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2014-06-10王尚英

甘肃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计

王尚英

〔关键词〕 数学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7—0092—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学生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问题设计的恰当,会让抽象而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直观有趣,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么,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一、 问题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如,在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角边角定理”后,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不小心将家里一块三角形装饰玻璃打碎成两块(如右图)。现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你认为小明要带几块玻璃去?带哪一块去?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学生产生新奇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

二、 问题的设计应该注意趣味性

教师的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了“同类项”的内容后,在课后小结时,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问题:“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比作什么呢?”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发言很积极。学生发言后,教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这样巧妙的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思维,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类项的定义,牢固掌握同类项的分类应注意的问题,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数学的枯燥感。

三、 问题的设计要注重难度和深度

问题是否适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如果每节教学内容都能设计出适度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长此以往,教师再辅之以恰当的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敏捷。这里所说的适度,就是指问题设计的难度和深度,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

例如,在讲“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有这样一个探究问题:如右图,有一个长2米,宽1米的门框ABCD,如有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问能否从门框内通过。这是一个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题目,在学生刚刚学习过勾股定理且还不能灵活运用的情况下,可能一时会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可以先设置一些有梯度的问题,难度逐层递进。如,在长方形ABCD中,AB、AC、B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木板,怎样从门框内通过?若木板长3米,宽1.5米呢?在这三个问题进行铺垫的基础上, 让学生再进行探究,问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得以解决了。

四、 问题的设计要有连续性

这里的连续性是指利用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来设计后一个问题,循序渐进,逐渐引向深入,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确定圆的条件”时,可这样来设计提问:1.过一点可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画多少个圆?圆心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 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A、B、C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在哪里?这样的圆又要过B、C,圆心在哪里?若同时经过A、B、C,圆心又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画多少个?通过以上的问题,学生动脑、动手,把自己作为“研究者”,逐步深入,将已有的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就会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它是教师教学功底、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

?笙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问题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