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4-06-09李志伟崔力拓

成才之路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李志伟 崔力拓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趋势,提出了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途径,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依生产和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关键词: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进入21世纪,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广泛参与 、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在环境教育领域表现尤其明显。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环境类专业在教育教学中沿用高等学历教育的模式,存在脱离实际的倾向,体现不出高职环境教育的办学特点,难以完成培养环境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同时,在专业 设置上不合理,缺乏前瞻性和市场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弱,就业渠道单一。这种状况对高职环境类专业的发展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因此,研究行之有效的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及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 。

一、当前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特色问题。环境科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许多院校的环境专业都是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很多专业从形式到内容均具有很浓的传统色彩,母系的痕迹很深。甚至有些高职的环境类专业成了同类本科的压缩饼干。其课程设置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基本上是在原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减内容,存在拼盘现象。从总体上看,覆盖面广,可谓包罗万象,但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高职专业,其专业特色不显著。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也就谈不上生命力。

(2)教学内容、方法老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高职教育较之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陈旧,不能为学生提供新信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须”“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地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及社会需求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 。

(3)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不明确。目前理论界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种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由高职学校来承担,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属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从这个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出发,高职环境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应围绕“技术”和“应用型“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岗位或岗位群来制定。但实际上,目前许多高职环境类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定位不明确,有些院校虽然定位于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但培养方案仍按学科型或学术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出来的人才针对的是学科,而不是岗位或岗位群。

(4)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错位,学生择业难度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备职业特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高职环境教育就是在满足社会后一种人才的需求中而获得不断发展。但目前存在高职环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方面仍沿用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模式,制定出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仍然强调了理论教学,课程组织过分强调了学科发展需求,形成了简单的本科压缩型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不合理,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不能体现现代职业的特征,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不如本科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生,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尴尬的境地,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一堆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靠什么就业。

二、我国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

(1)我国对环境类人才的需求将更为迫切。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经费短缺 。而我国又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人口多、资源短缺,产业结构部分属能源资源高耗型,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因此,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迫切。从目前社会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类专业人才存在四个方面的需求: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实施末端治理为主的措施,因此,对环境工程技术人才和环境设备运行、维护、 管理人才仍有需求;二是随着环境保护逐渐产业化以及一些民营企业的崛起,尤其以环保设备生产、环保技术开发、环保治理工程设计等为主业的厂家和公司大量涌现,为环境类专业人才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就业渠道;三是随着全社会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一些新建、待建项目,需要实行从规划、项目论证、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实施与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预防、治理和管理,所以对相关的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仍有需求;四是随着中国加入 WTO ,必将剌激 Iω14000 、阳则00 认证等环境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要求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提高。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使得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成为时代的主题 。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社会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潜在需求增加。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巨大的,并影响高职环境教育的培养规格与规模。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增加,这就为高职环境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所需要的环境类人才在质量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相关的调查表明,16.3% 的受调查单位认为现有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需求。环境类人才培养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科学划分、设置专业是高职院校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应改变学生就业渠道,按照就业多元化的要求和市场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专业设置和调整不仅要适应社会当前的需要,更应该考虑长远的需要。因此, 对于目前需求量不是很大,但从发展来看将来需求量大的专业,应尽早准备设置专业进行培养,如环境审计、环保技术开发、环保设备生产与设计等。同时,把对人才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使专业设置既具市场性又具前瞻性。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高职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必要的 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环境保护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3)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多形式教学。课程设置是构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基础,课程设置状况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方向,体现了在知识、能力、市场和未来四个方面的导向作用。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高职环境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转变以往学科型的教育观念。在优化课程设置上可以采用如下模式:职业岗位(群)要求→ 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术课→够用的基础课→必要的公共课。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是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分析入手,因此,所设置的课程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并且还可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课程设置。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的主要技术能力以及支持技术能力所需的必要理论知识都应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变重“理论”为重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把理论课限制在“够用”的范围内,加大实训课比例。调查和实践证明,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在 3:2 至7:3 之间比较适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把知识传授型的内容也限制在“够用”范围内,而对学生今后实践中所必需的知识加以巩固。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多形式教学,可以结合企业、岗位进行教学。课程设置应逐渐向能力本位转化,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可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按照能力单元来开发学习模块。

(4)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评价,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新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受到更多关注。敬业精神与进取心仍然是十分看重的素质。长期以来,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一些非智力、非技术因素的培养,以致学生缺乏最起码的职业素养。因此,应适当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些非技术的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也是高职课程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对高职环境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高职环境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对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有必要经常组织教师深入工业生产第一线,以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也可通过组建有企业人士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一批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这也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与生产企业的联系,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分析,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按照以下方向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为途径、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依生产和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当然,高职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新的课题,需要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相信经过努力,高职环境类专业以其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I]莫利拉,姚邦松,曹晖.适应企业人才需求营造大学生就业环境

[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 (1).

[2]李晓红,韩宝平,何康林.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环境类专

业高素质人才[J].煤炭高等教育,2002 (2).

[3]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学

报,2010(6).

[4]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5.

(1.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2.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摘自“中国知网”)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