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角色”,大“作用”
2014-05-30冯玲莉
冯玲莉
【摘 要】在本市开展区域活动大评比的浪潮下,通过教师的不断摸索和学习,各班区域活动的开展变得更加成熟。作為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区卡的使用,我们经过反复斟酌、实践,解决了以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以“方便、耐用是前提;年龄特点是关键”两个要点来设置和使用进区卡,使我们的区域活动开展变得更为井然有序。
【关键词】区域活动;进区卡;设置;合理性
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等。它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价值体现一般都要依托于材料的提供、环境的创设以及老师的指导等因素,其环境创设中所隐含的规则在活动中能起着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控能力。 然而,在多形式进区卡设置和使用的实践中,我们也碰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材料选择、放置位置欠考虑,方便之余“麻烦”大
进区卡的设置是区域环境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很多老师可能会在进区卡的美观、创新上下很大的功夫,但往往忽视了它的实用性和耐用性。例如:有小班选择了挂牌式进区卡的设置,由于很多老师在选择绳子的时候欠考虑,用了纤细,又易打结的棉绳。所以孩子们在进区挂牌时往往出现这样的状况:“老师,我弄不开。”“老师,这两块牌子打结了。”一系列绳子惹出的麻烦需要老师一一解决。此外,区域游戏开展频率较高,有些进区卡由于没有较好的塑封保存,破损、掉落的现象较多。
每个班级老师对自己创设的区卡放置位置总是各有千秋,不过个别班级的进区卡还是由教师统一保管放置的。每次区域活动开始,都需要教师逐一分发,先得卡者先进区。按每班三十名幼儿计算,等到最后一名幼儿拿到自己的进区卡时,他至少需要等待3—5分钟。有些班级区卡放置区域空间过于集中或相对较小,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和消极等待的时间。
二、忽视幼儿年龄特点,操作使用弊端多
在进区卡的设置中,部分教师在时间比较紧或者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在选择区卡类型和使用方式时往往会忽视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自己班级幼儿的发展层次。所以,我们看到了相同类型的进区卡同时在小班和大班区域活动中使用,我甚至看到托班幼儿也用插卡进区的方式。而偶有几个大班却创设着与小班同种类型的(只是用来控制人数的、简单的)进区卡,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
认识到了问题后,我们在长期区域活动开展的探索和思考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更细致地去分析考虑进区卡设置和使用的合理性。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我认为在设置和使用进区卡时要注意两个要点:
1.方便、耐用是前提
(1)教师制作方便。教师在创设整个区域活动的大环境下,制作进区卡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教师也不必大费周折地将进区卡复杂化。例如挂牌式进区卡:教师只需考虑好纸张的大小,在纸片上画上相关的图示即可。然后,塑封、钻孔、穿上挂绳。注意绳子的选择很重要,要用较粗、不易打结的丝滑材质绳子较好。其它插卡式的进区卡也可以购买现成的小书签,贴上幼儿照片(适合小班)或者写上名字、学号(适合中大班)等即可。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师的制作时间,还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制作进区卡的成功体验,有一举两得的成效。
(2)幼儿使用方便。进区卡人手一张块,无论何种类型的进区卡,都要本着对幼儿安全的原则进行设置。可以设置套头式和手牌式的进区卡,这样方便幼儿行动。进区卡放置位置的合理性是幼儿使用方便的关键。例如可以将进区卡分散放置在各个区域门口,一卡一个钩子,幼儿自行使用,不需别人帮忙。同时避免了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而导致的一窝蜂取卡现象。
这里提到的耐用,我想,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进区卡至少要用1—2个学期,而且平时使用的频率较高。因此进区卡的制作必须经得起反复使用,纸制的进区卡最好能塑封,而保持其长久性。
2.关注年龄特点是关键
我们在考虑到进区卡方便、耐用的前提下,在设置进区卡类型和使用中更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幼儿各层次水平的需求。我将小、中、大班进区卡类型与使用方式大致分为:
当然这样的设置没有绝对性,而是根据我园集体老师的不断摸索中所得出的比较合理的区卡设置方案。具体的原因以下一一阐述:
(1)小班。小班幼儿所具有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促使我们在选择进区卡的颜色和图示上应具有明显的区分和指示性较强的图案。美术天地我用红色的区卡,上面画有幼儿作画的场景图;开心书吧是浅蓝色区卡,选择幼儿认真看书的图案……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幼儿对各个区域的认识、记忆和理解。
由于小班幼儿初次接触区角活动,以及年龄限制的特点:控制能力差。所以小班是最容易出现乱窜区角现象的年龄段。只有让他们随身带着进区卡,教师和其他幼儿才能马上发现乱窜区角的幼儿,从而做到及时引导、调整。例如:挂着数学区卡牌的幼儿会不自觉地到了美术天地游戏。这时教师就可以很快从幼儿佩戴的进区卡颜色和标志中看到幼儿窜区的行为,并及时上前与幼儿交流做好调整。进区卡像幼儿的小尾巴,从各个区域挂牌处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做好记录,及时发现幼儿的“偏区”现象,以及幼儿进区选择的兴趣所向。避免了教师因在活动过程中观察不全面、不够深入而导致的种种问题。
(2)中班。经过小班一学年的操作学习,中班的幼儿已经记住了自己的学号,并且熟悉了区角活动应遵循的规则,掌握了一一对应的概念。活动时幼儿从区卡集中站拿出写有自己学号的进区卡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的卡袋中,卡袋的数量和活动区最多活动人数相等。活动结束后从卡袋中拿出进区卡放回集中站。区域游戏后,材料的收放、整理都应该是幼儿自己完成的事。教师可在插卡区一目了然地知道各个区域幼儿的名字,从而把任务分配落实到具体的人员。各幼儿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醒、监督。让区域变成一个一个“小家庭”,卫生、整洁一步到位。
(3)大班。随着大班幼儿书写、绘画等能力的提高,在设置进区卡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师提示或同伴讨论自己制作。通过自己制作的乐趣,可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符合大班幼儿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样有利于幼儿在选择区域的时候关注同伴的动向,以及方便活动中幼儿相互之间的协商、交换,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同时也方便教师的记录。记录表以月为单位,每位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后都在相应的活动区格子中贴上一朵小红花,表示各自进区的次数。月小结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表格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对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了孩子完成学习性区角中的任务。比如一些数学角、手工角等投放的作业,幼儿就会在纪录时检查自己是否完成。
以上只是个人对进区卡的一些认识和想法,进区卡的其它教育潜能以及对区域活动教育的拓展等还值得我们更深地探讨和挖掘。我们仍然需要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去完善进区卡在区域活动中更广阔的价值和意义,让进区卡为我们的区域活动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1]甄曼红.区域活动中进区卡的使用.发表于《幼教园地》2007年第四期
[2]象山教科研.活动区中进区卡的设计和使用.200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