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生命的旅程

2014-05-30苏静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苏静

【摘 要】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个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那就是教育到底是什么。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加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有效的载体之一。经过实践,我认为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生命情感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个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那就是教育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比爱因斯坦说的更为透彻:“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勿庸置疑,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是生命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心灵、完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卢梭也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生命一起开始的。”加之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可以说,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有效的载体之一。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一、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

1.挖掘教材内容,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初中语文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学矿藏,不同程度的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和思考,处处蕴涵“生命情感的信息”。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教材中有三类与生命相关的内容。①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热爱生命》(杰克·伦敦),《再塑生命》(海伦·凯勒)等。②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海燕》(高尔基),《我的母亲》(胡适),《愚公移山》等。③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等。

2.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的热爱,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要全身心的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语文教师站在关注生命成长的高度寻求师生对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调动生活的积淀,参悟生活真谛,是优化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生长点。

3.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如果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课堂互动来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尽力少的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的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情绪化的感悟,带给青少年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是最有效的。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生态,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让师生的心灵在交流、撞击和放飞中得到“生命的满足”。

二、开发资源,进行生命教育,点燃生命火花,释放生命光彩

1.运用阅读期待的理论思考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是接受者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问题、动机、兴趣)刺激下产生的对下一次阅读的期待。但是,当我们将这种理论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介入了其他的读者——教师及阅读同伴。而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说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与作品间的交互深入,让学生在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

2.阅读期待是和谐课堂教育生态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观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语文课堂教育生态所关注的是指包括知识生态和心灵生态在内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所形成的课堂教育氛围。阅读期待正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相互生成关系,通过提升学生的閱读期待品质,让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幸福”。

3.运用经典文化唤醒阅读期待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而拒绝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三、通过具体措施强化经典阅读

1.促使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转化

功利阅读的目的一是放松,二是考试。但是经典阅读却可以优化人的心灵。通过对人的智慧高峰的攀登,对人类文化珍果的品尝,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成为精神丰富的人。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引导。教师要制定具体的经典阅读书目和详尽的阅读计划,同时开设阅读指导课程,介绍文学流派,走进大师生平,赏析精彩片段等,为学生阅读提供方法。

2.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阅读的最大保证。但兴趣阅读常常是随意的、片面的、情绪化的;而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学生却不一定有兴趣。由此看来,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不但不会长久,而且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练,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首先,通过分解目标导引,加强阅读的定向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动力。其次,是强化成功体验,经常开展读书节、报告会、名篇荐评等活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

3.从学生阅读向师生同读转化

经典阅读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像林语堂所言,“是灵魂的壮游!”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另外,经典作品中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而只有爱读书的教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体验阅读的甘苦,才能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既是教师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也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融合了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了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了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用生命培养生命,用智慧培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归宿,也是语文教师的归宿。惟其如此,才能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评价激励,激发师生的阅读期待,激活课堂生命,使语文课堂显现出动态的、生命的、和谐的生态特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语文教学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