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9年南京市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考察∗

2014-06-02闫存庭

关键词:支边青壮年动员

闫存庭

(1.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有关建国后新疆迁移人口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成果,既有从人口迁移阶段和机制的整体梳理,又有对女兵、知青和自流人员的专题研究,还有以河南、湖北为个案的考察①有关人口迁移阶段和机制的整体研究的论文有:童玉芬《新疆省际人口迁移机制研究》,《西北人口》,1994(3);续西发《新疆人口迁移问题研究》,《新疆大学学报》1996(4);刘月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迁移研究》,《西北人口》2007(2);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边疆移民》,《中共党史研究》2012(2)。对女兵、知青和自流人员的专题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卢一萍《八千湘女上天山》,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公丕才《边地母亲:五万进疆女兵婚姻纪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姚勇《湘鲁女兵在新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史卫民、何岚《知青备忘录: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生产建设兵团》,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姚勇《上海知青在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以河南、湖北个案考察的论文有:马晶莹《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对新疆的人口支援研究(1956-1966)》,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王振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援疆历史考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这些研究无论是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深入,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青壮年劳动力进疆研究不够,对江苏、安徽两个重要支边省份的研究尤显不足。笔者拟利用档案史料,结合支边青年的回忆资料,就1959年入疆的这批青壮年是如何动员、迁送、安置及在不断的实践中成长进行个案考察,期于对新时期的援疆工作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新中国建立到1955年,已经有小规模的省际移民活动。如天津为解决水灾严重地区农民生产生活困难,办理向东北移民工作,首批1300名灾民于1949年11月送往黑龙江[1]。1950年,河北省也有计划地组织大批移民到东北,移民的主要对象是两三年里不能摆脱水灾的重灾区的灾民。北京市介绍到绥、察两省参加农业生产者“共达一千八百余户,七千一百多人”[2],主要是帮助三轮车工人转业,并解决部分贫苦市民的生活问题。1950-1952年,新疆在湖南、山东等地招募女兵1万多人,主要是解决驻疆部队官兵的婚姻问题。1955年,山东省往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移民1.5万户约6万多人,主要是为了解决黄河河床上、蓄洪区以及贫瘠山区农民生产的困难[3]。这一时期的移民多是为了安置灾民、解决贫困群众生活问题而进行的小规模迁移。

为完成“一五”计划3868万亩的开荒任务,1955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了《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7月,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提出要动员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学的初、高小毕业生及其它失业青年参加垦荒工作。不少复员军人、农民、社会知识青年、在职干部和学生纷纷要求去边疆开垦荒地,参加劳动生产。中央政府则认为大规模地移民垦荒,是一件复杂、细致而繁重的工作,必须事先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决不能草率从事,“急于大规模地进行移民垦荒是有困难的”[4]。但另一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则是大量未升学、未就业学生和过剩劳动力需要安置,1955年“京、津、沪三地不能升学的初中、高小毕业生就有6万多人,加上历年未升学、就业的为数更多。上海一地没有职业的青年就有30万左右。”[5]在这种安置压力和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下,从1956年起国家开始大规模移民活动。各地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半年时间内省际移民33万多人,还有5个省的省内移民10万多人。这些移民在各地开垦了大片荒地,仅黑龙江省的40个县就开垦荒地11万多公顷,移民工作成效初显。因此,国家内务部认为“移民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对促进我国各个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平衡发展和增产粮食、繁荣地广人稀的地区将有重要的意义”[6]。1958年2月,《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社论,明确提出国民经济要全面大跃进,并号召全国人民“鼓起革命干劲,打破一切右倾保守思想,力争上游,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吧!”[7]在这种热潮的鼓动下,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多次要求中央从其他地区调拨劳动力支援建设。1958年8月,中央下发文件指出:“为了使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逐步地同内地一样地获得迅速发展,齐头并进,中央决定自今年到一九六三年五年内,从内地动员五百七十万青年到这些地区去参加社会主义的开发和建设工作。”[8]由此,大批青壮年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幕拉开了。

按照中央的计划,从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动员200万青壮年去新疆,江苏省的任务为60万人。根据国家分配的任务,江苏省拟定1959年动员6万人,各专区和南京市动员任务如下:南通地区1.2万人,扬州地区1万人,苏州、徐州、淮阴地区各8千人,南京市2千人。可以看出,南京市分配任务最少,这和国家的迁移导向有关,因为“动员的范围,主要放在农村。中央精神是城市少动员或不动员,所以省委只安排南京市动员二千人”①江苏省档案局(馆):章维任同志在江苏省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江苏省支边支前办公室档案,档案号:4008-001-0001.页24.。

根据省委要求,南京市制定了具体计划。在任务分配方面:玄武、下关区各200人,白下、鼓楼区各250人,秦淮、建邺区各300人,浦口、郊区各100人,江宁、江浦、六合三个县各100人。在动员对象上要求:年龄在17岁以上45岁以下,本人自愿、政治清楚、家务牵累不大;男女比例应大体相等;城区要在区属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动员一部分工人和商业、教育、卫生、服务业人员,这部分从业在业人员可占总人数的70%左右,其余在社会上动员;三个县和郊区要有20%左右生产经验丰富的壮年;动员对象中党员、团员比例应占1.5%和15%。此外,还规定对以下六类人员不予动员或批准:不符合规定年龄的人员;地、富、反、坏、右以及有重大政治历史问题尚未搞清的人员;身体太弱或患有传染病的人员;在校学生,中央及市属工矿企业职工;孕妇(夫妇双方均去又未到临产期的除外),一般不予批准;现役军人的爱人及未婚妻②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档案.南京市关于1959年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计划.1959年3月20日,档案号:5016-1-1.页2.。

南京市各区县精心组织,认真动员。首先是摸底排队工作。着重摸清适龄人数及重点对象的政治、思想、健康、有无家庭牵累等方面情况。摸底的方法:街道是采取全面排队,重点研究,内外结合。首先由户籍员和居民骨干分头提出全部名单和初步认为符合条件的对象,然后共同研究,初步确定合格的名单。工厂、企业则由党支部或人事部门负责进行。除了根据已掌握户口薄档案材料作为摸底参考外,还深入到户、到车间,进行个别访问③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支边工作小结.1959年6月5日,档案号:5016-1-1.页9.。其次是宣传动员工作。搜集有关新疆发展建设的图片资料,到重点单位巡回展览。采取召开干部会、党团员会、青壮年会、老人会、妇女会等形式,利用黑板报、广播、标语等宣传工具,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先干部后群众,普遍宣传与重点动员相结合,基本上做到家喻户晓,在群众中形成良好的氛围。下关区动员工作“要求深、透,真正达到‘三通’(本人通、老人通、妇女通),自觉自愿”④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下关区关于1959年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计划.1959年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计划.1959年3月31日,档案号:5016-3-8.页14。。通过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响应,男女青年更是热情高涨,有的写大字报、血书申请,有的来访、来信要求报名,也有不少单位的青壮年听动员报告时,当场提出申请要求批准,并保证决不做逃兵,要在新疆干一辈子。据不完全统计,报名人数超过6万人(其中写血书的达100人左右),直接向省市的来信有300封,来访的约500人次。秦淮区一个青年怕报名报不上,请母亲随同一起去,以示母亲真通,出现了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报名的场面。下关区陈德才1人写了12封血书,陈正云则跑到卫生所抽血,然后写了六、七张血书表示到新疆去的决心①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关于动员350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小结.1959年6月5日,档案号:5016-1-1.页10.。在名单确定后,做好登记和集中编队工作。按江苏省的规定,南京市编成一个民兵独立营,以县、区为单位成立连,配正副连长,连以下按工作性质分配成立排、班,设正副排、班长②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支边办公室重要通知(宁洪字第006号).档案号:5016-3-5.页56.。各地还组织一些必要的欢送、告别活动和有纪念意义的集体生产活动,南京市从3月20日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到4月中旬,人民群众的报名热情已达高潮,但由于平定西藏叛乱,西北线铁路运输紧张,全面宣传动员工作暂停进行。对外宣传逐步收缩,转入更细致的排队摸底工作。

从报名的总体情况看,男性比女性积极,青年比壮年积极,负担重的比负担轻的积极,绝大部分人情绪高,决心强。但也有少数人有其它的打算和想法,以为“到新疆去拿的工资高,有的与单位领导和同志们关系相处不好,想趁此远走高飞,有的认为新疆姑娘长得漂亮”③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支边工作小结.1959年6月5日,档案号:5016-1-1.页10.。此外,还有一些人有各种顾虑,如怕路途太远、天气太冷,怕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还有的人到新疆想进工厂,而不愿干农活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群众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和真实的想法,但是这往往会使支边青年产生思想动摇,因此在启运前做好思想巩固工作尤为重要。各区、县再次对支边人员及家属的思想逐个排队,做深做透。5月10日各区又分别召开了拟批准人员座谈会和家属座谈会,12日各区已进行正式批准,发批准通知书、出喜报、组织报喜等,营造支边光荣的良好氛围,这也是巩固支边人员思想的有效方法和形式。

随着西进铁路线运输局势好转,江苏省支边青年进疆时间也最终敲定。南京市这批青壮年拟定6月26日出发,是江苏省首批进疆10个列车中是第一支出发的队伍。南京市在做好动员审批,确定支边人员名单之后,就进入启运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主要涉及到支边经费使用、物资供应和迁移手续的办理等工作。

按照国家规定,支边人员进疆所需经费是按照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分项预算、地方包干、专款专用的原则,开支范围和标准如下:

车船费:由县、区到浦口集中站这一段的汽车、轮渡费等,由各县区承担;从浦口到新疆接运点的火车费由省编列预算,由国家承担。

冬装费:每人缝制棉衣一套,棉帽一顶,棉鞋一双,棉被一条,共用布62尺,棉花8斤,由县区和公社发给实物。按当地商业部门规定的棉布、棉花价格和本市及公社加工价格计算,每人初定为32.4元,服装被服布用棉定量和定额计算过程④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档案.档案号:5016-3-5.页28.。

当时棉花、棉布供应十分紧张,各地多方调剂,确保支边之用。后由于全国棉花收购计划完成较差,棉布供应紧张,农垦部、商业部联合发布紧急通知,“对支边人员棉衣等用布规定为每人60尺(棉衣、棉鞋、棉帽34市尺,棉被26市尺),并确定收回部分布票”⑤南京市档案局(馆):关于收回支边人员1959年后期布票的联合通知.1959年5月7日,档案号:5016-3-5.页42.。国家虽对棉布供应削减,但减少数量并不多,说明对支边工作还是给予很大的支持。在具体操作中,江苏省只是对尚未制成服装的地区按照新规定执行。

伙食费:在县区集中一般不超过三天,每人每天五角,不足一天按餐计算;到浦口后的伙食,由浦口供应站免费供应熟食,按每人每餐三角开支(等候火车一天则按二餐供应),饭后由支边带队干部出具“就膳证明”(包括人数、餐数、省县名称、日期等),交由供应站统一结报;省外在途伙食费,每天两餐,其中一餐热食由中央指定沿途各省的供应站,按规定标准免费供应。另一餐则为携带的干粮,每人10斤按1.5元编列预算,此项干粮“城区应从其本人口粮计划中解决,农村仍由公社(公社有什么粮拨什么粮),分别由区、公社统一代办或交其本人制成饼、馒等熟食品,以备食用”⑥南京市档案局(馆):.关于做好支边人员在集中期间和沿途粮食供应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支边人员在集中期间和沿途粮食供应工作的通知.1959年4月1日,档案号:5016-3-5.页37.。

此外,还有途中医药费、宣传费每人各1角,检疫费每人3角,家属困难补助费按动员人数每人1元。

为防止农作物病虫传入新疆,江苏省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劝阻支边人员不要携带任何种子进入新疆。对必须携带的单衣、被单等物品,采取蒸、煮、浸烫、暴晒等办法进行处理,皮棉、棉絮、棉衣、帐子、木箱、木柜等用溴化甲烷进行熏蒸处理①江苏省支边支前办公室档案:农业厅关于做好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检疫工作的意见.1959年3月5日,档案号:4008-001-0001.页64.。同时,为了防止支边人员途中发生严重疾病,在上车前还注射伤寒、霍乱等疫苗。

与此同时,各县、区还对支边人员的户口、粮油关系、党团关系、工资证明、档案材料等进行转接。对支边人员的工分、股金、家具和其他零星物品进行结算和处理。对群众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房屋则采取不拆不卖,有家属的交家属住,全家走的则由公社、大队代为保管。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后,各区县于6月24日上午以前分别在浦口区人委和下关区工人俱乐部集中,下午分别召开欢送大会。南京市副市长出席欢送大会,希望支边人员努力克服困难,服从组织分配,尊重风俗习惯,加强业务学习,力争成为“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革命工作人员”②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档案:王贾副市长和支边人员在欢送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大会上的讲话稿.1959年6月24日.档案号:5016-2-2.页2.。6月25日进行出发前的思想、安全教育和各项准备工作,26日凌晨3时启程。

在列车安排方面,每辆列车有28节车厢。除1节硬席卧铺外,其余均为篷车。其中,有大车厢8辆,每辆载75人;小车厢19辆,每辆载55人。篷车均装有铺板,分为上下两层,并铺有芦席。车厢里没有照明和卫生设备,每节车厢由铁路局配备马灯、水桶、尿桶、隔离布和木梯等。每一列车组成一个营,以市、县委的带队干部为主,并吸收新疆来的接收干部(每列车约五人)和列车长共同组成指挥部(营部),负责行军中的教育管理等工作。每一个车厢为一个排,排下设若干班,每个班为10-15人,配有正副班长,主要负责临时搭配乘车和途中上下车、吃饭、饮水的管理与教育。列车还成立临时党团组织,每个车厢亦相应成立行政和党团组织③江苏省支边支前办公室档案:章维仁同志在淮阴、盐城、南京三个地区支边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9年5月15日.档案号:4008-001-0002.页10.。

同时,为了适应支边人员旅程长、人数多、气候差异大的特点,每个列车上配备医务人员1人,并携带多发病、外伤和急救药品,以备沿途急需。对途中因病不能行进的病员,则护送至沿途设有供应站所在地的医院治疗。

按照列车运行时刻表,南京市青壮年所乘列车6月26日3时42分从浦口站出发,沿途停靠23站,最终于7月2日16时26分抵达终点站尾垭(新疆哈密境内),历时七天六夜。由于运送支边人员的列车均是增开的临时列车,“沿途列车停靠站太多,有时什么车都让,开车时间不准确,影响支边人员上车下车的秩序”④江苏省支边支前办公室档案:江苏省1959年动员青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总结.日期不详.档案号:4008-001-0008.页63.。从带队人员陈乐邨发给南京市人委的办公厅的电报来看,列车到达郑州、西安、陇西和武威的时间分别为26日上午8时、28日上午6时、29日上午8时和30日16时⑤南京市档案局 (馆) 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档案:南京市指派带队干部陈乐邨于1959年6月27日、6月28日、6月29日、6月30日发送给市人委办公厅的电报.档案号:5016-2-2.页37、36、34、32.,而列车时刻表的预计到站时间分别为26日10时37分、28日7时13分、29日8时40分和30日17时43分。不难看出,列车停靠站点确实有一定时间误差,到后来误差逐渐减少,但这在当时全国运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已属不易。根据农垦部安排,在蚌埠、徐州、郑州、西安、陇西、武威、玉门等七个火车停靠站点设有饮食供应站,负责供应一餐熟食,其他的停靠车站只供应饮用水⑥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档案:江苏省各次支边列车途径各大站日期和时刻表.1959年6月.档案号:5016-3-1.页17.。

在漫长的进疆路上,带队人员组织支边人员在火车上读报、漫谈、开会,进行服从组织分配教育和行军安全教育,并开展各种适当的文娱活动,如打牌、下棋等,以活跃行军生活。即便如此,支边青年的思想也多处于起伏状态,离乡时思恋故土和亲人,进入甘肃后看到与江南水乡形成强烈反差的戈壁荒滩黯然伤神,快到尾垭时又考虑工作分配问题。这一路上,对支边人员的身心皆是严峻考验。

那么,到底有多少南京市青壮年进疆,他们又是如何分配的呢?

虽然各区县做了大量工作并对进疆人员进行了最终确认,但由于少数支边青年或其家属思想动摇以及其它客观因素,使得进疆人员的数字在未上火车之前一直会有些许变动。笔者查阅的一份档案资料,是在支边人员全部进疆后各地的数字,这应当是比较精确的统计,详见表1。

表1 南京市支边办公室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情况统计表(1959年7月9日)

从上表可以看出,共有2068名(不含家属)青壮年进疆。需要说明的是,另有一份统计显示的进疆人数为2060人,表1附注中载“玄武增加1人,建邺增加4人,下关增加3人,计8人”,新增加8人中玄武区、建邺区是将家属作为支边任务后统计的,下关区则是未批准进疆人员溜入车厢后的统计。由此可知,该表是在原统计人数2060人基础上的进一步补充,故该数字应是准确的。按照市委要求“所有支边人员均不带家属,待过二、三年生活稳定后家属再去”①南京市档案局(馆):中共南京市委批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关于1959年动员青壮年前往新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计划.1959年3月20日.档案号:5016-1-1.页4.,但实际执行中因为有的是夫妻双方均进疆,所以需要带老人和孩子同往。从《南京市支边人员婚姻家属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到共有162对夫妻进疆,携带家属73人,其中成人8人,小孩65人②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支边人员婚姻家属情况统计表.1959年7月10日.档案号:5016-1-1.页20.。该表中玄武区成人1人、建邺区成人4人在表1中已列为支边青壮年,故支边人员的家属总人数应该为68人(其中成人3人,小孩65人),共占支边青壮年的3%左右。

从表1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区县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宗教事务处虽没有分配任务,也有21人主动进疆支边。只有下关区没有完成任务,这主要是部分干部认为任务少,而要求去的人多,完成任务没有问题,存在盲目自满情绪。在男女比例方面,男性1332人,女性736人,分别占64.4%和35.6%,这与江苏省委、南京市委提出的男女比例大体相等是有一定差距的,但这个比例与1959年上半年江苏省进疆总人数16441人中男、女比例不谋而合,而同时期从湖北进疆的青壮年男女比例为73.9%和26.1%[9],说明女性较男性有更多顾虑,在动员上要更难一些。从年龄段来看,17—30岁占92.3%,31—45岁仅占7.7%,青年占绝对多数,而壮年因是家庭主要劳动力,生活负担大、拖累多,故支边人数较少。

此外,从学历层次看,南京市青壮年小学及以上学历占93.2%,初中及以上占40.9%,大学生12人。而江苏省首批进疆支边青年中小学以上学历占56.3%,初中及以上占9.1%,大学生13人③江苏省支边支前办公室档案:章维仁同志在省委第三次支边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9年7月14日.档案号:4008-001-0003.页31.。在党、团员比例方面,党、团员分别占2.4%和15%,完全符合市委的目标要求。南京市还专门动员了新疆急缺的五金机械工、车工、钳工等技术人员128人,医务护理人员362人。

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南京市青壮年是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政治素质较好、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队伍。因此,他们多被安置在文教、卫生、商业和军政机关,与江苏省其他县市青壮年多被分配到国营农场从事农业生产是不同的。南京市支边青壮年是分两批进疆的,第一批是当时新疆提出急需护理人员350名,由南京市先期安排进疆。且对这批人员要求较高,如“男性要占三分之一,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0%,年龄17—23岁”①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档案:南京市关于动员350名护理人员的工作小结.1959年6月5日.档案号:5016-1-1.页14.,政治条件严格。经过动员,实际完成任务362人,并于5月22日和23日分别启程入疆,他们多被分配到制药厂和乌鲁木齐各医院。第二批次则是按照江苏省委统一部署,大批进疆的,他们的分配情况见表2。

表2 南京市各县、区支边人员工作分配情况表(1959年6月19日)

表2中各区县分配工作的共有1683人,加上第一批次进疆的362人,共计2045人,较之表1中的 2068人略有出入,因为该表是6月19日拟定的分配计划,当时最终人数尚未确定,只是制定了一个大概的分配方向。支边人员分配计划是由新疆制定的。为了避免思想混乱,便于分配和交接,分配计划在支边人员在到疆之前都是保密的,只有市支边办公室的领导掌握。从表2可以看出,南京市各区的青壮年的工作分配比较多元,涉及到多个行业,而江宁、江浦和六合这三个县的人员则全分配钢铁厂,从事相对沉重的工作。总体而言,支边人员是按所分配的行业,归口到相关厅局、科研院所和厂矿工作,工作地点多在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好。

南京市青壮年到疆以后,积极投身边疆建设,情绪饱满,干劲十足,时任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震曾指出:“青壮年来新疆以后,对我们新疆的工农业生产及其他事业的推动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人已成了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英雄,同时他们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经验及革命干劲,对发展生产起了很大作用”②江苏省支边支前办公室档案:章维仁同志在省委第四次支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1960年2月18日.档案号:4008-001-0008.页53.。他们在新疆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发挥着生力军和突击手的作用。新疆制药总厂退休职工陈永涛说,“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获得过‘五好青年’、‘先进生产者’或‘白衣天使’等光荣称号。”[10]

南京市支边青壮年在新疆同样也饱尝了艰辛和磨难。据退休医生潘文霞回忆,她当时被分配到兰新铁路建设工地,饮用水都是部队从很远的地方拉来的,定量使用,一两个月才能用水擦一下身子,更不要说洗澡了。蔡杏珍当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一名护士,有一次她随几名医生到一个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巡诊,因为迷了路,摸了几天才从沙漠里走出来。最后两天,随身携带的水和干粮都用完了,没吃没喝,饿得眼发花,看人都是重影[10]。由此可见,当时支边青年工作、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们没有动摇,没有退缩,认为那段日子虽苦,但却是最值得珍藏和回忆。

正如支边青年所言:“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培养我们成长的工厂、学校、公社、农庄······但我们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更爱我们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新疆。我国有句古话说‘好男志气在四方’,我们的志气在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我们懂得最需要的也将是最艰苦的,但我们更懂得最艰苦的也将是最幸福的”①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档案:支边代表郑芝兰讲话稿.1959年6月24日.档案号:5016-2-2.页24.,“我们青壮年不能在温室里成长,我们就是要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我们懂得,经得起艰苦,就经得起锻炼,就可以创造出美丽幸福的生活。我们决不做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逃兵。我们一定要依靠党的领导,拿出勇敢顽强的精神,迎战一切困难,在新疆生根立足,坚持到底”②南京市档案局(馆)南京市动员青壮年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办公室档案:支边人员李广运同志代表江苏省第一批参加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讲话稿.1959年6月24日.档案号:5016-2-2.页10.,他们有这样的豪言壮语,更有在蹉跎岁月中的默默坚守。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和光阴献给了美丽的新疆,却依然无怨无悔,为新疆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人民日报社.天津专区解决灾民困难 首批灾民移往东北东北各地政府妥善安置[N].人民日报,1949-11-23(2).

[2]穆扬.京市春季移民工作结束七千余人赴绥察东北参加生产介绍赴本溪煤铁公司工作继续进行[N].人民日报,1950-04-07(2).

[3]人民日报驻哈尔滨记者.山东向黑龙江等地移民一万五千户[N].人民日报,1955-05-14(3).

[4]人民日报社.关于移民到边疆进行开垦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5-06-19(6).

[5]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15.

[6]新华社.内务部召开座谈会讨论选举和移民工作[N].人民日报,1956-07-07(1).

[7]人民日报社.鼓起干劲 力争上游[N].人民日报,1958-02-03(4).

[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工作文献选编(1949-2010).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202.

[9]王振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援疆历史考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8.

[10]殷学兵,庆潮.支边50年,我们没有给南京人丢脸[N].南京日报,2009-05-18(A10).

猜你喜欢

支边青壮年动员
孔繁森
临江仙·献给上海十万支边青年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援疆青年往事
步入青壮年时代的“劳模”火箭
青壮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干预
邳县大支边
青壮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