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下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2014-05-30张会月杨子文

东方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教师素质课程改革培养策略

张会月 杨子文

【摘要】教师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邓小平曾经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大量的实践证明,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培养必须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教师素质培养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教师素质;培养策略;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沐浴着中华大地。当第一阵春风拂过之后,人们冷静地发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只有化成教师的教育行动才能得以真正奏效。当学生对教材、对老师的讲课不再照单全收,而是提出自己的质疑的时候,一些教师经常会因文化积淀的缺失在课堂上遭遇尴尬。于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成了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或许我们还是把教师的“专业化”理解得狭隘了一点。仅仅把教师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看成了“专业化”的全部。一旦教师站在讲台上,在倡导“互动、生成”的课堂中遇到了一群思想活跃、敢于质疑的学生,则极可能无言以对,窘态毕露。

(一)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遭遇尴尬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由过去教师一统天下的一言堂转变为平等互助、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合作关系。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的伯乐;是与学生积极互动、同发展的协作者;是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引领者;是与学生平等相处的知己”。主张“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我校实施新课程中,通过听课和新课程的各项校本教研发现:课改喊得轰轰烈烈,教师却是“当局者迷”,满脑子除了一些名词术语外,没有一点方向,更不要说是感觉和作为了。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经常是“时间不够了,我们将这个问题丢一丢”、“我请你们帮一个忙,推选谁?男生还是女生?你们看我汗都出了,帮帮我。”、“这,确实太难了”、“我说你们倒是说话呀,是,不是;对,不对;同意,不同意。”或者是语文老师的字不如小学生、普通话就是变个调,美术老师画不好简笔画,音乐老师唱歌走调……课堂上老师素质问题遇到尴尬。教学双方真是无法达成默契,无论老师怎样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就是不来气,一堂课都显得死气沉沉。甚至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数学教师不擅长数学,历史教师半桶水,症结何在呢?让人百思难解。

(二)原因剖析

(1)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此次课程的改革,带来了一系列观念的改变。广大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正逐步转变观念。新的教学理念,如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评价观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由于受几十年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面对新的形势,教师们会有许多感到茫然和困惑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考试走;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失去了活力,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更是单一化。教师的角色是教材、教参的执行者,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面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们束手无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将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呢?如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起到什么作用?在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中教师应起到什么作用?在有升学压力的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应怎样转变呢?还有很多的类似的问题摆在教师的面前。可以说,新课程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何对教师进行更为有效的培养,以促进他们尽快转变观念,进入新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真正走进新课程,都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课题。我校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宏观的历史背景。

(三)我们的教师培养策略

1、鼓励学历进修,深化本体性知识

我校教师的最初学历一般都是中等师范,他们的本体性知识一般为高中程度,况且由于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师范生在校时往往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学科知识,从而造成学科知识的不够扎实、系统。加之,当今社会知识总量迅猛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这些都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参加分层学历进修,以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来实现知识增容和学历提升,并且提倡进修的专业要与所任的学科相关,从而深化了本体性知识,使教师们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审视自己任教的学科,以更宽广的视野来钻研教材。

研究表明,教师们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要达到某种水准,当然,水平和效果之间并非呈现线性相关。本体性知识超出一定水平之后,它与学生成绩之间不再呈现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其原因在于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中介功能。

2、加强理论学习,补充条件性知识

教师们在师范时都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但那是书本的理论,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是空洞说教。一旦工作,教师们往往不大善于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影响了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经过几年的教学之后,有必要重新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时,教师们的学习将更有针对性,更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当然这时的学习内容是不同于师范的学习内容的,因为,教育、心理学知识已有了很大的更新。

3、开展校本培训,加强实践性知识

一个教师有很高的学历,也有较好的理论修养,但不一定就是一个好老师,还要取决于他的实践知识的储备。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学经验,但更多的还是靠有效的训练。我们结合区教师进修学校安排的教师继续教育,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教师们实践性知识:

一是教学基本功训练,包括三笔字(钢笔、粉笔、毛笔)教学简笔画、口语表达等。

二是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每一教师按自己任教学科,学习课标、钻研教材、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

三是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我们全员派出教师参加了教师进修校组织的职称计算机等级培训、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信息技术中级培训。通过学习培训都能较好地掌握现代媒体的使用方法并用以辅助教学,学校专门聘请了现代信息技术人员来为教师们培训辅导,演示操作,同时积极提倡和鼓励教师们利用多媒体上课,特别是上公開课、研究课。

猜你喜欢

教师素质课程改革培养策略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