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孩子“争吵”中的正面意义

2014-06-09蔡娟

成才之路 2014年8期
关键词:小怡小华佳佳

蔡娟

孩子间的“争吵”,常见也常有,如何正确理解并给予恰当的诱导式教育,这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关注的话题。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它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孩子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和一大群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游戏,发生争吵是常事。能力强的孩子他们能通过协商解决,而那些能力比较弱的孩子,由于受着生理、心理发育的限制,不会也没有能力解决出现在面前的问题,他们往往采用回避、出言不逊等态度。纵观孩子之间的“争吵”现象,辩证分析,这些看上去消极的处事方法,其实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争吵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孩子间发生争吵是常事,在争吵中谁都想赢,谁都会开足脑筋、使出浑身的解数,想出所有能用到的理由。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争吵是一种思想的交锋,是斗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得到锻炼,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些平时话少和因教师提问而怯场的孩子,在与同龄孩子争吵时,往往面无惧色,变得口齿伶俐,思路敏捷,用语丰富。婷婷和冬冬平时都是比较内向的孩子,经常闷声不吭,老师提问也经常是低着头不说话。美术课上,孩子们都在专心地画画,突然传来了争吵声。“你干什么要画我的纸啊?”是婷婷的声音。“我来帮你画呀。”冬冬回道。“我不要你画,我自己画,你自己画你自己的。”“我画完了,老师说的好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冬冬说。婷婷一本正经地说:“老师说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自己会画的。”“好吧,那你画吧。”由此可见,争吵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由于孩子词汇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他们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词语,对于那些虽然具体但表达程度不同的词语也难以区分,从而夸大了事实。“争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孩子运用语言的一种实践,只要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有益的。

二、争吵让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

孩子争吵的原因各种各样,归纳起来,绝大多数的孩子认为:是别人的言行、举止给自己带来了痛苦或不快。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还没等到教师去干预,旁观的孩子已经做出了谁对谁错的判断。在一次自主游戏活动中,银行里传来了吵闹声,“是我先排在这里的,你插队。”“不是,我本来就站在这里的,只是刚才走开了一下。”原来是明明和佳佳吵起来了。这时,旁边游戏的好几个孩子都围了过去。“佳佳,你走开了只能重新排队,不能再排这里的。”语欣说。“是呀是呀。”“明明就是你错了。”……旁边的孩子也附和着。佳佳听了其他孩子的话,脸红红的,一声不响地走到了队伍后面排好了。试想,如果当时我发现后直接就过去叫他们排好队,那么孩子是不是就少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呢?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年龄虽小,却已有了一定的道德准则和美好情感。他们之所以发生争吵,是因为起初都认为自己有理,这说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这种是非观念虽然还比较肤浅,但是是很可贵的。

三、争吵让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提升

孩子所产生的错误,很多是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孩子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放学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在整理自己的衣物准备回家了,突然传来了吵闹声,“小华,你为什么推我呀?”是榕榕的声音。“我没有推你。”“你推了我还不承认,我要告诉老师去。”榕榕可能是被撞了一下挺疼的,再加上小华又不承认推她了,快哭出来了。小华看到榕榕快哭了,着急地说:“我真的没有推你啊,我只是不小心撞到你了。”原来,刚才小华急着去拿自己的衣服,跑得太快,撞到了榕榕。我看到了,把小华悄悄拉到旁边提醒他:“你撞到了榕榕应该怎么办呢?”小华赶紧跑过去对榕榕说:“对不起,是我跑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你了,我以后会注意的。”榕榕看到小华道歉了,就说:“没关系。教室里不能跑快的。”孩子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控制能力较差,又处于具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行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常会不假思索就行动,且行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这些情况的存在,需要孩子在与同伴的争吵过程中经受教育和锻炼,从而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谦让,知道如何约束自己,宽容别人等等。在教师不加以干预的情况下,孩子之间的争吵还能让他们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四、争吵让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

孩子之间的争吵,是孩子人际交往中产生矛盾的表现。如果孩子之间始终和平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反而缺少了锻炼机会。因此,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孩子一分钟前是“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游戏伙伴。有一次游戏时,小吃店传来了争吵声,“你抢我的筷子,还给我。”“我也来吃饭,也要用啊!”原来是小怡和俊俊吵起来了。只听小怡说:“你抢我东西,我要告诉老师去。”“刚才你已经用了,现在该我用了。”“可是我还没有用完啊。”小怡脸涨得红红的,毫不示弱地说。俊俊说:“老师说的大家要一起玩,你刚才玩过了,现在我玩。”旁边的小朋友提醒说:“俊俊,你想玩,应该和小怡好好说的呀。”俊俊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说:“小怡,我们一起玩吧。”小怡听了,就说:“好吧,那你先用筷子,我先用叉子好了,我们一起玩吧。”两个孩子又一起开心地玩了起来,一场风波就这么平息了。孩子一般不会像成人那样因利益冲突而长久记恨对方,在玩耍中,孩子的最大利益追求是玩得开心、尽兴和获得成功。为了这种利益,孩子可以马上发生冲突,也可以马上和好。这种争吵,可以帮助孩子尽可能地掌握与伙伴友好相处的方法,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孩子磨炼出交往的本领,能够学到如何尊重对方,能快速懂得人际关系中应具备的品德,能学到愉快交往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生活即教育”是“要教人做人,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因此,并不是孩子的每一次争吵都由着孩子自己去解决,成人也应当要适度地进行干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在孩子发生争吵时,成人应当细心地分析孩子心理,了解发生争吵的原因,正确评判孩子的行为,注意给予适时正确的引导。可以先观察一下孩子们在“吵什么”,让孩子试着自己解决,如果解决不了,争吵升级变为“骂人”时,那就要干预了。有时因为客观原因造成一方行为影响了另一方利益,例如,大家一起去漱口,人多拥挤造成碰撞等,可以在孩子争吵的间隙向双方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周围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引导孩子去发现是因为客观因素造成了大家的不愉快,从而彼此谅解。作为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充当宣判是非的法官,而应当通过孩子们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之间的“争吵”,在认识其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发现其存在的值得珍惜的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在孩子争吵时,不仅仅是简单、粗暴地干预、制止,当然也不能完全袖手旁观,而是作为观察者,发现再给予引导,适时进行干预。这样既让孩子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让孩子在磨砺中学习、相处、成长。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沙幼儿园)

猜你喜欢

小怡小华佳佳
遇见小华妈妈
我好像抑郁了
我好像抑郁了
欢乐的歌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小怡的故事
棋高一着
偶像与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