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启示录
2014-06-04黄广明
黄广明
钱荒来了,又走了,排山倒海地来,悄无声息地走。隔夜SHIBOR现在都不到2%了,人们都快忘记钱荒了。但银行人士不应该轻易放弃这个绝佳的案例,一定要从钱荒中总结出一些经验。
钱荒的根本起因
2013年6月20日以隔夜SHIBOR达到历史高点13.44%为标志的钱荒发生时,各种观点超级热闹,现在时过境迁,是时候做个冷静的回顾与反思了。要理解钱荒,要从银行为什么会有流动性问题开始解答。那银行为什么会存在流动性问题呢,或者说银行流动性问题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呢?是错配。
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借短放长,即进行资产负债合同期限的错配。这是因为,收益率曲线(Yield Curve)通常是倾斜向上的,短端利率低,长端利率高。通过借短放长,即通过吸收短期资金,然后做长期的运用,银行就充分利用了收益率曲线,拿到了错配收入。没有错配收入,银行也能赚钱,即使银行进行比较彻底的匹配,即不进行错配,银行也能通过信用风险溢价拿到信用风险点差从而实现盈利。但是,从古老的铸币商时代开始,错配价差就是银行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了。但是,对错配的过度追逐又会把银行推向险境,这就是流动性风险。错配过了头,资产端期限过长,没有足够的头寸来应付提款,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就发生了。
然而,这种流动性危机只应发生在少数银行,不应该是银行业的普遍情况。银行史上的确发生过全局性的货币不足问题,这是因为黄金不能够满足工业革命后经济迅猛发展对交易媒介数量急剧扩大的需要,但是,聪明的银行家们通过不兑现信用货币体制这个重大的制度创新解决了历史性难题,使得全局性的流动性紧张从根本上将一去不返。事实上,不兑现信用货币体制(也就是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后,流动性泛滥(可以叫钱涝)倒是人类经常面临的问题。那么,不兑现信用货币体制下怎么发生钱荒了呢?
这是因为近年来同业业务与影子银行的迅猛发展。以往,在货币当局判断货币偏松需要调整的时候,按惯例收缩基础货币供应,相应地,商业银行通过卖出国债、金融债等方式应对央行政策调整,债券市场甚至股票市场往往应声下跌。应该说,每一次银根收紧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中国金融体系都是一个难关。通常这个难关渡过得还比较平稳,一般在较短的时间(甚至几天功夫)就能完成政策调整。但这一次却不一样。银根的收紧不同寻常地困难,银行头寸的紧张持续了整整半年。这正是因为部分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近年来,我国突然兴起了一个规模超10万亿元、融资量仅次于银行信贷的信托理财业务,与这一业务相伴随的是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这项业务一手从企业与个人筹集资金,一手又存入银行变成同业存款,接受这些同业存款的银行并不会把资金捂住,而是把资金投向了不计入信贷规模的类信贷业务。有的银行甚至直接高价吸收同业存款,并进行类信贷的运用。由于这种类信贷业务的回报比债券高很多,于是债券吸引投资的能力大幅下降,并导致了债券市场利率大幅提升。这样一来,银行业非信贷的资金运用中发生了显著的结构变化,原来主要投向债券,这几年在存放同业、类信贷业务上的投放大量增加。正是这种资产结构的变化为钱荒准备了条件。原来,债券变现能力强,只要价格足够低,总是能够出手的,流动资金相应取得;而类信贷资产不好交易、短期内无法变现,导致央行要收银根时,银行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流动性危机相应发生。
七点启示
钱荒的来龙去脉清楚了,那么,从钱荒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呢?有以下七点。
银行对规模和利润的追逐要适度。这些年,部分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实现了规模的迅猛扩张和利润的高位运行,业绩数据很突出。钱荒表明,这种发展模式要有尺度。过度发展影响的不仅是这部分银行,而会通过银行间一环套一环的资金链条影响到整个银行业。
资产负债管理提上议事日程。由于特定的金融环境,抓存款规模、抓资产质量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关注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在中国银行业远没有在国际银行中那样突出。钱荒的出现可以说开启了资产负债错配管理这个技术性的话题,而利率市场化迅猛推进更是资产负债管理日益重要的背景。
货币政策的调整应与金融市场的变化相关联。钱荒发生时有过指责货币政策的声音,这更多的是出于对不兑现信用货币体制的理论理解,而不是出于对中国银行业的具体特性(尤其是上文讨论的近年同业业务发展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进行的分析。货币政策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乃至金融市场新变化间的关系确实值得注意。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格林斯潘开创的小步多次调整货币政策的做法,由于银行业资产负债的结构性特征,货币政策的拐弯或许真的不是可以瞬时到位的。
要高度警惕金融风险。让人大吃一惊的钱荒只不过是金融风险小露峥嵘,毕竟我们所处的是不兑现信用货币体制,中央银行最终是能够驾御全局性流动性紧张的。信用风险才是真正的难题,与其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相比,类信贷和影子银行业务所暗含的信用风险要重得多。
金融空转其实是不存在的。投融资各方因为风险偏好的不同而发生多次金融是正常的现象,金融形式的多样化恰恰是金融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同业业务、类信贷业务、影子银行等的发展中,我们看到资金最终还是投向了实体经济,因此,除个别情况外,金融空转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或者说,与其说是金融空转,不如说是风险意识淡薄。
要注意驾御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实际上,与钱荒直接相关的都是那些利率已经放开了的业务,在利率已经市场化了的领域,收益性与风险性存在更多的组合,尤其是各种不利于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短期行为更容易大行其道,从而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这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需要格外留意的。
体制与文化是真正的决定力量。从与钱荒相关的各项业务中,不难看到核心的问题不是别的,而是风险意识。银行与非银行的企业和个人都与钱荒业务相关联,风险意识是金融平稳发展的关键,而要改变这一点,对银行和企业而言是体制改革问题,对个人而言,是风险文化与观念的培养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