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人性

2014-06-06高晓东李雪松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高晓东 李雪松

年年教《雷雨》,年年有感叹。“爱情这杯酒,谁喝都得醉。”这句一针见血的歌词简直可以涵盖古今中外所有对于爱情话题的感叹。《雷雨》当然也不例外。一个多情而残忍的周朴园,一个坚强而又恋旧的鲁侍萍,这二人注定了《雷雨》必然是一出好戏。初读《雷雨》,我曾经怀疑:生活中会有这样的周朴园与这样的鲁侍萍吗?他们的恩恩怨怨叫人还敢相信爱情么?三遍《雷雨》读下来,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雷雨》,读出了周、鲁二人复杂、矛盾、深远的内心世界。他们复杂到家的人性告诉我:爱情仍然是值得相信的。周、鲁二人不但有爱,而且爱得刻骨铭心,正所谓“红尘有爱,越过人海茫茫;爱情无恨,陪你地老天荒”。

一、初恋是人生最纯真的爱,侍萍陷得太深了

三十后狭路相逢,侍萍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身份暴露给周朴园?这是《雷雨》课堂研讨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有点反常,似乎不合情理。照理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侍萍冲上去扇周朴园几个大耳光观众似乎才觉得很过瘾。但是真要那样的话,《雷雨》就不成为经典而是狗血剧了。

一个女人对自己被抛弃的初恋是如何认知的,这真不是一个三言二语的话题。侍萍喜欢周朴园,所以她和周连续生育了两个儿子,所以她灵机一动将一朵梅花绣在周朴园那件有破洞的衬衣上。女人的确是有点傻的,爱了,就无悔初恋。读者应当注意到周朴园第二次示意侍萍先下去时侍萍的表情——“她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这是一个动人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所蕴含的内容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的,它透露出一个女人翻江倒海般的内心世界。“三十年啦!梦中的那个人就站在眼前,可是他,他竟然认不出我了。”此时此刻,用爱恨交织来形容侍萍的内心是最恰当不过的。只不过这里的“恨”绝不是仇恨,而更侧重于一个“怨”字。情海无边天地阔,大浪淘尽多少痴情种。天下的女人在初恋面前的智商都不高。即使被抛弃,也不会后悔自己的恋情。相反她对遗弃她的男人还会存有一定的幻想,期望他能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尽管她有可能在背后通过咒骂来发泄自己的愤恨,但当又见着男人的面时,愤恨则又转变为哀怨。就象走失的孩子重又见到妈妈时的啼哭意味着寻求抚慰的心理一样。大多数女性在潜意识中都喜欢给爱情制造一些风雨,她们认为经过拙折的爱情才更刺激,更有味道。这就是爱情“痛并快乐着”的内涵。鲁侍萍此刻便是这样的心理。三十年来在记忆中她仍然享受着与周朴园的初恋,此刻她需要感情的抚慰,也确实需要物质的帮助。毕竟这三十年来她的生活是辛苦至极的。所以她是绝对要与周朴园相认的。只可惜她对周的推测错了,她的思维还停留在三十年前的初恋。这就是女人容易感情用事的思维模式。

不必拔高侍萍的形象,不可强行把侍萍从普通女人的行列中拉出来抹杀她对初恋的幻想。如果硬是将侍萍定位在与周朴园决绝的立场上,这是不合人性的。

二、鲁侍萍也有她的“恨”

纵观相认前鲁侍萍的情绪,是冷静中带点小资味,当然也夹杂着些许恨意。过去她恨周朴园不能作主以致她被老太太赶出周家。现在她恨周朴园死要面子,不切实际地抬高她的身价为“小姐”。因此她偏要对立着讲,讲自己辛酸的往事,讲自己地位的卑贱。侍萍之所以这样贬低自我,就是为了要在周朴园的内心强化更大“内疚感和负罪感”,使他在认出自己后能够给予更深刻的抚慰。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报复方式,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虐待,通过贬低对方心中的美好形象来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步步为营,试探前进,鲁侍萍充满期待。然而周朴园以小人之心,以资本家之心击碎了她的期待。侍萍终于清醒过来了,她的恨也随之跳到了对人性丑陋之恨的高度。

三、资本家也需要经常咀嚼情感的温度,所以周朴园的“爱”不必怀疑

赶走鲁侍萍,周朴园难违母命,板子主要不应打在周朴园的身上。那是一个社会制度的罪过。从贾宝玉到鲁迅,都未能逃脱母亲的包办婚姻,又怎能过多地怪罪于身处封建营垒的周朴园呢?让时光倒流三十年,他是爱侍萍的,一如侍萍对他的爱。只有两情相悦,才有“梅花”的傲然开放。在第四幕中,周朴园三次拿起侍萍当年的相片观看,并且准备收藏起来以防搬家时丢掉。这是他情在心底的自觉使然,是一个无法造假的主观行为。其间透露的只有真诚,没有虚伪。周朴园为什么在家里当蘩漪的面公然纪念鲁侍萍?就是因为他认为侍萍之死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他才一直内疚。

四、说说周朴园的“无情”

周朴园的无情与他对侍萍的爱并不矛盾。人都有一个软肋,最怕被刺疼。周的软肋就是他的地位与名声,在这一点上,周朴园算得上是敢做不敢当的小人。他主动打听三十年前无锡的那个梅小姐,但当鲁侍萍问“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时,周朴园却回答“不,不,谢谢你”。这个细节性的对话少有人关注,其实大有内涵。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弄清楚周朴园思想上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天天怀念侍萍,却又在关键时刻临阵脱逃。侍萍还活着,而且就在附近,这太不可思议了。这事儿来得太突然了,周朴园对此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正常人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到突发的事件通常会选择逃避,周朴园的想法也一样。何况他现在是有名望有地位的大资本家,对自己的社会声誉会更加介意。所以说周朴园不是不想见侍萍,而是不敢见。他只想让那份怀念留在内心深处。但是鲁侍萍却不容他逃避,逼着他亮出自己当前的态度。于是,人心昼夜转,天变一时间,“有情”瞬间就变成了“无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卑鄙质问可以看成是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是有钱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式的条件反射。周朴园能有今天,一路走来不知经历了多少尔虞我诈。他的戒备心理,他的无情质问是可以预见、可以理解的,否则他就不叫周朴园了。但无情不等于绝情,现实的利益暂时占了上风也并不预示着爱情之花就将永远笼罩于金钱之下。周朴园这个人之所以难于分析,就在于他的矛盾性。他既不会脱离自己的阶级属性思维,也不愿丢掉刻骨铭心的爱情。人性的复杂由此可见一斑。好在剧本的结尾周朴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收留了侍萍。我们不妨问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得周朴园这样的专制家长也能后悔认错呢?我把它归结为“爱情的力量与复苏的良知”。是“铭心的爱情”创造了奇迹,是“复苏的良知”为残忍的周朴园挽回了一点点的面子。

恨起三分,爱向何处?如果给周朴园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能和侍萍白头偕老吗?这是读者的心愿,却不是作者的初衷。因为人性的复杂才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大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中学。

猜你喜欢

侍萍鲁侍萍周朴园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如何看待《雷雨》周朴园其人
——周朴园对侍萍的情感分析
爱与虚伪
由《雷雨》节选中的舞台说明浅析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
《雷雨》(节选)
周朴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硬、安、纯——鲁侍萍没有大改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