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流行语对大众媒体的影响及应对举措
2014-06-07□王超
□王 超
(江城晚报社,吉林 吉林 132000)
低俗流行语对大众媒体的影响及应对举措
□王 超
(江城晚报社,吉林 吉林 132000)
《咬文嚼字》每年都会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在2012年评选中,“丝”一词落选;在2013年评选中“小伙伴都惊呆了”同样落选。这两个词汇的落选,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够流行,而是因为“不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这些词汇都明指、暗指男人的生殖器,语源不雅。2014年新的不雅词汇“逗逼”流行起来。此外,“碉堡(爆)”等词汇也在一定的范围内流行。
流行语低俗化体现着一定社会问题
2014年,一个新词“逗逼”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其意为“逗乐的傻逼”,为“牛逼、傻逼、苦逼、二逼、呆逼、装逼”等“逼”组词增加了新成员。“逼”借助谐音指的是女性阴部,其组成的词语同样低俗。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汉语流行语当中出现了低俗化倾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压力加大,很多人对自己的现状表现出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娱乐至上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对低俗化的容忍度不断加大。
大众媒体使用低俗化语言有律可循
媒体语言来自于大众语言,特别是流行语,其具有新鲜的特点,与媒体的属性更为贴近,是媒体语言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低俗化流行语同样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被引入大众媒体使用的范围比较广。
比如,“食堂神菜再现江湖‘西瓜炒肉’惊呆微博小伙伴”、“污水变清水小伙伴都惊呆了”、“今报邀小伙伴一起来写高考作文”、“法晚小伙伴欢乐微作文开赛”。
“碉堡”一词曾被互联网公司宣传其产品,所以多见于科技类文章里。“逗逼”一词由于缺乏严肃性,多出现在体育、娱乐类报道里。这些词汇被使用的范围相对要小一些。
不同性质的大众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的速度也并不相同。对低俗流行语反应最快的、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网络媒体。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现在的流行语大多发源于网络。低俗流行语可以借助网络实现快速的传播和普及,在网友之间流传。而网络媒体的受众就是网友,网络媒体语言更需要贴近受众,受众对低俗流行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接受程度较高,不会因为流行语低俗而感觉受到了冒犯。
都市类媒体对低俗流行语的运用要比网络媒体更加慎重,一般只会选用一些只具有隐晦含义的低俗流行语,使用频率也要低很多。
而党报党刊也有使用低俗流行语的纪录。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评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就使用了“丝心态”一词。党报党刊对低俗流行语的运用,又会对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们使用起来顾忌更少了。
大众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弊大于利
大众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确实可以为媒体带来新奇感,能够迎合一些年轻受众的口味,更加吸引眼球,但是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产生的效果却是弊大于利的。
首先,大众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客观上致使低俗流行语进一步扩散。低俗流行语最早出现在一个网络的小圈子里,依靠着自媒体来互相传播。自媒体具有一定的扩散性,但其人际关系圈内传播的特性,往往使低俗流行语在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网络媒体的加入,可以使低俗流行语跨过小圈子全面、快速传播。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跟进,将是低俗流行语走出网络的范围,在普通大众中传播。
其次,大众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使低俗流行语主流化。虽然低俗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但其仍然属于一种不健康的亚文化。但是,随着大众媒体广泛使用,会给受众造成一种示范作用,从而致使低俗的流行语出现主流化倾向。“丝”一词就从骂詈语演变为标榜自己平民身份的词汇,一些影视明星、作家等都自称“丝”。
大众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受其不利影响最大的是青少年。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是来自传播媒介”。青少年对于网络上的新鲜词汇更加敏感,其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性对于他们来说还很神秘,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低俗流行语更容易在青少年当中流行和传播。制约他们使用低俗流行语的是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他们使用文明语言。但是大众媒体使用低俗流行语,将给青少年作出一个非常不好的引导和示范,他们会认为连电视、报纸都使用的词汇,就一定是没有问题的词汇,将消解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效果。
大众媒体对于低俗流行语的应对举措
低俗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反映了一部分群体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大众媒体,及时、客观地反映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是其使命和责任,对低俗流行语完全“免疫”无法做到,而应该是采取一些应对举措,既能够反映低俗流行语存在的客观现实,又可以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这需要媒体拿捏好分寸。
首先,不以猎奇的心态使用低俗流行语。低俗流行语是流行语中的特殊词汇,应该加以特殊对待。大众媒体不应该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而去使用低俗流行语,而是应该在不得不使用的情况下去使用低俗流行语。
其次,在使用低俗流行语的时候要态度鲜明。大众媒体不应该以欣赏的态度去使用低俗流行语,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表明正确态度。《人民日报》虽然出现了“丝”字样,使用的却是“丝心态”这样的词汇,并且文中对“丝心态”持否定态度,这样批判性使用低俗流行语,可以避免美化它们,误导受众。
最后,大众媒体在使用部分低俗流行语中,可以赋予其新的内涵。汉语词汇的词义并非一成不变的,虽然一些词汇的语源低俗,但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转化。比如“小伙伴”一词,虽然来源上是暗指男性生殖器,但是在大众媒体的使用上,已经摒弃了原有的不雅语源,而是赋予其“同伴”的新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