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升

2014-06-10汪力宏

课外语文·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为中心活动设计原则

汪力宏

【摘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实践者,而活动就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本文对阅读教学中活动设计的意义、活动设计的原则进行讨论,以期对语文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活动设计;学为中心,阅读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实施新课标以来,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活动”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如余映潮先生首创“板块式教学思路”,追求“学生活动充分”的最高层次教学境界,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再如肖家芸老师提出并实践了“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的教学理念,程翔老师提出阅读教学中“注重过程的原则”“注重体验的原则”并躬身实践,李海林老师把“搞活动”作为语文课堂的基本教学形态,王荣生老师提出课堂活动包含“教学方法”维量和“教学内容”维量,胡根林老师提出了“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这些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都集聚了语文教学研究者对“活动”研究付出的心血,都极大地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丰富、深化、发展了语文学科“活动”的内涵。那么,什么是“活动”?肖家芸老师给它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其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塑造,即非智力活动。”

一、阅读教学中活动设计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的意义,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开展活动进行阅读,进行语文的学习,是语文学科学习规律的必然要求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也谈道:“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据余映潮老师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课标中,“实践”一词一共出现了40次,凸显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语文天生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而积累、学用语言必然地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不读不写,何以学语言?没有活动,则无以形成能力。

(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大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活动的开展,就是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就是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从重视教师自我展示转向重视学生发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民主课堂。设计、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手笔、大方向。唯有学生活动起来了,才能谈及教学的有效。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唤醒一个认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具有主体地位?主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活动。学习归根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包办不得。教师要设计丰富的活动,引领学生自己去说,自己去读,自己去写,自己去思,自己去悟,真正把时间还给学生,才可以说在课堂上有了“地位”。

(三)课堂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

每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较大的创造潜能,而创造性的发挥总要依凭实践活动得以历练、得到展示。以教师“大量讲析课文”为主的课堂,极大挫伤了学生认识世界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对学生生命的漠视或摧残。对一篇文章,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因为客观上学生就存在个体差异。通过读书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质疑、交流,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促进身心发展。在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交流中,教师适时地切入教学,此乃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去教。新课标也多次提及“体验”一词,也是在强调对学生生命個体的尊重。让学生有一些“经历”,有一些“自砺”,有一些“体验”,才会对文字、对生活、对生命产生“一刹那顿悟”的感觉。没有体验,“顿悟”不会潜入我们的心灵的。唯有活动才能较为深入地刺激学生心灵“内部”发生变化,给成长以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也体现了对生本课堂的追求。

(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切实形成能力

阅读好比登山观景,不迈一个个台阶,是看不到“无限风光”的。开展活动,就是在“迈一个个台阶”,也就是经历“过程”。缺失过程,就无从谈及能力的发展。一个从不下水游泳的人,怎么能有游泳的技能?学生初读一篇文章,有的很激动兴奋,有的很乏味无趣,有的一知半解。教师依据学情,设计“一艘航船”,让学生自己一桨一桨地划,从“未知”的此岸抵达“获知”的彼岸。这“一桨一桨”就是活动的开展,或是活动的程序。学生是怎么样由此岸到彼岸的,只有他们自己划船了,自己做了,才知道。开展课堂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设计学生活动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开展活动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五)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调整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情绪

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的。“一个初中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14分钟左右,高中生为17-18分钟左右。过了这个时间,学生进入疲劳期,学习效果不好。”活动的意义就是能给学生注意力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使学生从注意力的低迷状态中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从而保持比较兴奋的学习情绪。一堂精致的阅读课,一般要设计2-3个学习活动。这几个活动会因为学习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异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维系学生的注意力。每个小活动后一般都有老师的“课中小结”,整个课堂疏密有致,教学节奏有张有弛,给学生以美好的学习体验。

二、阅读教学中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设计活动

教师认真解读文本是活动设计的前提,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才有高水平的活动设计。“这一篇”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要心中清楚。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来进行。从教学设计层面上来讲,就是“设计精致”;从教学实践层面上来讲,就是“重点突出”。如此展开活动,就是集中目标、增强针对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广得,学有深得。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材处理能力,高度整合、提炼文本内容,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静态的文本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活动教学,建构精致的课堂活动。这是最能彰显教师智慧的“中国功夫”。

(二)活动设计指向要明确,程序要科学

在活动指向上要主题明确,用恰切的行为动词“品析”“诵读”“改写”等规范学生的活动,即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有了活动的方向,就显示出活动的轨迹。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活动程序。一旦离开具体的程序,活动就是空洞的。程序1、程序2、程序3……逐步推进,然后它们聚合、统一在这一项活动之下,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活动体系”。这些程序是不能颠倒的,是环环相扣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科学的。它能快捷、有效地达成学生新知的生成。因此,活动设计不仅要制订活动主题,还要花费心思、周密具体地制订活动程序。设计出科学精细的活动程序,是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

(三)设计活动要得体

这里的“得体”指的是根据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即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两个维度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如余映潮老师讲《云南的歌会》品读活动一:文意理解,则采用速读说话的活动方式,交流读到的内容;品读活动二:要点感受,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感受文中精彩的写人、写景、写物、写场面的精彩片段;品读活动三:精段品读,则采用合作探究“主问题”的形式,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学习内容不同,活动的形式就不同,活动形式为学习内容而设计。假如让学生理解《老王》中“我”的愧疚心情,运用集体诵读的活动形式,就是不得体;作者杨绛的情感是要通过细细体会、揣摩、内心独白式的个人深沉地朗读才能表现的。

(四)活动设计要丰富多样

“知识的存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多渠道的。”我们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有效的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多种智能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这也就是余映潮老师所说:“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都是可以合理地进行设计与组织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活动形式的变化,也就是教学手段的变化。

(五)活动设计要讲究一定的深度

活动不是所谓热闹的“问题讨论”“小组讨论”: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找到课文原句回答问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订正。问答式讨论是一种变相的传授,不是活动。它仍然停留在对文本“认知”的层面,仅仅是读懂课文。但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读懂课文,文章是读不完的,而是要学“会”读文章,形成阅读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靠活动,靠体验。不体验就不可能真“会”,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设计活动要讲究深度,要讲究高层次。比如,反复、多角度品味一句话、一段话的活动;从大量资料中探究文本深刻主题的活动;从比较阅读中感受创作风格、写作技法、表达情感差异的活动;从文中提取语言印证某一文学评论家对该文本所作出的评论;搜集资料,找出文学作品中这一类人物形象或者這一类表达技巧的活动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阅读活动。活动深入,体验丰富,才能增长能力,启迪智慧。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生成学生精彩的学习,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六)活动充分,面向全体

学生活动充分,首要的是让学生占有大量的活动时间。没有时间保证,“活动充分”就是空谈。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读,尽情地说,尽情地写。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不做身子还没转过去就开始交流的假事,不做学生刚开始动笔就交流写作成果的傻事。一个真正有爱心的老师一定会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活动充分,其次要靠教师的引导,缺失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活动就会走偏方向、变得肤浅甚至开展不下去。教师“指导”的作用,对于学生活动而言,显得更为重要。不搞活动,教师讲得多,是“满堂灌”;搞活动,教师不管不问,是“大撒把”,这是两个极端。我们应践行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要体现全员参与,活动强调交互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方的行动必须影响到另一方的行动,这样的行动才叫“活动”。唯有面向全体,才能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活动绝不是个别学生的事。

参考文献

[1]肖家芸.让精彩于学生[J].语文教学通讯,2005(7-8).

[2]胡根林.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J].中学语文教学,2010(7).

[3]胡根林.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J].中学语文教学,2010(7).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学为中心活动设计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开放教育下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为中心:把学生推向课堂的最前沿
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活动探究
小学英语听力教学活动设计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貌合神离 远离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