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要素与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14-06-05肖昕茹
肖昕茹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上海 201418)
区域人口要素与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肖昕茹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上海 201418)
从区域人口要素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出发,借助spss因子分析方法,通过构建16个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计算甘肃省14个地级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系数,探索和分析甘肃省人口要素与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差异。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经济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契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经济集聚区的扩散效应,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甘肃;人口;经济;协调发展
一、引言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既能促进经济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性要素,两者之间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区域人口要素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某些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也日益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遵守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1]
截止2012年,甘肃省总人口为2564.19万人,在整个西北地区仅次于陕西省,在全国排倒数第十位,地区生产总值5020.37亿元,在西北地区次于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排倒数第五位,总体来讲,甘肃省属于人口规模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地区。但是甘肃省内部人口与经济分布并不均衡,人口分布呈现“头轻脚重”的特征,经济发展以点状分布为主,以兰州为箭头,包括白银、定西、天水、陇南等市是主要的人口集聚区,而经济发展却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嘉峪关、兰州、酒泉及金昌市;此外,定西、武威、天水及平凉市的老龄化水平最高,甘南、酒泉及嘉峪关的老龄化水平最低,兰州、白银以南地区的总抚养比明显高于北部地区。因此建立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空间分布差异,从人口发展以及流动方面对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口要素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的选取
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全面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动态性与静态性相结合,相对独立性原则[2]。指标体系依据甘肃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特点,对人口和经济大系统“二分法”——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以兼顾代表性和全面性两个要求,选择符合指标筛选原则、内涵丰富且比较独立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参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3],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的主要社会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甘肃省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表1 区域协调发展的人口和经济指标体系
人口子指标和经济子指标各自选择8项,人口总量以及人口密度反映地区人口规模和空间分布,人口作为劳动力市场以及消费市场的载体,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是反向关系,根据人口转变理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出生率就越低;城镇人口比重是人口空间分布指标,代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为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越高,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总抚养比和老年人口抚养比属于人口结构指标,反映地区老龄化水平及纯消费群体的比重,两者与经济发展为负相关关系,老龄化水平以及总抚养比越高,用于财富创造的劳动力及资本就越少,影响经济发展;大专以上人口比重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属于人力资本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含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活力以及经济发展效果四个方面子指标,其中GDP、人均GDP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反映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水平越高,GDP也就越高,而第三产业相对也比较发达;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地区财政收入属于经济活力指标,反映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这决定本地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恩格尔系数反映地区居民食品在支出中的比重,系数越低,说明城乡居民在食品外支出就越高,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
(二)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
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很多,有AHP法、主观构权法以及社会科学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等,为避免指标体系权重的主观性,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甘肃省人口发展综合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综合水平[4]。依据各因子对人口及经济指标体系的贡献率提取1-2个主因子,确定其贡献权重,其次以截面数据为基础,利用旋转因子矩阵,计算甘肃省各地区人口发展及经济发展水平。
(三)协调发展系数的计算
协调发展系数强调两子系统的协调情况及发展水平[5]。两指标的协调状况,本文采用协调系数来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Cij表示第i系统与第j系统的协调系数,即i系统的实际观测值与第j系统接近程度的定量描述;ui表示第i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uj表示第j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k=2/s2,s2为ui和uj的方差均值。
应用上式可计算出不同区域第i系统与第j系统的协调系数。协调系数反映了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但不能反映系统当时所处的发展水平。当ui= 0.6,uj=0.6时,系统i与系统j协调系数为1,而当ui=0.9,uj=0.9时,系统i与系统j协调系数也为1,但是后者两系统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前者。所以协调发展系数应当考虑当时发展水平与协调系数结合起来,某区域的系统的协调发展系数定义为:
式中D为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发展系数;C为系统i与系统j的协调系数;ui为系统i的综合得分;uj为系统j的综合得分;α、β为权重,且α+β= 1,具体到人口与经济两系统,可设α=β=0.5。
协调发展系数是反映系统i与系统j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它揭示出系统当时的协调程度及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系数是一个正指标,数值处于0-1之间,一个地区的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该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越好。
三、人口要素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格局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0年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系统截面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基础,14个地市人口要素数据来自2010年甘肃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经济系统数据来自2011年甘肃发展年鉴。
(二)人口要素及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原始数据间存在着量纲及数量级大小的不同,为了消除其影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正向指标:Zij=(Xij-minXij)/(maxXijminXij)
负向指标:Z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人口要素综合发展水平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表明人口发展各指标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如下表所示,按照大特征值大于1进行提取公因子,3个公因子的累积解释率达到85.7%,且三个公因子的解释权重分别为0.40、0.34、0.11。通过对初始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根据综合水平计算公式:
可以得到甘肃省14个市、州的人口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如表2所示,
3.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同样的方法,对经济系统的八个指标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显著性水平小于0.05,表明经济系统各指标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按照大特征值大于1进行提取公因子,3个公因子的累积解释率达到89.6%,且三个公因子的解释权重分别为0.53、0.25、0.11。通过对初始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旋转得到因子载荷矩阵,根据综合水平计算公式:
可以得到甘肃省14个市、州的人口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如表2所示。
4.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析
表2 甘肃省人口发展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如表三所示,经济系统大于0的地市包含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四个地区,白银市为0,其他地市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小于0,需要解释的是综合发展水平小于0的含义是这些地区经济结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效率的综合得分低于甘肃省平均水平,这也可以从各地市经济发展指标上得到验证,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以及酒泉市的人均GDP以及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居甘肃省前列。
人口要素综合发展水平大于0的地市包括兰州市、嘉峪关市、天水市、平凉市以及临夏自治州,其他地区则小于0,这说明前者5个地市州的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以及人口总量的综合得分较高,而后者地市州则低于平均水平。
5.甘肃省人口要素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格局
在甘肃省各地区人口要素及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上文所示协调系数及协调发展系数的公式,可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协调系数的数值来看,甘南、庆阳、张掖以及白银等地市州的协调系数较高,相反,虽然兰州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协调系数却相对较低,为了减少协调系数的测度所造成的较大差距形成的误差,增强协调发展水平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地区协调系数做线性变换,改造后的协调系数在0.6-1之间,方法如下: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的甘肃省人口要素与经济系统协调系数及协调发展系数如表3所示。
协调系数与协调发展系数均为甘肃省各地市州人口要素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的相对值,在综合考虑各地区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本文将各地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类型,协调发展系数小于0.4为极不协调,0.4-0.6为基本协调,大于0.6为协调。
表3 甘肃省人口要素与经济系统协调系数及协调发展系数
甘肃省人口要素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一定空间差异,兰州市、张掖市、嘉峪关市以及甘南自治州属于协调区,人口发展与经济系统呈现出高度协调的特征,显示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性较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同步性不一定是强强同步,区域人口要素综合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显示,兰州市、嘉峪关市属于强强同步,但张掖市以及甘南自治州的人口要素以及经济系统综合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属于负负同步,这也就意味着后者的人口要素需要完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
低于0.4的不协调区域包含庆阳市、陇南市、平凉市、白银市、临夏及定西市,通过对比上述几个地市州的人口要素以及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可以发现,白银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论是综合得分还是具体经济指标均排在甘肃省前列,但人口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呈现地广人稀,人口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特征;平凉市以及临夏自治州的特点比较相似,经济发展落后于人口发展,这说明这两个地区的人口要素较为合理,但缺少带动经济发展的机会;陇南市以及庆阳市人口要素以及经济系统综合得分均为负值,这说明庆阳市人口发展并不合理,经济系统有待优化。此外,基本协调区域包含酒泉市、武威市、金昌市以及张掖市,说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要素基本同步。
四、政策内涵
(一)研究结论
1.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空间差异,与经济结构、经济总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根据上述统计学方法计算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结果可以看出,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以及白银市的经济发展效率相对较高,这一点在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总量等方面得以体现。
2.区域人口综合发展水平并不一致,与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总量具有一定相关性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兰州市、嘉峪关市、天水市、平凉市以及临夏自治州的人口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高,这几个地区的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以及人口总量相对于其他市、区也具有一定优势。
3区域经济发展系统与人口发展系统具有一定协调性,协调性的大小对于区域综合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甘肃省人口要素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一定空间差异,兰州市、张掖市、嘉峪关市以及甘南自治州属于协调区,人口发展与经济系统呈现出高度协调的特征,显示人口总量、人口结构以及人口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性较强,其中兰州市、嘉峪关市属于强强同步,但张掖市以及甘南自治州的人口要素以及经济系统综合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属于负负同步,这也就意味着后者的人口要素需要完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
庆阳市、陇南市、平凉市、白银市、临夏及定西市属于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不协调区域,或者经济发展落后于人口发展,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经济发展领先于人口发展,人力资源面临不足。
(二)对策建议
1.提高人口素质,加强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
事实证明,提高教育投入和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以甘肃省为例,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大专以上学历比重超过10%的兰州、嘉峪关、金昌以及酒泉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南部地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普遍较低。
提高人口素质,首先应该巩固和加强义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监管,降低城市和农村学生辍学率;其次是大力兴办各种职业教育,围绕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以及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建立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最后是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念,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和指导,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差距,保障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2.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契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本省城市化水平为37.15%,远低于我国城市化发展平均水平,属于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需要注意的是本省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并不均衡,仅有兰州、金昌、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其他地区普遍较低,事实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上述地市也是甘肃省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因此,本文认为,在新一届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本省应该以此为契机,统筹人口城乡分布,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相对于“摊大饼”式的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主,这就需要政府在注重城镇化的消费、投资、就业等经济效应的同时,应该广泛关注城市化配套社会服务的公平性,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强化政府统筹角色,注重资源分配公平性,构建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3.加强经济集聚区的扩散效应,引导人口合理流动
集聚理论是经济发展的理论之一,利用产业以及经济在某个地区集聚,通过集聚经济的扩散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目前本省经济发展符合这样的发展趋势,以点带面,最终促进整体区域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重集聚而轻扩散的负面效应也非常显著,如城市病、空心村等现象。
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又是本省首位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属于典型的经济集聚区,因此吸引了大量年轻劳动力前来谋生,但这直接导致周边地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不利于经济发展,2010年兰州市总抚养比为21.9%,但是兰州周边的其他地市,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南部地区,总抚养比均超过27.0%,也许兰州不一定是吸引人口流动的唯一城市,但对于本省来讲,加强经济集聚区的扩散效应,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是缓解区域人口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举措。
4.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甘肃省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为了弥补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必须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富裕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区域综合发展水平。
具体来讲,首先省级政府应当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增强其对市级政府间横向财力差距的调节能力,使横向转移支付资金保持基本规模。其次,制定富裕地区和相对落后地区的衡量标准,明确省内辖区支付主体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义务,富裕地区应向相对落后地区进行强制性的转移支付。还需制定激励政策,对自愿实施横向转移支付的地方政府进行奖励,鼓励自主性的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6]。最后,在明确横向转移支付标准和程序的基础上规范地方政府间的横向转移行为,加强预算控制和监督,建立预算编制——执行——评估的动态循环机制,保证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
【注】
①按照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
②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标准,小学6年,大专及以上4年。
[1]杨银峰,石培基.甘肃省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2003,(01):66-70.
[2]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张真.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统计评析[J].统计与决策,2004,(02):22-25.
[4]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夏德孝,张道宏.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8,(01):144-147.
[6]李兴江,马菲菲.甘肃省财政转移支付效应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08):54-57.
(责任编辑:郝涛)
F061.5
A
2095-3410(2014)04-0145-05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社会企业的合法性机制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2CSH079)的阶段性成果。
肖昕茹(1979-),男,河南汝南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口经济学、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