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研出教学高效益 “三问”问出作业轻负担
——武汉第一寄宿小学“减负增效行动”侧记
2014-06-07蔡朝霞
■ 蔡朝霞
“三研”研出教学高效益 “三问”问出作业轻负担
——武汉第一寄宿小学“减负增效行动”侧记
■ 蔡朝霞
如何让孩子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轻负高效?不少学校、不少教师都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但无论是用什么方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质量的获取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决不能因功利之心违背了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也不能以短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依据。因此,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从儿童的成长需求出发,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真正实现轻负高效,这才是“绿色教育质量”的价值追求。
平心而论,减负增效无论是作为政令,还是作为一种意识,广大教育工作者是赞同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难以减下来呢?教师为什么在减负的工作中不能做到潇洒前行呢?其实,教师的身上有许多不能割舍的牵绊和现实中无法解除的困惑。所以,“绿色减负”行动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当这场“绿色风暴”来临的时候,我校首先从研究儿童出发,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了《改造学校的秘密》《学生研究的意义》等文章,开展了“绿色质量大家谈”活动,并重新修订了学校《童心课堂评价标准》,引导教师真正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舒展儿童的精神生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从而实现“童心教育理想”的价值追求。
“三研”研出教学高效益
课堂是一个载体,它承担着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课堂是一种生活,它关系到师生对生活的幸福体验。所以,优秀的教师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的情感与学生交织,心弦与学生一起共鸣;优质高效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能彰显生命活力、释放生命活力的沃土。为此,学校以研究课程、研究教材和研究学生的“三研”活动为支撑,构建真正属于儿童的“高效童心课堂”。
课程是学校办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武汉第一寄宿小学特殊的办学体制和良好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实现课程改革、设置特色课程提供了可能。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小学低年级每周有四节体育课,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注重了一些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学生的性别差异、兴趣需求等很难兼顾。因此,我校以体育特色课程为突破口,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改革。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在低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男女学生分开教学的体育课,男生以球类运动为主,女生开设形体课。每次体育特色课时,女孩子穿着漂亮的练功服在舞蹈教室接受专业的形体训练,和着优美的音乐进行基本功训练,举手投足中体现着自信和优雅;男孩子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羽毛球和篮球,在运动中学会竞争、释放激情……特别是美国哈林花式篮球队带来的篮球课,成为了孩子难忘的童年记忆。学校还开设了音乐、舞蹈、美术、围棋等走班式综合性选修课程,增强了学校课程的开放性、选择性和适应性,使课程更贴近孩子,也为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减负。学校舞蹈队员周朗逸的妈妈,在孩子参加省少儿舞蹈比赛获得金奖之后兴奋地说:“周末不用外出培训,在学校里孩子的特长就得到了发展。”
认真研究教材,是市“减负增效教学能手”徐静茹老师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通过研究教材,她发现语文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四篇课文、一首古诗和单元综合实践以及习作都是以“花与生活”为主题的,而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文编排附有导读栏,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于是,她和同伴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调查问卷,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起点,依学生能力为教学支点,选取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兴趣点为精讲课文。采取“单元统整,资源优化”的方式进行教学:前两课时,通读四篇课文,完成生字词教学,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随后,两个课时以25课《菊》为主带讲22课《中国的花》,引导学生赏花知性;以讲24课《梅花魂》为主带讲23课《养花》,引导学生读懂寄情于花、借花传情的情感故事;最后两个课时整合完成单元课堂练习。这样一来,“讲”化解了学习难点,突破了学习重点,而且“文本互为补充”的教学方法也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原本12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浓缩到6课时完成。节省出的时间,老师们用来进行实践与探究主题,组织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花与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拓展性阅读活动。学生的收获超越了教材,也减轻了学生课外时间开展实践学习的负担。又如,三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在研究教材时发现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调查身边的文化”的内容,按照教学进度会安排在十一月份进行。那时已经是深秋时节,天气状况和时间都存在问题,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有困难。下组指导备课的校长建议大家:打破教材束缚,调整教学进度,整合德育活动,融合节日资源,化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于是,老师们将第四单元教学内容前移,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课文,学习作者观察与表达的方法,并提前告知家长综合性学习的任务。老师们还了解到,很多家长在“十一”长假有带孩子出行的计划,就建议家长在规划时以“探寻文化之旅”为内容,假期作业以长假“实践行”研究成果呈现。这样的调整和变化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家庭的休闲活动与学习活动合拍,节假日变得充实了;枯燥机械的作业没有了,家长学生轻松了;亲身经历与体验了,学生成果丰富了。用错时间往往比浪费时间更可怕,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研究教材中,老师们自觉跨学科联动教研,整合教学内容,相互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减少学生重复的学习和作业,不断地寻求轻负高效之路……
张晓婧老师执教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一册第七课《花点心》。在课上,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了造型新颖、色彩鲜艳的花点心。当很多孩子在体会立体创作的乐趣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深深叹了一口气说:“多可惜,花点心这么好看却不能吃呀!”这份遗憾的心情也让张老师思考:如何把美术课堂中“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于是她将橡皮泥制作“花点心”改为了制作饼干。她为孩子们准备好用巧克力、蔬菜汁调好的各色面团,搬来了烤箱在美术课上带着孩子们做起了饼干:泥塑的搓、团、压、捏的技法,被孩子们运用到饼干的制作中,在张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富有童趣的各种饼干造型在孩子的手中诞生了。在等待饼干烘烤的过程中,张老师还给孩子们讲述饼干来历的小故事,与孩子畅谈打算如何分享自己制作饼干的想法……此时的美术教室弥漫着点心的香甜,孩子的脸上涌动着满足的幸福。寄宿学校的家长大多工作繁忙,亲子沟通成为很多孩子的渴望。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王桢老师的课堂也会不断变化:阅读课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课堂上王老师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引导孩子和家长共同学习,共同分享阅读过程。在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老师引人入胜地讲述、温婉机智地引导;孩子绘声绘色地朗读、妙趣横生地表演;亲子间亲密无间地阅读和自由真实地表达。整节课,感受着爱、传递着爱,一次次师生间、亲子间的真情对话,让每一位孩子和家长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绘本的魅力、亲情的美好……这节亲子阅读课提供了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浓浓亲情弥漫课堂,丝丝感动萦绕心怀。朱莉老师的期末美术课堂成为了学生欢乐的派对: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童话故事,根据角色设计形象,再用各种材料加工制作头饰,并设计和制作简单表演的布景、活动宣传海报。当孩子们戴着自己设计制作的头饰,在校园张贴自己设计的活动海报、向老师送出自己绘制的活动邀请涵、在课堂上开展童话剧表演的时候,就完成了美术期末评价的任务。在活动的过程中朱老师不仅考查了学生运用美术工具媒材进行创作的能力,也更让学生收获了对美术学习持久的兴趣和轻松快乐的童年生活。
了解儿童,从儿童需要出发,把呵护童心的情感凝聚在教学细节中,教学活动就会变得细腻而温暖、真实而高效……
“三问”问出作业轻负担
我们发现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来自多、繁、杂的课外书面作业。课外作业应当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现象,发展个人的爱好和需要,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很显然,作业,不是简单的题目设计;作业,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作业,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的体验与收获……因此,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有正确的作业观和设计有效作业的能力。为此,我校倡导教师布置作业的“三问”:“为什么要布置作业?布置怎样的作业?布置多少作业?”这“三问”实际上是让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关注作业的功能,关注作业的内容,关注作业量,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心理感受。只有根据实际需要发挥作业的不同功能,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才能提高实效性;只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才能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只有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才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年轻的黄翘志老师是孩子心中的“黄大侠”,总能变化出令孩子新奇的花样作业。让孩子拥有快乐充实的假期,一直是他的愿望。他希望能设计出体现“大语文”观念的假期作业,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展示学生个性,更体现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于是,每年寒暑假他都会为孩子设计一本变了脸的“作业白皮书”。为此,他都会提前在家长和学生中征集假期作业“金点子”。学生、家长都成为了作业的设计者,这种方式提升了学生对假期作业的期待值和关注度,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我的作业我做主”则更促进了学生假期作业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去年暑假,黄老师从家长和学生的建议中整合各学科的学习任务,融合时节及社会资源设计了《有关于月亮的主题阅读》的作业,内容包括认月亮、读月亮、诵月亮、背月亮、讲月亮、观月亮、绘月亮,等等。对于完成假期作业的规则,也藏有玄机:只规定内容,但不限定呈现方式;只规定阅读的数量,但不规定具体的篇目。假期中,黄老师利用班级博客,在学生中开展“精美月亮诗文推荐”活动,打破学生过去完成假期作业的封闭状态,实现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与分享。这样推荐评选的过程,让每个孩子经历了“阅读——筛选——再阅读——上传”的过程,而全班同学则经历了“关注——阅读——交流”的过程。全班学生积累推荐的月亮主题的诗文,数量高达近百篇。其中最受欢迎的十首诗文也成为了假期孩子必背篇目。更有意思的是,黄老师为孩子们设计的“学习日历”竟是用月亮的盈亏图来描绘的,这样的作业受到了孩子的热烈欢迎。假期结束了,孩子们作业呈现方式多种多样:PPT、绘画、书法、朗诵、视频、摄影、观测报告……暑假“作业汇报的嘉年华”就是班级“中秋联欢会”,经历了一个假期对于月亮的持续关注与研究,这个中秋节给孩子带来无限的期盼与惊喜。
在杨雅勤老师的眼中,作业本的方格有时会是一堵围墙,束缚了学生的创意和激情,让作业换一种孩子喜欢的面孔,孩子对作业的感受就不同。三年级有一篇习作《听来的故事》,要求学生把自己听来的故事写下来。杨老师知道孩子们喜欢故事书,对习作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让孩子们把听来的故事自己编辑“出版”一本故事书。孩子们设计封面、编写目录、绘制插图、撰写文字,忙得不亦乐乎。没几天,一本本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书出炉了,有的孩子还煞有介事地在封面上写下主编、美工的名字,在封底写上书的定价……这样去完成习作,孩子们无疑是快乐的。随后的漂书、荐书活动,有效地实现了习作的互评与交流。很多数学老师常常给班上的孩子准备彩色的作业纸。课堂上,当其他孩子完成书本上习题作业的时候,这些彩色的作业纸就是班上“数学小明星”最喜欢的礼物。老师为这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布置的特殊作业引导他们去挑战新高度,享受“跳摘葡萄”的乐趣。复习期间,老师们引导孩子绘制“知识树”,这一活动足以让孩子乐此不疲地把书本翻好几个来回,在“知识树”不断长大变得枝叶繁茂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知识和能力也提升了……孩子就是这样单纯,孩子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就好!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一句贴近孩子需要的话,都会带给他们快乐的感受。
有人说:当理想遭遇现实的时候,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当现实的问题与困惑挡在面前的时候,你或许觉得减负之路很难很难。当童心教育理想与减负增效行动和谐共振的时候,我们发现:只有重新审视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解读童心密码,减负行动才能贴近儿童,惠及儿童。大道至简,了解儿童,遵循规律,就是回归教育的本真——当我们从原点出发,行走在这条通往“绿色教育质量”之路上时,问题与困难就会变得简单许多。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