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 润物无声
2014-06-12吴晓红
吴晓红
摘 要:语文教学于默默中滋润着学生的内心。学生通过语文课堂获得多种情感体验,丰富其内心世界。当情感体验积淀到一定程度即会产生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感动。这亦是学生心灵的支点,从而产生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指引学生努力向前,寻得诗意栖居,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就这样润物无声,发挥其内在功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内在功能;情感体验;感动;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语文,与众不同。她是心灵的鸡汤,默默地滋润着莘莘学子。
一、收获:情感体验
随着教育的发展,情感教育俨然已成为教育的主流,这在语文教学中显得极为突出。因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既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感也蓄势待发。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道的情感过程。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收获更多的情感体验呢?
第一,给学生一个充满爱的课堂。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在一个充满爱的课堂里,尊重显得格外重要。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有和文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会对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从中受到启发。但是,由于学生的身心正处在萌芽阶段,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的挖掘、体验、感悟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尊重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营造一个暖暖的课堂,拉近师生间心的距离,在情感互融的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第二,让学生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进行情感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授《再别康桥》时,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指导学生通过初读探索,萌生情感;范读诱发,渲染情感;重点试读,体会情感;回读全段,抒发情感。在这样一个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朗读,成为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
第三,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引发情感体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挖掘出文本中的情感内容,增加感情的深刻性、丰富性。在教授《夏》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来理解文中情。例如:如何理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你看教室里那些挥笔的学生,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写,快写。要上考场了,又想着快答,快答。”这样的改写,已十分明确了,学生联系自身彻底理解农民的紧张。所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收获更多的情感体验。
二、获得:心灵支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词好比是一点火花,去点燃思维的火药。”那优秀的文学作品则是心灵的净化剂,是艺术家们用心灵雕刻而成的,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语文课堂是学生的精神家园,于无形中撼动着他们的灵魂,为其心灵寻得一个新的支点,那就是感动。
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来的火花。感动的时刻就是幸福的时刻。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感动来自于双向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挚的感动。例如: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当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会产生对平静美好的感动;当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滋补。
这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在师生间涌动,在互动交流中更加得到尽情地发挥,也会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既达到了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就能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一心灵的支点将会指引你,寻得最终的目的地。
三、寻得:诗意栖居
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道出了生命的深邃与优雅。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呢?
第一,诗意地导入,让学生受熏陶。诗文名句是精华,它们的内在美是咀嚼不尽的。所以,在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快速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够创设一种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第二,诗意地朗读,让学生有灵气。教《十五夜望月》時,笔者反复让学生随着那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在不断地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委婉表达的秋思,诵读时做到快慢和谐,高低有致,真可谓恰到好处。
第三,诗意地感悟,让学生有收获。当我们和着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应去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进而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和感悟。
诗意语文,追寻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构建精神家园。语文教学是一项奠基工程,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学生的生命垫底。
王安忆曾用一个经典比喻来形容文学艺术的精神价值,“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你的呼吸。”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教学正是这样一片森林。这样的森林默默地滋润着我们的呼吸,润洁着我们的心灵世界,让灵魂充满诗意的绿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功能。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吴沛好.满怀深情说“诗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