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绿色体验教育 努力构建学校文化

2014-06-07应兰

成才 2014年3期
关键词:足球绿色学校

■应兰

实施绿色体验教育 努力构建学校文化

■应兰

一位教育家说,学校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它宽大的场地和华美的建筑,而在于它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它别具一格的精神氛围和远大执着的办学追求,这就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积淀,一种为全体成员广泛认同的精神追求。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

我校是曾经五年创下“脱薄——先进——示范”“三级跳”佳绩的学校。进入新时期,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文化,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发展需求?如何把学校传统特色做大,做得更具生命力?……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走上了绿意盎然的教育创新之路。

一、以松柏精神缔造生命成长价值

作为湖北省首批绿色学校,科普环境教育早已成为我校一大办学亮点。学校必须进一步深化这种“绿色”教育。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其蕴含的“以生为本”的教育取向为广大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大方向。但是,由于缺乏具体指向性,大家在践行理念的过程中比较茫然。回顾学校50年的办学历程,分析学生的生命状态,我们发现孩子普遍表现出活泼、能干、有个性的特点。于是我们思考:我校的“绿色”与他校的“绿色”究竟不同在哪里?有没有不可复制性?从校名中我们寻找到了答案——“松”,一种在任何环境下始终保持苍翠挺拔的植物。其中,苍劲有力、绿意盎然是松树的本色。从松树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适应各种环境、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松柏精神应当成为学校的培育目标。在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总结过往环境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绿色体验”办学理念。它以“育人”为中心,把基础教育与特色发展紧紧地联为一体:绿色,一方面指环境的绿色,即通过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能力,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为两型社会建设作贡献;另一方面指生命的绿色,即坚持以人为本,让教育回归本质;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成长。体验,指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即通过亲身参与,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动情、动心、动脑、动手。

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着力将理念文化进行延伸与拓展,确定了学校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和学校精神。

学校发展目标:遵循教育规律,让教育焕发绿色生机;关注学生身心,让个体呈现绿色状态;倡导体验参与,让生命获得释放空间;着眼持续发展,让灵动伴随孩子一生。

学生培养目标:美出修养与自信;学出习惯与胸襟;玩出健康与情趣;做出责任与创意。

学校精神:志存高远,苍翠挺拔。

“绿色体验”教育的本质是让生命翠绿顽强,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重要载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用自己特有的教育观、教师成长观、方法观去发展新的学校教育。

二、让环境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我们认为“绿色体验”教育理念下校园环境文化构建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本”特色,应遵循“环境是育人力量”和“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的科学理论,应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我们试图通过既体现学校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特征的特色化的校园环境建设,促使师生追求真、善、美,促进师生健康、和谐、持续地发展。我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始终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细化、趣化,努力打造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绿色体验”文化,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达到环境育人的目标。

走进校门,别具一格的楼中园林即呈现在眼前:嫩绿的小草、清新的小花、秀美的假山上不断流淌出清澈的水流,为生动的教学区增添了一方宁静。课余,孩子们在这里游戏、读书、聊天,好不惬意。

从小园林向左走,“愿望森林”呈现眼前。这是一片生态的土地,到处弥漫着大自然的气息。孩子们在这里与动物玩耍游戏,和植物快乐对话,播种美好心愿,收获绿色希望。

二楼“手绘空间”是孩子们动心、动情、动脑、动手展现自我的天地。在这里,你能看到孩子们制作的富于创意的作品;在这里,你能捕捉到孩子们畅游艺术海洋的身影;在这里,你能聆听到孩子们智慧火花碰撞的声音;在这里,你更能感受到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时的乐趣。

“书苑漫步”读书吧如一个百花齐放、书香弥漫的园圃,在这里,学生以书为友,尽情享受着读书的快乐。

“屋顶花园”里,雅致的盆景与学生苗圃,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为学生种植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在这里,孩子们亲手种下一株株可爱的植物小苗,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草木中获得生机,汲取灵气,体验快乐,健康成长。

如今,学校“绿色体验”教育理念与“水之灵、石之秀”的校园景观相融共生,使“志存高远,苍翠挺拔”的学校精神与大自然朴实无华的清水品质相映成辉,彰显着学校的育人内涵。

三、用文化浸润教师心灵

硬环境有钱就好办,软环境则不是钱就能打造的,比硬环境的打造要讲究得多,它是人员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要使办学水平再上台阶,学校必须在“软件”上下功夫,要用一流“绿色”沃土,精心培育祖国的栋梁之才。

如何培植?我们的思考:只有教师成长,才会有学生的成长。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核心要素,精心培植具有万小特征的教师文化。在学校这个生态环境中,存在着一个特别看重民主和自由的群体,管理上的尊重与民主、引领与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对教师特质的全面分析,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我校确定从以下三个维度打造教师团队。

第一维度:美丽地工作——内外兼美。我们认为,仅仅停留在外表的美不是美的全部,内外兼修的美才是真的美。于是我们开始造美工程:一方面,聘请专业教师教授“教师礼仪”“服装色彩搭配”等知识,开设瑜伽等课程提升教师外在形象气质,成立乒乓球、摄影、美妆、烹饪等教师社团,让教师成为“生活有情趣”的人;另一方面,加强师德师能培训,开展“万小魅力教师评选”“爱泽万松”等活动,引领教师争做爱岗敬业、教艺精良的人。

第二维度:智慧地工作——实干巧干。要求教师改变“埋头拉车不看路”的工作方式,学会学习创新,做适应教育需要的现代教师。学校特设“心灵氧吧”,为教师静心读书、沙龙研讨提供一方温馨之地。改革管理模式,推行标准化管理,引领教师提高工作效益。从“师德”“教学”“管理”“服务”四个方面,为教职员工指明争优方向,减轻无谓的压力,彰显教师的个性。学校明确提出“学习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倡导教师勤于读书思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维度:大气地工作——合作共赢。为打破单打独干的现象,近年来,学校大力开展“五星”年级组、优秀备课组等团队建设活动,促进教师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同时,经常根据临时任务组建教师自主参与的项目组,设定预期目标,自主协作完成任务。许多教师在一次次成功中收获团队合作带来的愉悦和幸福,并学会为他人成长贡献自己的爱与智慧。

正是用文化浸润了教师心灵,学校教师文化才不断浓郁,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才不断得到提升,社会对教师的满意度也逐年提升。特别2013年上半年,教师满意度达到90%以上,满意度100%的达48人,占专技教师总数的74%。目前万小教师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已经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用好课程滋养出好孩子

“灵动”是我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取向。其中,灵,指思维上的灵活、全面、变通、流畅;动,则是指变化、发展、时时萌生新的想法。让孩子呈现自然的、有灵气的、蓬勃的、发展的,且不断萌生智慧与活力的状态,这是我们想要的生命的“绿色”,让孩子“动情、动心、动脑、动手”则是我校为达到育人目标所确定的体验方式。

广义的学校课程,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好学生是在好课程中滋养出来的。丰富学校课程内涵,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是我们对学校课程文化构建的思考。

1.“体验”德育

体验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教育注重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强调体验就是注重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内化教育。德育活动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只有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学生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将育人目标归为文明礼仪、好学善思、低碳环保、身心健康四个板块,明确不同年龄段成长中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然后采用“彩色足球——金球”“彩色足球——世界杯”两级评价方式分别对学生和班级实施评价。全校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可针对校园生活中孩子的点滴优秀品德或习惯进行鼓励。“争当金球小明星”主题活动的开展,促使全校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一步步中成长。

每天课间时分,在学校“愿望森林”“小园林”“书苑漫步”等主题区域都会活跃着“小红帽”——学校护绿志愿者的身影。学期初,德育部门公布责任岗位,接受全校学生报名申请,然后定期安排学生上岗。每一周岗位工作结束,“小红帽”的工作表现接受大家的评定,得到一致认可的孩子将拥有持续上岗机会。“小红帽行动”让孩子拥有了自主参与校园管理的机会,从而在过程中体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校德育工作正是在倡导体验参与的思想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从身边小事抓起,努力实施能触及学生心灵的教育。

2.“四动”课堂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为什么提出?就是要引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搞清人的发展的含义和规律性,将教学过程变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再“唯分数而教”还是“唯人而教”。近年来,我校由语文学科教学优势中挖掘、提炼成功特质,并向其它学科广泛推广,创造性地总结出“四动”体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特别强调以情感、态度作为探究的原动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它以“动情、动心、动手、动脑”为课堂教学标志,让教学过程成为完整的育人过程。

我们还将研究的视角从课堂四十分钟拉向课外,因为我们认为:学,不是从上课铃响开始的;练,不仅仅是巩固。我们的教师开始尝试将“课前——课上——课后”统起来思考“减负高效”的问题。“自主学习单”“亲亲语文诵读积累”“我的学习我做主”等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动情、动心、动脑、动手。

3.特色课程

“绿色体验”教育理念植根于课堂教学系列化设计中,渗透在孩子成长与发展阶段中,凸显灵活、民主、创新、智慧四大要素。在我们的教育眼光里,没有40分钟界限,而是将课堂学习的触觉、知识获取的途径不断向校园、家庭、社会延伸。科普环境教育特色、足球传统特色也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样,在理念的浸润中实现了突破与发展。

近年来,我校的环境教育呈现出了新的模式——班级承办、全校参与的模式,即以班级实践活动为点,推动全员关注、参与,实现资源共享,产生环保共鸣。在“世界水日”,五年级(1)班的同学通过绘画、小报等表现形式向全校学生介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该活动在当天的《长江日报》上被专题报道;春日里,一年级(3)班的同学将与父母在公园、社区中看到的各种不和谐的、破坏环境的镜头拍摄下来,或是用画笔画下来,在学校里组织一个作品展,呼吁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国际减灾日,二(3)班的同学们创作了减灾救灾儿歌,在全校演唱,并通过宣传单的方式发给全校每一个学生,教会大家减灾防灾知识;二年级同学结合虎年和老虎物种濒临灭绝的现实,设计了保护野生动物系列活动。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将科普教育力度不断推向深入,学生参与面、受教育面达到100%。

作为足球传统学校,在培养了众多足球明星之后,我们进一步思考教会孩子足球的目的与意义,思考“草根足球”理念的精髓。怎样普及足球?我校做法——校本课程+“阳光运动”,不断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让每一名孩子都有享受足球教育的权利。

我校全体体育教师合作编写完成了《足球校本教材》,并在全校范围内每周每班拿出一节体育课实施足球校本课程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足球课中体验、感受足球文化,获得参与足球活动的机会。此外,我校创造性地将足球植根于“阳光大课间”,利用足球这个孩子们喜爱的项目,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大课间时间,操场上,孩子们用手玩足球、用球做游戏,二三人一组,十几人一群,跑啊,跳啊,笑啊,闹啊,好不快乐。孩子们在自然的阳光下运动,“足球的阳光”普照到每个孩子身上。

学生素质评价显示:许多孩子在参与足球运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合作,增强了自信,增强了责任感。目前参加提高训练的孩子中品学兼优的占到总人数的70%,参加足球训练成为了激励每一个爱好足球运动的孩子的一剂良方。

教育绝不是为了分数而存在,更重要的任务是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的光辉。在绿色体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收获着成功与喜悦。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充满生命活力、自然健康的和谐环境中成长,在成长的心路历程中体验快乐与幸福、成功与激情、挫折与奋进……这是教育的正道,我们要一路坚持走下去。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足球绿色学校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学校推介
认识足球(一)
再造绿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