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问题

2014-05-30崔继东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信义气节古代文学

崔继东

【摘 要】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始终都贯穿着中华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成为古代文学中鲜明的民族的特点。例如热爱和平、报效祖国、自强不息等民族特点都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有所体现,这些特点使得我国的古代文学充满了民族精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魂魄,也正是因为这些古代文学里面种的民族特点,才使得我国的古代文学更加辉煌。

【关键词】古代文学;民族特点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从未有过中断。同样,民族精神也在历史的场合中不断向前,随着时间的退役而不断壮大,而这些鲜明的民族特点都能够从我国的古代文学中表现出来。

在我国的历史中,有很多的历史事件或者民族英雄,这些民族英雄身上冲满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但与此同时,民族特点更多是体现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当中,从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学当中,到处都充满着我国的民族特点,这些民族特点使得民族的自好心得到增强,并推进了我国民族的凝聚。

一、讲究气节,宁死不屈

在我国的民族特点中,讲究气节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我国的民族气节也是不可侵犯的。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常常会体现出作者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种讲究气节,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使得各个民族得到凝聚。

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屈原,为了帮助楚国完成统一,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变法,另一方面主张联合齐国对抗秦国,由于屈原的帮助,楚国一度国富民强,但是由于屈原与楚国的贵族发生了矛盾,最终受到了诬陷并被楚王所疏远,这个时候,屈原宁死不屈,写下了《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诗句,可见,自古我国的知识分子就保持着高尚的节操,面对邪恶力量宁死不屈。

宋朝私人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其中都表达了辛弃疾对于朝廷的谴责以及对于人民的同情,辛弃疾的诗词,表现出了浓烈的抗争意识,他鼓励人民对金朝的压迫进行抗争,例如辛弃疾在《贺郎词》中这样写到:“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更表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气节,宁死不屈的民族特点。

除此之外,历史中还有很多诗人都用诗词写出了我国人民的气节所在,例如亢进将领岳飞的《满江红》,其气势气壮山河;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这样写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表现出了其宁死不屈的精神。

二、热爱和平,向往安定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在中国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也在不断的加深,而热爱和平更是我国民族由来已久的传统美德,因此,古代文学中热爱和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反战的文学题材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当中,《君子于役》通过故事的描写讽刺平王,抒发了反对战争的感情,而春秋时期孔子的《春秋》中,更是主张和平,提倡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屈原,其《离骚》中也有“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句出现。可以说,自古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我国知识分子的常见理想。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植曾经在《白马篇》中描写游侠捐躯的应用行为,而到了唐宋时期,诗词盛行,许多著名的作家都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提出了和平安定,反对战争的思想。例如:诗人杜牧曾在《早雁》中写到:例如比兴的手法来象征被蹂躏的边疆人民,诗中体现了诗人对难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懊恼。

三、笃信好义,崇智尚武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而讲信义,重视智慧和武勇的修行是一直以来都被民族所提倡的。所谓的信义,就是讲义气,重承诺,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基础。而智慧与武勇更是力量的表现,是人实现理想的必备素质之一,其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经在《论语》中提到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就是信义对于人交往的重要性,而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更是可以看到信义的重要性,从“桃园三结义”到“白帝城托孤”,都能看到信义存在的重要性。

四、结语

除此之外,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民族特点,例如自强不息、忧国忧民,这些民族特点的由来不仅给文学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内涵,还表现了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精神。而这些古代文学中体现出的民族特点,更需要现在的文艺工作者做到良好的继承,并通过自己的创作继续将这些民族特点发扬光大,为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春华.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2]王玉娥.试论中国古代文学与人文精神[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

[3]莫砺锋.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J].文艺研究,2011年(10)

[4]盧晓霞.论中国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

[5]王慧.谈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年(03)

猜你喜欢

信义气节古代文学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花甲悟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信义兄弟
竹外疏花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人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