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会计实务た纬谈母锾剿
2014-05-30杨丽娟
杨丽娟
[摘 要]目前,职业院校会计实务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材体系“要素化”、教材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构建体现“工学结合”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应当实现: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为主向实验实训教学倾斜;教材体系以“业务循环式”替代“要素化”;教学方法上以任务驱动法实施完成,教学中贯穿学中做,做中学;课程的考核上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工作成果为考核重点,真正实现理论授课与技能实训的一体化。
[关键词]职业院校;会计实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24-02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同时得到了大力发展。经专业统计,发现约有500所职业院校开设了会计类专业。这充分说明了会计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充分的重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主要传授实用性会计理念和技能,学生能利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基本的会计岗位操作。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能否实现“理实一体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会计工作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目前,有些院校中这门课的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实验实训环节,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会计考证方面,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社会满意度不高。因此,笔者按照任务驱动法的思路,对整个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并重构,同时结合江苏淮安技师学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对会计实务课程的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2 职业院校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教学中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一体化教材、师资力量、考核方式等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导致会计实务的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材体系“要素化”、教材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2.1 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非专业基础课程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时,导致会计实务的课时量偏少。而且,会计实务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脱轨的现象。教师的“教”替代了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的状态,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训练,制约着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会计实务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原有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是化解职业院校会计实务课程甚至是会计专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关键手段。职业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瞬息万变的人力市场需要的是能动脑更能动手的新型人才,要想让学生达标,学校需要严谨缜密的课程教学安排,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2.2 教材体系“要素化”
作为课程的载体,传统的会计实务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总论加上会计六大要素以及财务报表构成。针对这种传统的教材体系,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将会计对象与企业真实交易事项的关联要素分割并弱化,使学生只熟知会计六大要素,而不熟悉企业的交易事项之间的互相联系。例如,由购销业务引起的企业之间的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在传统的教材体系中,这些内容是分散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收入和负债等章节的。学生学习以后,掌握了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但对企业的购销业务的全貌却没有完整的认识。
2.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院校会计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同步。会计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先开设理论课程,后开设会计实操课。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时,没有及时进行同步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有的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已经忘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中,这种“学做不一”“学做分离”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4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高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真正接触过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教师比较少。很多职业院校比较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甚至将会计从业资格的获得与否作为能否毕业的评判标准,这样也导致会计专业教师教学重点偏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工作,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理实一体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是导致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毕业生社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3 会计实务教学改革探索
目前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关调整。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及评价考核方式等,只有从这些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进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提升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
3.1 教学内容层面
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压缩理论课教学课程及其课时,将重心由“教师教”向“学生学”倾斜,增加实际操作型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教学课时,以为达到强化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该课程的讲解应紧贴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压缩理论知识的课时量,适当增加学生实操课的课时量。以项目课程建设为根本,以任务为驱动,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紧紧依靠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成果,严格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并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企业生产特点,设计学习情境,以真实项目或仿真模拟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课程的建设上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
3.2 教材体系层面
以“业务循环式”的教材体系替代“要素化”的教材体系。可以进行校企合作,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编制相应工作任务的工作页,作为校本教材使用或整理出版。例如,打破原有教材体系中将企业购进货物归于企业的存货,将企业应付的款项归于企业负债的会计要素化的做法,将企业购货环节与付款业务相组合,构成“购货与付款”学习模块作为业务循环式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新的会计实务课程体系,明确了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及交易事项间的相互联系,强化了学生会计主体的意识,角色定位明晰,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在传统学习中出现的财务概念不清、会计主体不明的问题。
3.3 教学方法层面
课程的教学上以任务驱动法实施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授课教室与技能实训室的一体化。要进行课程改革,必须秉承“教师当导演,学生是主演”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寻求完成会计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完成具体工作岗位的过程,课堂上会需要大量的相关会计工作用品和耗材,以及相关的会计操作系统软件,尤其是网上纳税申报软件、网上银行软件,因此,会计实务这门课必须在会计专业的实训室进行讲授。通过具体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授课,使学生零距离感受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并具备了完成实际工作岗位所对应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3.4 师资队伍建设层面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的实施者、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院校应注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及“双师型”人才,还可以聘请企业财务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职业院校应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会计的继续教育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同时,为了提高会计实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做到“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5 评价考核方式层面
课程的评价上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的考核上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工作成果为重点。在学期结束后的评价中,采用过程化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期末成绩=5∶5比例进行计算。注重日常教学中的课堂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专业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授课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后,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进行评价,并做好记录。
参考文献:
[1]邵丽,史新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150-151
[2]蒲萍,郑伦卉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1(5):33-35
[3]高洁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技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81-82
[4]黄智明新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下高职高专会计实务课程改革探索[J].现代商业,2007(21):92-93
[5]陈卓基于会计实务教学的思考研究[J].中国市场,2014(13).
[6]赖泳杏“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市场,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