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协同校企合作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014-05-30刘蕴莲
刘蕴莲
[摘 要]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90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目前校企合作中德育工作存在许多困境,全员协同校企合作模式下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如协同院系与建立企业德育实践基地相结合、协同专业教师与布置思政作业相结合、协同典型人物与教育激励相结合、协同企业员工与发挥企业自身德育优势相结合等是加强校企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协同教育;校企合作;思政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52 — 03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已成为主要的办学模式之一。然而,一直以来,该模式下的学生德育工作却面临许多困境。重技能、重效益、轻德育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达不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的目的。如何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即能熟悉工作岗位、培养技能、发展专业,又能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等系列思想政治素质,是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讨的话题。全员协同将思政教学融入到校企合作中,不但是解决德育工作困境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是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德育工作缺失的需要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院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常用的一种有效途径〔1〕。而校企合作下的德育工作,一般认为是高职院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教育模式变革为平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德育主体、对象、环境、资源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契机,通力合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教育的活动〔2〕。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该模式下的德育工作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但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普遍欠缺,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只管用人不管育人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使企业所具有的优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迫切需要解决,作为思政教师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解决学生这些实际问题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是全面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3〕。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既全面培养和发展人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也是我国最早提倡的包含德育实践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就业观,培养可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能综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而这些素质与能力对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成为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校企合作下将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训结合起来,是以思想政治全面育人理论与大学生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能进一步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式的德育网络体系,进行校企互动育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德育素质〔4〕。同时,在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意志得到体验和磨练,有利于创新心理的形成,为全面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2004年中共中央l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大学生走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渠道之一。校企合作的学生德育工作是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和延伸,是开放式教学的最好体现。面对思政课理论高深、教学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等导致大学生厌学、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局面,思政教学可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更有效地接受信息,更好地解读和认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在书本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和升华。并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对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的有用性,从而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分析
1.来自学生: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德育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培养的90后大学生,总体来说思想素质较高。但因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娇生惯养,以我为中心,缺少吃苦耐劳的磨练。同时又成长在应試教育的大环境下,以知识为上,职业道德精神、劳动观念先天不足。因此在校企合作中,难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并且部分学生对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以及其它系列德育目标的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对“校企合作协同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一题,有29.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而50.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由此不难看出,学生对在企业接受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认为校企合作就是专业实习、技能训练,而与职业道德精神和其它政治思想素质等的培养无关紧要。因此,一些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中暴露出系列问题。如表现在懒散、迟到早退,缺少工作热情以及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对专业知识有结合的岗位肯靠前,遇到赃活累活则靠后;抱怨情绪多,部分学生只盯着岗位与自己专业的对接和报酬,如有偏差,则抱怨闹情绪,没有将实习实训看做是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职业综合素质的过程,失去了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
2.来自企业:重视效率,轻视育人
在企业与学校合作中,企业本身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多种教育的职能和义务,既在为社会培养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指引下,在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的同时,还要关注和提高学生的德育目标的培养 〔5〕。并且作为一般的企业也具备了技能育人、生产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外在和内在的条件。因此,企业在训练学生的技能和专业实践中,完全可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给予关怀,并在实习中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但事实上不可否认,有的企业在与学校合作时,看中的只是学生的低成本,仅从能为其提供廉价劳动力和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即重劳动贡献和创造价值,轻德育渗透和育人环节。同样一份调查显示,仅有5%的学生认为企业重视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大多数学生认为企业很少会去重视学生德育教育,企业关心更多的是效益,是如何通过顶岗实习、培训等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需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6〕。
3.来自学校:学科歧视,思政教学边缘化
德育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是由各种教育因素、教育力量和教育形式而构成并各自发挥着教育作用。高职思政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而这种育人功能若有实实在在的实践为载体,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相当一部分人認为,思政课是教条,是单存的说教,是国家规定而不得不开的课程。因此,思政课“无用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其遭到歧视也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如果校企合作中思政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干预,便认为是多此一举,可笑不自量,并给以阻力和排斥,难以坚持。于是,在校企合作中有的是只是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或者是党政、团的教育工作者在各自为战,孤立分散,缺少统筹协调、特别是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衔接形成合力的德育局面,从而导致可以在校企合作中本应发挥作用的思政课程被边缘化。
三、全员协同校企合作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
协同教育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使它们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7〕全员协同校企合作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效应是在系统内部更多要素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协同效应,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1.协同院系与建立企业德育实践基地相结合
随着教育部门的大力提倡,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层面上加大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院系是学生实习实训最直接的组织者,他们直接与企业打交道,同时,院系是也是承担着育人的任务并面临许多困境。如何更好地做到在校企合作中,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我校思政部教师与各院系协同,在校党委的协管下,在各院系已建成的实习实训基地中建立多个德育实践基地,共同与院系、企业联手,制定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明确企业、学校在专业实习实训与德育工作方面的职责和作用,将思政的教育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实习实训中去,充分开发利用思政课的德育资源,从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影响、德育效果等多角度,共同开展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以解决目前校企合作中学生德育工作 “蜻蜓点水”、“纸上谈兵”、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主管部门多而分散且未负其责等困境和尴尬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提升育人质量。
2.协同专业教师与布置思政作业相结合
作业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巩固、消化和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要达到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德育关怀,提升职业道德素质,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习联系起来布置作业,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在思政教师与院系专业教师及时沟通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学生校企工学结合的时间安排,实习内容等,以便能提前适时地布置思政课与其有机结合的作业任务。学生带着与提高自身职业精神与态度的思政课作业,在实习中会有意识地体会和感悟其中的理论内涵,加深对其中内容的理解,并付诸于行动。实训结束后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进行及时地总结和点评,并从中发现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和态度,肯定成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矫正。既理论联系了实际,又着眼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精神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能主动愉快地完成所布置的思政作业。
3.协同企业典型人物与教育激励相结合
企业中,不乏优秀的管理者、企业家以及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优秀人才。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教育资源,其功能表现在,第一,他们具备了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践行者,具有爱党爱国、无私奉献、扎根基层、勤奋实干、开拓创新的优良品质,这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第二,作为企业中的佼佼者,人们崇拜的偶像,学生尤为敬重,倍感亲切,因为学生渴望明天将成为他们。第三,这些优秀的工作者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具有真实感和说服力。因此,校企之间的德育机制应达成默契,以思政教学课程内容为载体,有计划安排这些人士结合自己的成长道路现身说法,如为大学生做报告、面对面的对话、研讨等。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他们的业绩成果、成长之路、职业道德精神等,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择业观。
4.协同企业全员与发挥企业自身德育优势相结合
“任何优秀企业都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8〕企业具有比学校内更多的鲜活素材和教育情境,它可以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有利于进行体验式教育,增强职业道德上的认知。如优秀的企业文化很容易对大学生产生直观、形象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直接深度地体验企业文化,领悟企业文化精髓,这为围绕人才培养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情境。此外,企业中人员成分复杂,有员工、经理、客户之间等的工作方式和协作关系,学生可零距离接触职业情境和实践活动,可真实、丰富、鲜活地体验、观察、思考、感悟、认知他们的职业道德精神,这是学生学会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的有利载体。作为思政教师可提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能有意注意观察、体验和利用,在感受氛围和与不同员工交往以及学习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以促使高职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李双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述评〔J〕.职教论坛,2008,(07)(上):42.
〔2〕姚 芬.校企合作德育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09,(08):2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0.
〔4〕杨国富 代祖良 李耀平.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拓宽德育工作途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2):89.
〔5〕朱 智.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技广场,2010,(04).
〔6〕 袁向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2011,(12):8,9.
〔7〕杜 栋.协同管理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8.
〔8〕周荣甲.试谈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理论观,2013,(06):13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