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4-06-10陈志文
陈志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赏识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主要围绕发现学生优点这个环节展开,教师在其教学活动当中要以一个赞赏的眼光来鼓励学生,使得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本文立足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高职体育教学的具体特点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赏识教育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赏识教育 高职体育教学 应用
赏识教育是一种极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它在教育教学当中的意义是不容小觑的,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还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本文采用多种方法,针对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我国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目的方面,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别,高职院校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就业压力方面会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小一点。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当中进行择业,因此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就无法忽略掉高职体育教学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及时改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对体育学科的认知差
经过有关的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于体育这门学科也缺乏一个科学的看法,再加上体育教师的观念相对落后,使得学生字体育课上完全凭借自己的喜好去玩。长此以往,高职体育课程的开展并没有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上来,甚至使得一部分学生厌恶体育课,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切实地提高,我们也难以看到新时期素质教育所呈现出的效果。
(二)忽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强调,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得到发挥,从而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但是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仍然将重点放在了规则和纪律方面,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被强制性要求排列整齐的队伍,多有体育活动都应当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如此一来,学生的优势就很有可能被忽略掉,学习热情也就很难被调动起来。还有的教师十分强调自己的主导位置,对于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意见不予以理会,不仅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忽略掉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这对于高职体育课程的进行是极其不利的。
二、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善于发掘学生的优点
实行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以一个发现的眼光来发掘学生的优点,如果教师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那么赏识教育的价值就不能够得到凸显。就高职体育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和语言谈吐来发现学生的优势所在。对于一些优点明显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其一定的鼓励,当然也要叮嘱其不要骄傲自满,而对于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差胆子又很小的学生,体育教师更要给予其一定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上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长处被别人发现,更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教师的肯定,教师如果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那么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够极大的满足,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也就得到了提升。我们不得不承认,赏识教育为体育教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这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当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能够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增强自信心,也能够为自己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通常来说,在高职体育教学当中,教师主要可以采用两种赞赏方式,一种是语言上的贊赏,另一种是行为上的赞赏,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好这两种方式,使其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事实上,对学生的尊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们不难看到很多教师会在课堂上以批评和指责学生为主要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仅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带来很大程度上的负面作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厌恶体育这门学科。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能够抛开高高在上的地位,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贴近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对于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问候,这也是促进高职体育教学进步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要充分重视起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引导,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肯定和尊重,并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赏识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还能够推动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得到完美地实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传龙.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活动的制约因素分析[J].学术交流.2012(S1).
[2] 黄海波,刘铭良.健康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33).
[3] 张晋峰,王满福.西方“植入式”健康体育课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