人疼痛感受选择一个最能代表疼痛的数字。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后的VAS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检验结果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检验数据的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多组比较使用检验,两组比较则使用独立样本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则使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1、图1可见,治疗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为(58.81±18.70)分,对照组为(65.45±19.0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后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图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趋势折线图
3.3.2 两组不同时间段VAS差值比较
由表2、图2可见,两组不同时间段V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
表2 两组不同时间段VAS差值比较
图2 不同时间段VAS差值变化折线图
4 讨论
原发性痛经是指妇女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的一种疾病。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由于血浆前列腺素(PG)增加,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并造成缺血而引起[3]。大量研究[4]发现,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及经血中PGE2及PGF2a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GF2a/PGE2比值升高导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加重。PD还可能与加压素有关,临床研究[5]表明,加压素分泌可增加子宫收缩活性,加重痛经症状。另外,心理因素也可能是PD的原因之一。
十七椎为经外奇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下,故名。该穴首见于《千金翼方·二十四针灸章》:“灸转胞法……第十七椎,灸五十壮”,记载了艾灸十七椎来治疗转胞,其病位与痛经都在胞宫,提示了十七椎穴与胞宫存在密切联系。从经络来看,十七椎虽为经外奇穴,但为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和督脉分布区所过之处,其中足少阴经贯脊属肾,足太阳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故艾灸十七椎可通调经气,温通胞宫,以达通则不痛之效。从病症反应来看,十七椎看作是盆腔的反应点,即十七椎穴为盆腔之所在[6],与胞宫相近,灸治可以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临床很多医者选取十七椎治疗相关妇科病症[7-8]。从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来看,李艳梅等[6]认为十七椎所在位置是督脉由盆腔转入腹腔的中转站,也是人身阳气从盆腔到腹腔、胸腔周转的部位,刺激此穴可以调整盆腔阳气失常的情况,从而治疗盆腔妇科器官的疾患。从神经角度来看,十七椎下有第5腰神经分布,并与其他神经形成盆丛,组成子宫阴道丛等次级丛分布于生殖器,李艳梅等[6]认为艾灸十七椎可触发神经调节机制来调节子宫肌收缩、解除子宫痉挛性收缩以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太乙神针最早记载于清代韩贻丰所撰的《太乙神针心法》一书,是一种掺药艾卷灸法,具有损伤小、操作安全方便、注重药物与艾灸双重作用等特点。太乙神针自清至今有多种组方,而灸式一直以实按灸为主流,也有另辟蹊径,大胆创新的灸式,如李新超[9]将太乙神针两端点燃并插进直径10 cm、高10 cm的艾灸瓷罐内的瓷针上,盖上罐盖,穴位上垫毛巾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均取得较好疗效。课题组在传承实按灸的基础上,将太乙神针细化成两种不同灸式,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不同灸式。张建斌等[10]认为,艾灸温热刺激有温通作用,并且认为艾灸的温通作用存在缓急强弱的差异。本课题组认为,治疗组采取重按和间歇性伤害性刺激的方式来增加施灸刺激强度,具有强温通和急温通的效果,而对照组采取轻按和持续性温热刺激的方式来维稳施灸刺激强度,具有弱温通和缓温通的效果。依据神经生理学的研究[11],皮肤感受环境温度,主观意识上可以分为冷、凉、温和热4种不同类型的温度感觉,但43℃以上和15℃以下的温度引起的不仅是温度觉,还有痛觉,属于伤害性温度感觉。本课题组认为,两种灸式由于施灸刺激量和强弱缓急的差异,患者局部皮肤的温热感觉亦不同,根据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同温热觉,笔者用曲线进行大概描绘。详见图3。
注:“0”代表皮肤起始温度;“1”代表温热觉(可忍受);“2”代表灼痛觉(不可忍受)
太乙神针不同灸式对PD均有一定的即时止痛效应,即在降低VAS值方面均具有较好的作用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灸式在10 min、20 min、30 min这3个时间段中均有一定的疗效,治疗后缓解分值均在30分以上。对照组大致表现为0~10 min为其缓解力度最有效率阶段,而在11~20 min的缓解力度有所下降,在21~30 min又有所回升。治疗组则与之不同,主要表现为缓解力度呈逐上升趋势,治疗组在0~10 min较对照组缓解疼痛值为慢,而在11~30 min治疗组的缓解分值逐渐超过对照组。本课题组认为,0~10 min的效应差异可能与机体适应不同外来刺激所需时间不同有关,治疗组的灼痛刺激为间歇性伤害刺激(患者不可忍受),需要机体逐渐适应这种刺激之后才能发挥治疗作用,而对照组为持续温热刺激(患者可忍受),机体很快就能适应这种刺激而发挥治疗作用。另外,11~30 min的效应差异可能与施灸刺激量、施灸刺激强度和施灸刺激时间三者有关。《医宗金鉴·灸法大小多少歌》:“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施灸刺激量不及则无法达到一定的灸疗效果,反之施灸刺激量太过同样不能取得良效。张巧凤[12]认为,施灸刺激强度、施灸刺激量及施灸刺激时间三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可用公式1表示,即施灸刺激强度=时间刺激量/施灸刺激时间。经上述公式可推导得出公式2,即施灸刺激量=施灸刺激强度×施灸刺激时间。从公式可知,施灸刺激量与施灸刺激强度和施灸刺激时间为正比关系,即在施灸刺激时间恒定情况下,施灸刺激强度时间越大,则施灸刺激量越大,反之则越弱。本课题组认为,两组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 min,而治疗组采取重按和间歇性伤害性灼痛刺激,其施灸刺激强度要高于对照组所采取的轻按和温热刺激,所以治疗组的施灸刺激量要高于对照组,故机体在逐渐适应灼痛刺激之后,治疗组缓解分值逐渐超过对照组。
综上所述,太乙神针两种不同灸式对PD均有良好的即时止痛效应。一般而言,对于PD患者,若以30 min为一次治疗时间,0~10 min宜采用温热刺激,使患者逐渐适应温热刺激;11~30 min宜采用灼痛刺激,以加大施灸刺激量来取得更佳疗效。当然,医生应该掌握患者病情的缓急,灵活运用两种不同灸式。对于急性痛经或VAS分值偏高的患者,应奉承“急则治标”原则,首选灼痛刺激,以达急温通、强温通之效,以治其标。相反,对于长期慢性痛经或VAS分值偏低的患者,当秉承“缓则治本”原则,首选温热刺激,以达弱温通、缓温通之效,以治其本。总之,两种灸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临床上理应取长补短,灵活运用,以取得最佳疗效。
[1] 杨建花,李沛.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概况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4,24(5):364-366.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319.
[3] Lefebvre G, Pinsonneault O, Antao V,. Primary dysmenorrhea consensus guideline[J]. J Obstet Gynaecol Can, 2005,27(12):1117- 1146.
[4] Dingfelder JR. Primary dysmenorrhea treatment with prostaglan- din inhibitors: a review[J]. Am J Obstet Gynecol, 1981,140(8):874- 879.
[5] 明海霞,邱桐,苏韫.原发性痛经发病机制与治疗新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1):55-57.
[6] 李艳梅,卜彦青,侯文静,等.十七椎与多穴对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的观察: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3):199-202.
[7] Chen SZ, Hou WJ, Cong Q. Clinical study on time-effect relation of acupuncture for pain due to dysmenorrhe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9(5):291-294.
[8] Hu ZH, Wang Y. Mechanism study on acupuncture for non-insulin resistan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1, 9(5):298-300.
[9] 李新超.太乙神针的传承与创新[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6 (8):63-64.
[10] 张建斌,王玲玲,吴焕淦,等.艾灸温通温补概念的内涵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11):1000-1003.
[11] 韩济生.神经科学[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676-680.
[12] 张巧凤.论施灸刺激量对灸法补泻效应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2,12(1):45-47.
Clinical Study of the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es of Taiyi Moxa Stick Moxibustion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
,210046,
To investigate regularities i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oxibustion on primary dysmenorrhea.Forty-thre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in order of visits, to a treatment group of 21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22 cases. Taiyi moxa stick moxibustion on the seventeenth vertebra was used in both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a causalgic stimulation method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a thermal stimulation method.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VAS score after 10, 20 and 30 minutes of treatment (>0.05) and in the VAS difference value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0-10, 11-20 and 21-30 minutes of treatment) (>0.05) between the two groups.Both modes of Taiyi moxa stick moxibustion have a good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Generally speaking, if 30 minutes are one session of treatment for PD patients, thermal stimulation is provided during 0-10 minutes to make the patients adapt gradually to it and causalgic stimulation during 11-30 minutes to increase stimulation intensity, producing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Moxibustion; Dysmenorrhea; Taiyi moxa stick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mode; Moxibustion intensity
1005-0957(2014)03-0224-04
R246.3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3.0224
2013-10-21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2JSSPITP1140)
武九龙(1990 - ),男,2009级本科生,E-mail:jiulong0609@gmail.com
张建斌(1967 -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针灸理论的现代研究,E-mail:zhangjianbin@njut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