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2014-06-01陆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公共政策

陆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就业与创业]

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陆斌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漳州 363105)

如何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机构之间的平衡关系,将成为影响一个地方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论文将通过运用1978-2012年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数据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以对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最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福建省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实现充分就业提出政策的路径依赖。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系数;剪刀型模式

一、福建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一)1978-2012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图1显示,从1978-2012年34年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第一产业由直线下降势头(1978-2006年)逐步转为平稳趋势(2007-2012年),其变化值由1978年的36%,下降至2012年的9.0%,共下降了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42.5%上升到2012年的51.7%。然而,第三产业比重变动趋势与第一产业恰恰相反,先急剧上升(1978-2006年)后逐步趋于平稳(2007-2012年)。其变化值由1978年的21.5上升至2012年的39.3%。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从1978年至今,福建省第一产业结构的比重和第三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趋势总体上呈“剪刀型模式”,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模式基本上符合了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规律,同时也符合了现代社会产业经济发展与三产优化调整的需求。可以预测,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将逐渐缓慢,第三产业将成为福建省社会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动力源泉。

图1 1978—2012年福建省产业结构

(二)1978-2012年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向

从图2我们不难看出,福建省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相对于产业结构而言,其变化趋势不仅更加显著,而且变化的方向与力度也大相径庭。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兴农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福建省农业就业的需求急剧下降。如图2所示,在1978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5.1%,2012年则下降到25%,下降50.1个百分点,这直接导致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也亟待其他领域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其次,从图2明显看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变化趋势(直线上升)分别与第一产业变化趋势(直线下降)构成“倒剪刀型模式”。从1978年至2012年,它们的比重由13.4%、11.4%上升到38.8%、36.2%,分别上升了25.4和24.8个百分点,而同期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下降了50.1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第一产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上。

图2 1978—2012年福建省就业结构

图1、图2资料来源: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13》,福建省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fj.gov.cn/)相关统计数据绘图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比照图1和图2的变动趋势,可得出以下初步结论:改革开放至今,福建省的三产结构正逐步向优化的方向调整。然而,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则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例如从1978到2012的34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了50.1个百分点,但2012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仍高达16个百分点的差异。这充分显示了两者变化趋势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

我们应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进一步阐明三产的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不协调性。假设结构偏差系数为E,E=a/A-1。(a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其数值等于某一部门产值与GDP之比;A表示就业的部门结构,其数值等于某部门就业人数与全部就业人数的之比)。假如E=0,表明两者处于平衡状态;若E偏离0越远,则说明两者偏差越严重。下面是依据《福建统计年鉴-2013》相关数据,计算出1978-2012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数值(具体见表1和图3)。

表1 1978-2012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E)

图3 1978—2012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一)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维持着较高的负偏离。从图3可以看出福建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偏离度由1978年的0.52上升至2012年的0.64。正常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其结构偏离度应逐渐呈下降趋势,但是福建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却呈逆向趋势,其偏离度的绝对值偏大,在1978-2002年间尤为显著。这充分表明,福建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同时也说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局面将成为影响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可以预测,福建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承受着较大的潜在就业转移使命。

(二)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呈波浪式起伏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由1978年的2.16下降到1997年的0.72,而后又从2002年的0.77上升到2008年的0.79,最后2012年降至0.33。虽然总体上呈波浪起伏趋势,但从2009至2012年却呈现下降趋势。这种波动曲线尤其是2002-2009年不断偏高的偏离度表明,福建省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该时期内,福建省第二产业面临着生产方式与经营模式的转变、企业技术改造等因素的影响。然而,随着第二产业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的逐渐提升以及企业技术的革新,福建省第二产业的偏离度趋向均衡,将在吸纳剩余劳动力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一情况反映在2009年后福建省第二产业的偏离度就呈较快下降趋势。

(三)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呈较为稳步下降趋势。福建省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从1978年的1.88降到2008年的0.37,再到2012年的0.09,其下降率相对平稳。尽管经历了2002-2007年的短暂上升阶段,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较为显著。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第三产业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部分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不高,且多数行业用人机制相对灵活,竞争激烈。所以,福建省政府就必须从宏观局势出发,制定出完善的公共政策,支持、引导、培育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协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三、完善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增强第一产业科技含量,实现其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均衡性。通过分析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亟需做出相应的优化与调整。因此,为了提升第一产业的结构效益,以及实现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称性,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公共政策的供给力度。在“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指引下,不断执行和完善农业补助政策与农业价格政策,同时进一步优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努力增加农业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解决福建省第一产业相对劣势。第二,政府应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提升农业科技与农村教育。最终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村教育在第一产业中的主导性作用。

(二)重点培育以制造业为主、建筑业为辅的第二产业,降低结构偏离度,提升就业比重。福建省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波动较大。这种波动曲线尤其是2002至2009年不断偏高的偏离度表明,福建省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不足。但是,随着市场体制不断完善和企业技术改造,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应该具有很高的吸纳能力。所以,福建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首先必须不断提升制造业,以实现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就业增长。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剩余人口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聚集,因此福建省也必须正确引导建筑业的发展,以为城市化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最后,加大力度出台公共政策,支持电力业、燃气业以及供水业等基本城市公用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大力引导培育第三产业发展。从结构偏离度看,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福建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处于相对较好的数值状态,从2009年至今一直保持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平衡状态。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福建省第三产业的优化,促进就业以实现社会经济健康良性的发展,建议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科学区分,分类管理。为保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均衡状态,我们应依据第三产业内部各行各业的特质与特点等因素进行科学区分,分类管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各自的优点,在第三产业优化中起到协调的作用。如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具有竞争性与盈利性产业部门,同时以公共政策方式管理非盈利和基础性产业部门。(2)政府实施有效的公共政策,如财税政策、金融信贷政策等,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计算机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四)制定公共政策引导与支持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发展。从结构偏离度看,福建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完全具备接纳更多劳动力的能力,如国有企业及福建省大型企业。然而纵观世界各国成功经验,发展中小企业也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例如,瑞士是低失业率国家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政府非常重视并正确引导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从当前福建省三产的结构偏离度情况来看,为更好地协调产业机构与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就必须出台相关公共政策,以引导与支持福建省中小企业的发展。

[1]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9).

[2]夏长杰,李勇坚,姚战琪.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韩凤朝.以结构调整促进就业扩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王胜谦.我国中长期就业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5(1).

G64

A

1673-0046(2014)4-0007-03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公共政策
2019公共政策国际会议(ICPP)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关系的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中国就业结构转变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公共政策主导 携手抗击慢病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