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2014-05-30钟岑岑
钟岑岑
【摘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逾十年,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全国各地也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课堂教学改革案例和新模式。本文以洋思中学和静安附校为例,介绍了两所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尝试,并在进一步分析其改革模式要素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在路上”的现状。
【关键词】 课堂教学改革 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 静安附中 后茶馆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5-023-02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先后启动。此次课程改革不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而成为“一种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新课改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其所倡导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熟知和认同,并开始逐步应用到一线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和新模式,结合新课程的理念与本校实际,走出了一条条具有借鉴意义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通过对这些学校改革历史及改革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清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本质,也能进一步定位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度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两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简介
(一)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洋思中学位于江苏省泰兴市天星镇,原来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初级中学,生源质量差,师资薄弱,属于典型的差校、弱校。时任校长蔡林森根据自己对三个子女的教育经验,提出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带领洋思中学进行了大胆创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蔡校长认为“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教师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学”,因此他极力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改革中,洋思中学的课堂一共经历了四次完善:(1)针对课后作业“造假”现状,制定课堂作业时间不低于15分钟的要求;(2)针对学生不能完全发展,制定学生自学时间不低于15分钟,教师讲授不超过15分钟的要求,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三个“十五”模式;(3)针对课堂教与学两张皮现状推出第三次改革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对前两次改革进行了总结;(4)最后针对中学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带着走的现状,进一步提升改革理念,提出了初期实施引领式先学后教,中期为互动式先学后教,后期为自由式先学后教,最终实现完全自主、自觉、自动的发展目标。这就实现了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词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即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改革最开始时的“先学后教”更多是学校领导对于课堂教学时空观的硬性限制,例如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自学时间超过15分钟,教师教授时间少于15分钟等,这些对教与学人为的割裂在现在看来似乎古板而错误,但在当时却是对教师霸占整个课堂的挑战,也是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无奈之举。随后的改革中,洋思中学对这种人为割裂所存在的局限性做了改进。在如今我们看到洋思的课堂录像中,先学与后教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已经没有了明显了分水岭。先学阶段教师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充分体现了引导者的角色,不仅帮助同学解决先学中的问题,同时也是一种对学情的考察,事实上先学是帮助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所以也可以叫做“第二次备课”,是为了后教做准备;而在后教阶段,教师必须按照先学的情况进行补充与完善,其扮演的仍是引导的角色,与先学中的引导者角色的区别主要在于后教更偏向于有意识的启发,是教师主控、学生参与式的课堂,课堂的主体仍是学生。因此,无论是先学还是后教,两者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用“精彩的引导”概括最为精要。
(二)静安附校:后茶馆式教学
静安附校是上海静安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立学校,开办于1998年,由当时的区教育学院院长张人利担任校长。学校开设之初便形成了明确的定位——静安区“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试验基地”,成为了静安区乃至整个上海实施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与洋思中学的历史变革不同,静安附校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好学校”,作为新课程的实验学校,在张校长的带领下,静安附校走上了一条颇具特色和成效的改革之路——后茶馆式教学模式。
静安附校的改革起始于一个目标,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实现减负高效、快乐学习的理想;二是让更多的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静安附校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的“茶馆式”教学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闻名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领域的后茶馆式教学。
静安附校的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如何设立课程;第二是如何进行教学。针对如何开设课程,张校长认为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什么年纪制定什么课程以及如何实施该课程,在考察了学生基本情况后,提出了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置课程的方案。所谓的最佳发展期是指学生学习某门学科“学习效益最高年龄阶段”,不同学生在不同社会环境下,对于某门课程的学习效益不同,因此最合理的课程设置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最佳发展期。而针对如何教学的问题,张校长在重温了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茶馆式”教学模式后,指出这种模式更多的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性,因此针对茶馆式教学提出了三个有意义的问题:茶馆式教学的八字是否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形式?在以学生学习为线索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确保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该如何落实?结合对上述三个问题的思索,静安附校提出了所谓的后茶馆教学,在茶馆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发展:(1)将原本茶馆式教学中的“书中学”丰富为“书中学”、“做中学”两种,并确定了两种教学方式的适用范围;(2)不再拘泥于茶馆式教学的八字,不仅不规定顺序还允许有诸如“做做”、“想想”的内容,此外后茶馆教学还提出了“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三个教学环节;(3)完善了评价的方式,即以提高教学的效能而不是成绩来判断是否有效。
后茶馆式教学的实质其实就是以学定教,即通过学生的多样化的先学方式来提出问题,从而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进行完善,也就是茶馆式教学中对“议议”的突出。与其它提倡学生先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不同,后茶馆式教学还对教师该如何在先学之后进行教学提出了两条建议:(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2)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这样,教师能更自然地将课堂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并利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来达成最大的目标,实现最高的教学效益,而这正是后茶馆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要素分析
洋思中学和静安附校两所学校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范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对两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分析能让我们进一步看清楚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主体性
正如杜威所说,从学生角度考虑学习有效性时,我们会发现“他自己感到有实际吸引力的东西对他的态度所起的固定作用,要比教师要求他应该说的东西深刻地多”。无论是“先学后教”还是后茶馆式教学,其根本理念就在于课堂主体性的转化,即由教师主控向学生主体的转变。洋思中学甚至通过强行规定课堂时间安排来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虽然该行为有其局限性,但可以看出其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坚决贯彻。而在静安附校的后茶馆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对“议议”的强调,还是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中对“学生能学”和“学生潜意识和相异构想”的关注,都是将学生作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的体现,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名符其实。
(二)改革的关键力量:校长领导力
纵观两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尝试,不难发现校长的理念与举措将会对改革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于直接决定改革的成败与否,锅盖定律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有多大,事业、组织的发展就有多远”。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和静安附校的张人利校长在这方面表现的可谓异曲同工,蔡校长从自己教育子女的实例中得到改革启示,而张人利也是在继承段力佩先生的观念下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后茶馆式教学”,两位校长在推进自己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方面也是坚定不移,正是两位校长具有适恰的教育理念和卓绝的领导力成就了两所学校的“盛名”。
(三)改革的坚实基础:教育理论
虽然两所学校的基础不同,改革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但是当我们揭开现实的帷幕,仔细审视两种模式背后隐含的教育理论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正如华国栋和高宝立指出的,虽然洋思的“先学后教”模式更多的是实践探索的结果,但我们也隐约感受到了“掌握学习”、“结构主义教学”、“差异教学”、“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合作教育理论”、“人际互动理论”的影子,也能感受到“民主平等”的伦理思想。而当我们分解后茶馆教学模式,发现无论是对学生相异构想的关注还是最近发展区的合理应用,其归根到底仍是“教学与发展理论”、“合作教育理论”、“差异教学”等理论的另一种现实化。因此,正是由于两所学校对先进和成熟的教育理论的采纳与践行,才使得改革的脚步迈的坚定和稳固。
三、“在路上”的中国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洋思中学和静安附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给处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指明了一条走向卓越的道路。那么他们的实践是否已经达到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两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其都较多的关注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也太关注与对素质教育的追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工作负担;另外,虽然两所学校的实践理念具有和新课程有很强的吻合性,但是其缺乏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和配备。
无论是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还是静安附校的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其实都是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之路上的探索。这些探索或许存在一定的偏向性,也或许有较大的障碍限制,但是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洋思中学勇敢的迈出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看到了静安附校在课改十年之际对洋思模式进行了升华与再创造,所以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地开展的课堂教学能够很好的将新课程的理念进行了融合,也能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宗旨,虽然课堂教学改革仍在路上艰苦前行,但是我们似乎已能看到前面升起的光辉太阳……
[ 参 考 文 献 ]
[1]赵显莲.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4(2).
[2]华国栋,高宝立.实施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5(6).
[3]张人利.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季忠发.论学校管理与校长领导力的提升[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