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2014-06-01周玉洁
周玉洁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450007)
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周玉洁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河南 郑州450007)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58例,研究分析其对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悬液等各种成分血的使用比例。结果 在患者所需求的成分血输液中,对红细胞悬液的应用为最多为48.3%,对血浆的所需求次之为27.6%,其次是血小板与冷沉淀,分别为13.8%和10.3%,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率较低,为2.1%。结论 目前成分输血已成为所需大量输血患者的主要输血方式,本研究按照所需成分输血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以及减少输血并发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成分输血;大量输血;合理应用
正常人全身的血液占人体体质量的7%~8%,一次性失血量超过人体总血容量的10%时,人体的代偿功能就不能满足正常需要,会对患者的身体供能造成损害,严重者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此时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输血治疗,从而改善患者因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各种临床症状,使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挽救[1]。目前,成分输血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的应用,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的认可。本研究中,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58例,研究分析其对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悬液等各种成分血的量的使用比例,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5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6±23)岁,都急需大量输血,其中输注A型血有12例,B型血有19例,AB型血有15例,O型血有12例。
1.2 方法
对于成分输血的种类进行比对,对58例患者所输的成分血的量进行统计,成分血的种类主要有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以及冷沉淀等。按照标准操作来执行制备所需要的成分血种类。
2 结 果
成分血在患者中的应用比例,见表1。
表1 成分血在患者中的应用比例[n(%)]
3 讨 论
人体大量失血后,机体有着一定的代偿功能,血浆与其他的血液成分通过毛细血管壁会渗透到毛细血管中进行补偿作用,然而红细胞却很难再短时间内产生得到补充和恢复,所以,一般输血患者应给与红细胞悬液输血灌注为主,并且再最短的时间内灌注红细胞,能最快的改善患者组织的缺氧、缺血症状,从而降低不可逆损伤的发生。另外,红细胞同时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当血液中的红细胞浓度增高时,可以释放出能激活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因子,增强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并且还可以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小板在血管边缘聚集流动。有利于对出血部位的出血控制。血小板是造成血液凝固的主要物质,然而凝血因子的降低。血小板是造成血液凝固的主要物质,然而凝血因子的降低能导致血小板的减少从而导致出血并且血液很难被止住的现象。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因为其的聚集、黏附以及促凝活性等作用而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所以当血小板过低时,患者的出血现象会更严重,临床上大出血的患者也应当充分及时补充血小板。由于在血管中大量输血时,血小板会由于被大量输血稀释而出现稀释性的减少,临床上大出血又可以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导致单位血小板的急剧减少[2],同时DIC还可以使微血管内由于血小板向血管壁聚集而出现广泛性的凝血,形成血栓,进一步又引起血小板的功能障碍。所以,在成分输血的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在大量输血时的血小板计数,当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应该及时补充血小板输注,这样有助于有效的控制出血现象。患者在大量、反复出血的情况下,其凝血因子的丢失和消耗相对比较多,与此同时,迅速的补液和大量的输血,及其容易导致血小板凝血因子因突然补充的大量血液而产生稀释性减少。另外血浆差不多含有所有的凝血因子,因此,在患者失血的情况下,迅速输注新鲜的冰冻血浆可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改善。然而为了避免导致循环的超负荷,血浆输注量也不能过大,过犹不及,反而能影响血液的正常疏通运行。对于需要大量输血的患者,单一的输注血浆有时并不能完全纠正患者的凝血障碍,必要的时候,也需要与冷沉淀输注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冷沉淀中含有Ⅰ因子、纤维结合蛋白,Ⅷ因子、等多种凝血因子,不仅可以增强血小板的黏附作用,还能促进损伤快速修复。因此,在大量输血的过程中,合理、及时地使用冷沉淀,能够改善凝血障碍,恢复凝血功能一击控制出血,在临床上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3]。
本研究主要针对成分血在临床输血操作过程的各自的作用及相互结合的效果做了相应的分析探讨,综上所述,合理的应用成分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输血状态,恢复患者缺血状态下的功能,从而实现挽救失血患者生命的目的。
[1] 许丽影.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149-150.
[2] 高春梅.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51.
[3] 刘燕,陈方祥,腾方,等.329例大量输血患者成分输血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2):8-9.
[4] 陈友伟,郑必海,郑建保,等.急进高原个体胆汁反流与急性胃肠黏膜损伤的关系探讨[J].激光杂志,2010,31(3):7-79.
[5] 田开新,覃军,黄岚,等.急进高原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急性高原反应的关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26(1):9-13.
R457.1
:B
:1671-8194(2014)06-00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