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跆拳道对新时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2014-06-10王银平
王银平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归纳法,通过研究发现跆拳道无论是在身体、心理方面,都对新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本文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揭示跆拳道活动可以从哪些方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影响程度如何,从而为更好地开展跆拳道这项时尚运动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促进跆拳道运动的普及,同时也为新时期青少年素质培养提供一点意见。
关键词 跆拳道 新时期 青少年 身心健康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历史机遇期,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其行为、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身体各种病很容易患得,身体对外界不良因子的免疫力、抵抗力差,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等充满“负能量”的生活事件能增加,焦虑、抑郁、退缩等情绪问题等矛盾凸显出来。如何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所出现的各种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规避,是我们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尤其是身处在体育第一线的体育工作者们的首要责任。跆拳道是一项起源于朝鲜半岛的古老技击术,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记性格斗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跆拳道在1994年9月4日被正式纳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比赛项目之后,世界各地都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这项运动。从健身和健心角度来讲跆拳道与我国传统武术相似,练习者可既以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形成一种道德思想观念,还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坚韧自身意志的良好作用,特别是对新时期的青少年,在素质教育培养更加深入的背景下,跆拳道所起到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一、对青少年生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经常练习跆拳道可以改善和增强体质 跆拳道的技术动作是由全身协调配合,通过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联系来完成各种动作,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腿法来表现。经常练习跆拳道,有助于刺激肌肉并使得肌肉的力量增强,体内的脂肪也会或多或少的消耗掉,能保持练习者良好的身体形态。经常进行跆拳道运动,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技能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跆拳道运动既需要速度也需要耐力、它是一种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相结合的综合性运动。长时间参与跆拳道运动练习,能够促进运动员心脏安静时心率的降低,心脏工作室功率的增加,每搏输出量也会相应增多,人体的射血能力、载氧和载养能力的增加,对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跆拳道正式以其变幻莫测,又没潇洒的腿法著名于世,腿法讲究的是变化多样和灵活多变,这对人体的柔韧性、大脑反应的灵敏性、身体运动的稳定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它是对人体机能和体能的综合考验。神经系统在机体其他系统的配合下,构成了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它是人体全自动控制系统的中枢,主要负责维持人体的稳定状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这一系统得到锻炼和加强,使中枢神经系统对兴奋和抑制的调节能力更趋完善,从而进一步活跃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使它们的活动更加协调,工作效率提高,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迅速、灵敏,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增强抵抗各种疾病因素的能力。
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青少年意志的影响
伴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自外界的各种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学生自身承受的负担也就越来越重,接二连三大学生自杀和恶性杀人事件的发生,竟然出现了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5000多名新生与校方签订“自杀免责书”这一现象,足以说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能力之差着实让人触目惊心,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跆拳道,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比较时尚的体育项目之一,它是利用拳脚并用并进行搏击的对抗性项目。此项目参与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克服一些来自外界的疼痛与疲劳,甚至可能出现流血的情况,这就锻炼了同学们的坚韧的毅力和坚忍的精神,它使得学生们能够认识到,一个人要向征服世界、征服他人,首先就需要克服自己、征服自己,因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于是,在不知不覺的运动中,学生的果断、顽强、吃苦耐劳以及自信等优良心理素质就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自我意识的影响
体育运动有助于新时期的青少年更加准确的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宏伟.跆拳道[M].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00.
[2] 郭志远.跆拳道对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0).
[3] 徐永峰.对青少年跆拳道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探析[J].体育科技.2009(6).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6.
[7] 杨云.不同体育锻炼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