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4-06-12牛传明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机房职业技能

牛传明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牛传明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通过重新梳理课程教学理念,以工作岗位为载体实现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创设教、学、做融入到实际工作场景,改革“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终极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改革历程

职业教育是“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一原则,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积极“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教学模式。[1]

《微型机组装与维护》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群一门重要的职业岗位核心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该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教师先带着学生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去学习一些难以理解、在实际工中又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基础理论(通常将这个学习阶段称之为“打基础”),然后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实训,理论与实践教学时间被人为的分割开来。“打基础”虽然勉强让学生学到了一些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但却花费了本课程的大部分学时数,理论与实践脱节,到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时,仍然不知道如何做,理论达不到指导实践的目的,教学还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课程已结束。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教学效果和课程教学质量都不高。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计算机实际运行维护过程相脱离,造成学生到了实际工作岗位对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摸不着头脑。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并不少见,这使得我们的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职业竞争力,不可避免的给他们的就业以及创业造成很大困难。[2]

“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院校相当长一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旋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改革陈旧的课程教学模式,不断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增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改革传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2008年我院课程改革的大幕正式拉开,在全面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教学改革成为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创新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一波又一波。《微型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启动的。本文将在《微型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与研究的前期成果基础上,重点探讨我校《微型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的几个问题,以期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有所裨益。

二、改革的步骤

(一)试验阶段(2008年9月~2009年7月)

认真调研、分析市场对计算机硬件人才职业技能的需要,寻找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和IT行业职业岗位的对接点,设计课程的第一轮改革方案,把教材内容整合为比较适宜职业岗位的几大模块,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试点启动。

(二)整改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在第一轮方案实施完后,课程组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施行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仍占有较大的比例,学生实践动手时间相对还是较少,这对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于是在第二轮的推行之中,又一次降低了课堂理论教学时间,增加了在实训室中的训练时间。试点后,感觉教学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把真实工作环境融入到教学环节中阶段(2010年9月~2011年7月)

总结前两轮改革的经验,并抓住学院机房多、管理人员少的契机,经与各系机房管理人员协调,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分布到各系机房中,参与机房的运行与管理,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管理维护的职业技能。经过这一轮的改革,学生的计算机管理维护水平大大提升,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改变。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改革是非常成功的,是值得推广的。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重新梳理课程教学理念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打破了传统的以“了解”、“掌握”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设定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其次,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方式的框架,而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创设实际工作情境,结合职业技能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基于此,课题组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得教学模式设定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的,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分阶段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项目为载体,以“教、学、做一体”为训练模式,通过理实一体的训练初步实现基本技能培养;以计算机机房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机的组装、维护的实际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巩固、提高,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以工作岗位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结合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的要求,重新组合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精心设计了学习模块和项目任务。将基本技能整合为十个任务,将一些维护的必备知识点和技能训练融于这十个任务之中,将项目化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每个项目都是按“教->学->做”的步骤进行设计。通过具体任务的实施,体现课程内容的实际价值。

具体课程内容重构和工作任务分解如下表[3]:

(三)教学过程全局设计

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题组将《微型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教学环节设计成两阶段:第一,基本技能形成阶段——课程教学运行的全过程;第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到计算机机房实际工作场景中实践。

在基本技能形成阶段中,通常先由教师首先通过教学仪器、配套设备等现场展示或演示实训任务,介绍任务的要求、注意事项,再讲解预备知识。接着由学生根据任务的要求进行项目的实施、实践操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促使学生实现任务。最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一体化教学,淡化了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界限,保证了每个任务都能做到教师理论指导与学生的实践保持同步,理论通过实践获得理解。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领悟,将教与学在一个综合职业环境下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知识的同时练就了技能,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强化技能训练阶段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每周的学习任务之外,还要到计算机机房实际工作场景中实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管理员的带领下对机房内的计算机运行进行管理与维护。学生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感觉到有了用武之地,能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职业场景相结合,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一部分枯燥的课堂教学内容化解到实践技能培养的过程之中。不光学生们学得欢心,机房的管理队伍也自然的得到增强。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提倡自学:让学生在参与机房的实际运行中独立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和必备的实践技能,并进行相互交流。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检索相关技术和器件的资料,再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进行选择或实践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又使他们对新技术、新器件增加了了解。

3.倡导团队学习法: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其他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并分成若干学习互帮小组,实现学习中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4.革新教学手段: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网络,特别是针对那些比较抽象的描述,通常都是借助课件实现,或学生通过网络检索来实现;在对物理器件操作之前,可以利用虚拟软件对操作过程进行仿真,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及时修正,从而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技能掌握的熟练性。[5]

5.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为了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课题组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推行全程化与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教学、完成实训任务情况、工作态度、创新等内容作为考核基本要素。特别是将每个实训项目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方面。考核过程不仅包括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的考核,也包括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的考核。[4]

6.丰富教学资源:课程组开发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项目课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电子教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指导书”和“课程考核指南”,将这些有益于学生学习的资料放在校园网的教学资源网中供学生使用。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及启示

(一)革新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由简单的传授理论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强调了技能的培养。先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在掌握了一定基本技能后,按小组分配到计算机机房进行带任务的实践。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技能的训练完全溶入到实践运行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创新教学组织模式

把工作任务作为能力训练的载体,采用集中训练和小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参照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建立一套完备的实践活动管理制度,通过构建模拟职业环境,营造职场氛围。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也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了学生的适岗能力。

(三)“一箭双雕”的效果

一方面,以学院的计算机房作为学生进行微型机组装维护课程学习的平台,这不仅创新了我院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另一方面,由于较多的学生参与到机房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为学院各个主要机房的正常运行、日常维护提供了一支重要的力量,大大提高了各机房机器的使用率,受到了各个机房和师生的欢迎和支持。

五、实践效果及推广应用情况

(一)实践效果

历经三年的改革与实践检验,充分的表明采用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职业岗位核心技术的兴趣,易于提高学生在实习实训场、站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熟练完成职业技术岗位基础课程和计算机故障排除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显著。改革后该课程学生学业成绩及格率为100%,与以往相比提高了36.5%,优秀率为52.2%,与以往相比提高了25%。经网上测评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度从2008年的62%,上升到2011年的97%以上。

(二)应用情况

课程改革良好的教学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和实际应用效果,2009年广旭旭等同学参与建筑工程系计算机机房的管理维护,这批同学就业后不到一个月就成为计算机维护专业的骨干;2010届学生倪超同学在安徽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三等奖;由系统维护班同学参与维护的多个机房机器运行状况良好,多媒体设备正常使用率极高,收到了学院的嘉奖。学生参与机房的运行与管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效地保障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实现了系和学生互惠互利的“双赢”效果。

(三)积极的效应,推而广之为专业教学模式

微型机组装维护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对专业内其他课程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专业内其他课程的改革。历经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专业内各门课程改革的合力催生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在机房真实工作任务载体下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自主学习、过程监控”。

(注:本文系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2jy xm669;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JG12338;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项目,项目编号:BCB12011;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yjjyxm14;2013年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以皖西地区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013SQRW143ZD)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7-30.

[2]张磊,张辉,黎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119.

[3]毛自民,吴天兰.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5-264.

[4]李家兵,牛传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科学时代,2009,(11):153-154.

[5]张错玲,张佑生,张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的收获与体会[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73.

猜你喜欢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机房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浅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室的管理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组装课堂中的应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模式创新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游戏让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课堂动起来
N通信公司机房节能技改实践
某IDC机房结构设计
新型有线电视机房UPS系统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