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诊”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
2014-06-10覃建华
覃建华
【摘要】走进语文课堂,发现“读”主要存在三大问题:“读”流于形式,“读”缺少评价,“读”的范围狭小,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 要提高学生读的水平、读的能力,课堂上应该让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并注意训练方法,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流于形式;缺少评价;范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读”的突出问题
时下,课改工作在各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可是,真正走进语文课堂,却发现“语文味”越来越少了,其主要调料包——读,在课堂上被师生的侃侃而谈替代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流于形式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是,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学生读得太少,读得随意。如用两三分钟默读一篇较长的课文,学生根本不够时间完成,当然达不到读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教师不相信学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自己多讲。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便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甚至被小组汇报取而代之。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或某几个小组精英的读书心得与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了。
(二)“读”缺少评价
如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听说读写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堂上小组读、个人读后,其他同学评价:“你×××字读错了,你声音很大……”缺乏实质性的评价。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这时,如果老师大胆地站出来,引导孩子们找出朗读过程中不妥之处,并施以正确的朗读方法引导,纠错后再读,有针对性地读,效果定会截然不同。
(三)“读”的范围狭小
学哪篇课文就单一地读哪篇文章,致使学生读的范围狭小,这是多数语文教师的做法,没有“以读攻读、以读引读”的概念,课堂上,一篇篇孤立的文章,学生学起来倍感枯燥。
二、“读”的方法探讨
(一)“提示语言”要到位
一个句子,除了由文字组成外,还有各种标点符号。这些标点符号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朗读提示语言”。如有“、”的地方停顿时间最短;比“、”停顿时间长一点的是“,”;遇到“?”时,要读出疑问的语气;遇到“!”时,要读出感叹语气……同时用“/” 把长句划分成几部分,用“·”标出重读的词语,用“―――”标出轻读的词语。通过加上这些提示符号,学生更容易掌握语感,分清轻重、快慢。虽然学生在以后学习朗读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按照这些“提示语言”来朗读,开始练习朗读,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这些“提示语言”。
(二)“训练方法”要科学
(1)学前读。指初读课文,表层性朗读。讲课前,先让学生默读(低年级应朗读)。这时,应由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杜绝那种不给充足时间,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上一二遍的现象。这一环节应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读懂”。
为了达到训练目的,必须强化预习的功能——定向自学,强调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变集体读书为人人参与的读书活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人人做到三读:一读正确,结合查字典,清扫阅读障碍;二读通顺,做到“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三读流利,做到朗朗上口,了了于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对课文内容串讲、串问,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难于理解的词句点拨,以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使其逐步到四会:一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词句、读懂课文;二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三会动笔在读过的文章上圈、点、批、注;四会自己提出疑问,参与讨论。并在读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思考问题中,进行思维训练;在讨论质疑中,发展语言。
(2)学中读。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彻底摒弃传统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真正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其训练过程要注意三点:第一,要紧扣重点,不面面俱到。引导学生自己去品读、去琢磨。第二,要建立整体性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切忌东一榔头西一棒,孤立进行词、句、段的训练。第三,指导学生学会用“情感和内容”相统一的标准评价其他同学的“读”。
(3)学后读。指理解后读,做到熟读成诵。这时更需要时间,熟读生巧,这时应从读的技巧及形式上给予指导:形式上有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技巧上如语调的高低、停连处理等。让学生或吟诵、或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现在,多媒体进入了课堂,可试用配乐朗读、情景诵读等,巧用多媒体,让孩子们在乐声中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读。
如《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可以为课文配上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
(4)拓展读。我校“互文阅读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容量的“互文”融入课堂,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去找、去读与文本(写作背景、修辞或题材等)有共同点的互文,如学《白杨》,就可以在课堂上引读主题相似的互文《古井》,这样,既避免了读的范围狭小性,又真正做到并做好了“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然后不断延伸……
总之,语文课堂,“读”是前提,“读”是关键。同时,交给学生读的方法更是重中之重。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