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作用、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5-30曹琴仙聂文静张翠翠
曹琴仙 聂文静 张翠翠
摘 要:农村劳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其制约因素是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近年来,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以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为出发点,分析了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作用,并对如何有效发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劳动力素质;效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4)05-0093-04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数的70%,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我国农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教育是根本,中等职业教育便逐渐显示出了独特的教育特色和办学优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一、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十分紧密,为河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经过多年发展,河北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建立了许多示范校、骨干校、实训基地以及县级职教中心。据《河北经济年鉴》(2013)统计,2012年河北省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39.33万,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63所,其中中等技术学校280所,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66所,职业高中216所,调整后中等职业学校1所,其他机构21所,其中有民办学校209所,民办学校中有中等技术学校177所,成人中专学校12所,职业高中20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数量不仅有了明显的变化,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也在同步进行,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入发展骨干专业,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服务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行“顶岗实习”“送教入厂、送教进企”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技能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通过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计划,如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送教下乡,双带头人培养”工程,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外出劳动力的数量持续增长,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有序流动,有利于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农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
二、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作用分析
农村劳动力始终是影响河北省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积极开发和利用我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人口充分就业,河北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转变了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和就业态度
中等职业教育促使人们更新了观念、学习了新思想,打破了旧的观念和思想的束缚,使得农民的教育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再害怕竞争,形成了积极进取、敢于直面竞争和挑战的精神风貌。通过接受教育,我省农村劳动人口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大量的农村人口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改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愚昧思想和小农意识,勇于开拓创新,促使农村劳动力迁移动机的形成,就业态度也更积极,能更直接地将生产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教育的发展,河北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知识本位意识逐步增强,文盲人口逐渐减少。通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不断扩大,确保了农村人口获得信息的准确度和及时性,使农民获取了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明显提高。
其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增加了青少年的受教育机会,职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以及对科普知识的广泛开展,使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基本上树立了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加强了对现代生產技术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转变了仅仅依靠人力和畜力的传统生产方式,促使农村劳动力能更好地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需求。
(三)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水平
随着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我省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农业生产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如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运用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以及经营决策能力。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许多农村人口提高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能力,增强了致富的能力,使农民的生活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掌握了自己的专长,从一般性的劳动者向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的专业劳动者转移,转变了劳动力的角色,增加了农村居民“跳农门”的机会,许多有志青年走向城里经商务工,获得了理想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劳动力技能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农民素质由体力型、经验型向智力型和技能型综合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农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和科技致富的模范人,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应试现象”严重
中等职业技术是职业教育的一个中间阶段,培养的多为初级技术人员,人员知识储备、技术水平、职业素养都处于基础水平,升入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或普通高校是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院校多以升学为目的,教育“应试现象”严重。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期,如果单单考什么就教什么,势必会使学生知识、技能的建构大打折扣,并对未来的学业、职业发展造成影响。
(二)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度有待加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部分专业调整速度慢,难以赶上市场需求的变化,其教学内容也陈旧,学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课程重复,大多学校都开设汽车维修、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有些专业的设置不符合区域特点,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使得人才输出时在市场上难以找到“出路”。其次,现阶段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还比较单一,与市场的结合度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全省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企业、行业的参与度不高,合作的领域有限,适应产业、行业与企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还有待完善。
(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目前,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限制农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专业课教师的缺乏,2012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为45 704人,其比例与学校规模和在校生学生人数还不太匹配,大多教师缺少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实践,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或多技能人才的需求,没能达到30%的比例要求。其次,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来源少,使得师资队伍的总体学历和职称偏低,主要还是以初级技能和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的教师偏少,这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总体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河北省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由于河北省经济实力与教育基础并不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够,国家财政性拨款所占比例较少,一些地方财政不落实职业教育投入政策,加之学校的筹资力度也较弱,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薄弱。由于缺少资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严重短缺,硬件软件建设比较落后,实训基地数量少、仪器设备不足、装备水平低,教学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难以实现其职能。
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策略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面对农业人口大省的基本省情,河北省应从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入手,建立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长效机制,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做好基础性工作,才能将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提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朝着专业技能型方向发展
教育质量关系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应紧密联系农村实际,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突出农村特色,提升教育质量。首先,纠正教学中“应试教育”的不良风气,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力度,坚持校内与校外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其次,要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的建设,扩大中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增开新兴专业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最后,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科学、灵活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使更多农村青年接受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的技能性和实用性,使职业教育朝着专业技能方向发展,以适应学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用创新理念做强职业教育
由于教育结构不合理,河北省农村还存在大量未能升学的初中、高中生以及留守青少年,累积了许多闲置劳动力。因此,要增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做好新增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首先,要根据市场变化和产业需求,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新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增强职业教育活力,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其次,面向当地经济发展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的现实条件,灵活采用“引企入校”“半工半读”“学校进企”“校乡联合”“校校联合”等多种办学模式,对接京津,全方位发挥环京津优势,开创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为农村的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加大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为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农村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而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需要充实的资金投入作为物质支持和基础保障。首先,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合理压缩行政开支,避免因经济不足而不合理收费,进一步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免学费和资助政策,扩大中职学生免学费范围。其次,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对投资农村办学和献身农村教育者提供优惠政策,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吸纳广泛的资金来源。因此,我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规划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发展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河北省吸引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与周边省市相比较弱,高学历人才尤其是高级技工人才的待遇低,造成省内人才流出多、省外人才流入少的不利局面。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把双技能型和多技能型人才引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制度优势。其次,要加大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师资源库建设,继续加大“达尔杯”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的评选力度,加强高层骨干教师及科研队伍的组建,不断提高职教队伍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这样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活力,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 语
发展教育,进一步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关乎河北省发展全局,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①。 河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全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河北省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农村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广大人民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继续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只有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参 考 文 献]
[1] 李苏英.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问题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20-23.
[2] 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17-125.
[3] 崔丽娟.基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策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40-42.
[4] 刘美英.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5] 李剑富,徐峰,郭金丰.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 促进农民素质大提高[J].农业经济,2005(10):52-54.
[6] 赵宝柱,刘永军.河北省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0(21):25-28.
[7] 林振达,陈斯毅.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5-7.
[8] 潘敏.论职业教育在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9(29):158-159.
【责任编辑 王雅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