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剖宫产率变化的临床分析
2014-06-05王丽新
王丽新
(山西省阳泉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山西 阳泉 045000)
10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剖宫产率变化的临床分析
王丽新
(山西省阳泉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山西 阳泉 045000)
目的对10年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及剖宫产概率的变化做进一步分析。方法对近10年采取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与分析。结果剖宫产概率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2009年以前占据首位的指征是难产,从2010年~2012年占据首位的为社会因素。结论无医学指征而采取剖宫产手术的增多是造成剖宫产概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使剖宫产概率得以降低的关键就是对剖宫产指征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的避免由于社会因素而采取的剖宫产术。
剖宫产手术;剖宫产率;手术指征;临床分析
在高危妊娠、异常分娩以及抢救围生儿与孕妇的生命中,剖宫产手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受到产妇以及产妇家属、医务人员不了解手术指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部分无医学指征的产妇采取剖宫产术,造成剖宫产概率的上升。本文对10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剖宫产率变化进行分析,希望减少由于社会因素而采取剖宫产的人数,使剖宫产概率得以降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分娩产妇有8988例,其中有3389例为经产妇,有5599例为初产妇。有2211例采取剖宫产术产妇,其中有637例为经产妇,有1574例为初产妇,产妇年龄在20~42岁,平均年龄为30岁,产妇的孕周在35~41周,平均孕周为39周。
1.2 方法:对各个年龄段产妇的剖宫产指征以及剖宫产概率的构成比例进行统计,并且对二者之间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社会因素、并发症、妊娠期合并症、胎儿宫内窘迫以及臀位等对剖宫产指征进行统计与分析[2]。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采取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03年总产妇数、剖宫产数、初产妇剖宫产概率、经产妇剖宫产概率、总剖宫产概率分别为544例、80例、13%、3.8%、14.7%;2004年分别为632例、100例、14.2%、4.9%、15.8%;2005年分别为746例、120例、12.9%、7.6%、16.1%;2006年分别为862例、140例、14.9%、9.8%、16.2%;2007年分别为947例、170例、16.3%、10.5%、18.0%;2008年分别为1230例、230例、21.7%、13.0%、18.7%;2009年分别为1119例、250例、27.3%、18.4%、22.3%;2010年分别为1061例、326例、38.2%、22.3%、30.7%;2011年分别为851例、296例、41.8%、28.7%、43.7%;2012年分别为996例、500例、53.8%、38.1%、50.2%。从2003年~2012年剖宫产概率从原本的14.7%上升到50.2%,呈现为不断上升的趋势(P<0.01),每年的初产妇剖宫产概率均要比总剖宫产概率高,经产妇剖宫产概率相反。从2003年到2009年以前占据首位的剖宫产指征是难产,从2010年~2012年占据首位的是社会因素。在每年的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1.3%上升到2012年30.1%。见表1。
表1 10年剖宫产情况对比
3 讨 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采取剖宫产手术进行分娩能达到一定的安全性,但是在剖宫产概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围生儿发生死亡的概率也没有得到降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最近10年以来剖宫产概率呈现为逐年上升趋势。1982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剖宫产概率设定为15%以下,但是许多的发达国家剖宫产概率均>40%,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剖宫产的概率能达到56%[3]。本文研究认为,在盲目的提高剖宫产概率以后,并不能使围生儿发生死亡的概率降低。因此,要准确的把握剖宫产的时机以及指征,这样才能降低发生剖宫产的概率,进而使围生儿病死率得以降低。我国的剖宫产主要是在县级医院与中大城市较为集中,这是因为在这类医院中出现高危妊娠的概率大,监测母婴的医疗设备不够齐全,易发生异常情况,再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剖宫产概率逐年上升。此外,剖宫产会引起不同的后遗症与并发症,如损伤邻近器官、手术以后盆腔发生粘连、出现过敏反应、大出血、早产、术后感染、麻醉意外以及剖宫产儿综合征等,这些都会引发医疗纠纷。剖宫产手术后,产妇住院所需的时间较长、费用昂贵、恢复时间较长、增加再孕危险,所以,要对剖宫产术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其利弊做综合分析。
从2003年~2009年以前,以胎儿窘迫、难产、妊娠合并症以及臀位等为主要剖宫产指征[4]。从2010年~2012年,在剖宫产指征中占据首位的是社会因素,并且逐年上升。因此,在剖宫产概率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剖宫产指征中的社会因素有着关键的作用。社会因素也就是指非临床因素,在医学方面没有显著的指征,主要是孕妇或者是孕妇家属要求采取剖宫产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为:一些医师为了避免阴道分娩带来的风险,防止出现医疗纠纷,因而选取剖宫产术;一些产妇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想让小孩在特定的时间出生,所以采取剖宫产术;孕妇缺乏分娩的信心,担心出现难产,惧怕产痛,担忧胎儿在受到挤压以后对智力造成影响等;孕妇或者是孕妇家属认为剖宫产术是安全的,缺少对于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认识。孕妇在社会因素影响下采取剖宫产术,虽然可以满足预期愿望,但是将其替代阴道分娩,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痛苦,增加经济负担,在手术以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以及并发症,所以要对剖宫产术进行严格的控制。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最近10年以来,剖宫产概率在不断的上升,到2012年达到50.2%。占据第一位的是社会因素(30.1%)。所以,怎样使剖宫产概率得以降低,尤其是以社会因素为主要指征的剖宫产,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降低剖宫产概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要给产科医师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如法律顾问、医疗保险以及人身保险等;对阴道分娩的优点进行宣传,尽量的劝说由于社会因素而采取剖宫产术的产妇,使其能正常阴道分娩;对剖宫产的并发症与适应证进行宣传教育;对于产科医师,尤其是年轻的医师或者是助产士,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助产技术;注重无痛分娩的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综合性的无痛分娩技术,不仅要采取无痛分娩有关的精神性预防措施,还要采取技术方面的相关措施;对剖宫产指征进行严格的掌握,准确的诊断胎儿窘迫以及难产等症状,积极的对剖宫产史以及臀位产妇进行试产;在产前对孕妇加强保健,对分娩进行积极的处理,主要包含产前教育、产时护理、助产技术以及缩宫素的使用。总而言之,要明确降低剖宫产概率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使产科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使对胎儿与产妇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这些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1] 周永群.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0,29(9):1135-1137.
[2] 胡进霞,齐鑫.10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6):775.
[3] 孔桂花.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4年的变化思考[J].中外医疗, 2012, 31(19):1100-1102.
R719.8
B
1671-8194(2014)34-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