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宜“无为而无不为”
2014-05-30吴书萍
吴书萍
【摘要】 作文教学是“讲堂引进来,功夫在课外”,要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应重视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无为而无不为”,遵循“虚其心,实其腹,壮其肝,强其骨”四原则,苦练内功,突出实践,才会有真成就。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无为而无不为 兴趣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5-066-01
成功的作文教学,以正确认识作文为前提。对于诗文,诗圣杜甫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概叹,曹丕也以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教育乃国家命脉和民族精神之所系,这个传承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就有文章。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普及了很多知识,但在成就文章上做的很少,很多语文教师“积极有为”,讲得过多,并以狠抓学生死背几篇范文格式和一大堆的零碎知识点为应试“秘笈”,结果只是堆砌成无数无思想、无精神、无文采的烂文,荒废了孩子最宝贵的青春岁月。为什么?作文的道理很简单,是“肚里有东西,表达得出来”,但关键问题是“肚里”应该有什么东西,怎样才能表达出来。这个“东西”,既与“千古事”有关,与“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有关,与人格养成和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栽接有关,并非有了一些零碎文学知识就能成功的。南怀瑾先生说的“旧式考试考思想,现在考试考记诵”可谓一针见血。大家都在“积极有为”“捡芝麻”,不敢悠然从容“抱西瓜”。
针对现实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该“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无为”,是没有各种死记硬背零碎知识点的应试“秘笈”,而是安心做一些学文的基础工作:如饥似渴的海量阅读,自由自在地尽情表达(写),这种长期快乐练功,并在摔打实践中成长的方法,看似见效不快,但更容易有真成就,养成更突出更全面的写作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上“无所不能”。这个方法在具体实践上,可归纳为“虚其心,实其腹,壮其肝,强其骨”四原则:
一、虚其心
一个人要学习好,爱学习、能吸收是根本。因此,“虚其心”就是让学生敞开心扉、扩充视野,以如饥似渴的状态投入,吸收各种学问养分。
1. 激发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魅力与价值,发现文章的妙处,成为读书的“爱好者”,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言之有物,也言之有趣,使学生觉得语文妙趣横生。
2. 引导思考。《说文解字》解释:“学,觉悟也”。即是“明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使学习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味到发现的乐趣,享受这种愉快,就会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文本的魅力,以深厚的人文内蕴去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更丰富深入,也更立体而客观。
二、实其腹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文章得以成就,必须“肚里有货”。而让学生“肚里有货”,主要还是两个途径:
1. 广泛阅读。“语文素养”的实践支点是“读书”。较强的语文能力从来离不开大量阅读、广览博识这一根本基础,大量课外阅读更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多读书,才有不尽活水滚滚来。
2. 深入生活。写作务必深入生活。写作很受作者阅历的限制,即使最伟大的作家也不能幸免,如同西方的上帝必是西方人面孔,中国的神仙必定是中国人的衣着。好文章从来都不是浅薄的文字游戏,必定饱含真知灼见,处处闪耀思想灵光。只有生平多阅历,才会胸中有丘壑。阅历才是智慧的沃土,写好文章的基础。
三、壮其肝
一篇文章要精彩,即使满腹经纶,也要敢想、敢写,直抒胸臆而浩气长存。谭嗣同就义前奋笔直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那种激烈壮怀,透出的就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肝胆豪气。
1. 敢想。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尊重学生平等探讨问题的权力。阅读是一种非常自我、非常个人化的行为,文学鉴赏的通用法则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最大的职责,应该是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肯定他们真诚的感受,为他们“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的睿智和勇气喝彩。
2. 敢写。写文章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尤为重要,因为文章是民族文化的凝结和积淀。只有能担负悲悯民族命运重担的人,才能写出不朽的作品。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一再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思想的火把,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无目的的漫游变成有理想的追求。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表扬,一篇作文得到鼓励,一句妙语得到称赞,都可以使学生感到有收获,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强的信念,激发学生探索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体会自我实现的快乐。
四、强其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首教子诗,深得其中滋味。作文,也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摔打中强骨长肉,形成自己的风姿。
1. 多练。习,繁体为“習”,《说文解字》“習,数飞也。”即鸟不断的飞翔,不断练习,不断感受和调整。“学”是“觉悟”,从“理”上搞明白,“习”就是将学到的“理”加以实践和应用。写作就是应用实践,“写”是记录,把思想、感情、思考、事件记录下来;“作”是创作,采取恰当的体裁、形式,赋予文采,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在足够多的实践中,作者必然会不断地总结、调整、提高。
2. 引导。锻炼必须得法,才能提高成效。要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语言,把写作变成他自己的事,关键是要学会懂得去倾听内心和外部世界真实的声音。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提出一些新问题,自己去找到答案;激起学生看教学文本相关的书籍的兴趣;提供一些课后参考学习课题,把从兴趣到成果的过程完整地交给学生,并提供必要的帮助,遇到困难时,适当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