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博物馆史,加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建设

2014-05-30金润锦

理论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博物馆学

金润锦

[摘 要]博物馆史是博物馆从最开始出现到后来发展过程的有关事迹与事件的集合,博物馆史的研究是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80年代,随着博物馆学整体学术研究走向复苏,博物馆史的研究得到重视。同时,随着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不迷信权威,勇于独立思考的风气在博物馆界逐渐兴起,有关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各种观点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纷纷提出。

这一时期,博物馆史有了大的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有两个词条,一个是“中国博物馆史”(词条写作者——梁吉生、胡骏);一个是“外国博物馆史”( 词条写作者——苏东海、冯承伯)。

[关键词]博物馆史;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建设

[中图分类号]G26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76 — 02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而博物馆史是博物馆从最开始出现到后来发展过程的有关事迹与事件的集合,博物馆史的研究是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博物馆史發展概况

(一)基础理论的雏形

在中国最早论及博物馆史的是傅振伦,他早在30年代就写了《中国博物馆史略》(东方杂志41卷15号)一文。此后是陈端志,在他的《博物馆学通论》(1936年)一书中,采用31种欧美、日本博物馆书刊资料和有关8个国家博物馆的插图34幅,对中外博物馆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简略描述。此外,费畊雨、费鸿年合撰的《博物馆学概论》(1936年)里博物馆史略部分简明叙述了欧洲博物馆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征,介绍了一些著名的博物馆。曾照燏、李济合著的《博物馆》(1943年)也对博物馆史有所涉猎。

(二)基础理论观点由一元到多元

50年代,傅振伦吸收了当时苏联博物馆学的有益成果,编著了《博物馆学概论》(1957年),对苏联的博物馆介绍较多。50年代,在当时的政策法规框架下对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等基础理论问题开展了讨论,有了一点争鸣,但基本是一个声音,这一时期的论述不是太深刻。

到了60年代,台湾博物馆学家包遵彭编著的《中国博物馆史》(英汉合璧,1964年)出版后,这个局面才有所改观。包遵彭的这部著作是中国博物馆史研究第一部专著。70年代,台湾女博物馆学家陈国宁著《博物馆的演进和管理现代化方法之探讨》(1978年),该篇资料丰富,对美国博物馆的历史介绍尤为详尽。全书附有照片100余幅,每章之后均有注释,书后另附有中文、英文、日文和朝鲜文的主要参考文献。不足的地方是对二十世纪以来博物馆发展的特点概括的不尽全面,未能把中国的博物馆放到世界范围内加以考察,特别是新兴民族国家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更是未着一笔。大陆博物馆史的研究,六、七十年代基本未有新意。

进入80年代,随着博物馆学整体学术研究走向复苏,博物馆史的研究得到重视。同时,随着改革和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不迷信权威,勇于独立思考的风气在博物馆界逐渐兴起,有关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的各种观点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纷纷提出。

这一时期,博物馆史有了大的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有两个词条,一个是“中国博物馆史”(词条写作者——梁吉生、胡骏);一个是“外国博物馆史”( 词条写作者——苏东海、冯承伯),下面分别具体论述:

1.中国博物馆史研究

梁吉生的《近代中国博物馆学研究概述》(1983年),对中国博物馆史做了介绍,他的《旧中国博物馆历史述略》(1986年),书中作者对1949年以前的中国境内的博物馆分外国人办和自己办两类进行概括性描述,被后来出的博物馆学概论性质一类著作不断引用。梁氏另一篇文章《中国博物馆史上一个值得澄清的问题》(1987年)也在学术界引起重视,他对王重民(参见图书馆学卷人物条目)和傅振伦有关“亚洲文会博物院和格致书院”的表述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亚洲文会博物院与格致书院是不同性质的机构,前者是外国人主持的旨在了解亚洲各地情况的组织,其“北中国支会”包括博物院在内的会报、图书馆等机构中国人无权涉足任何管理事宜;而后者基本是中国人和一些热心教育事业的外国人合办的私立学校,其附设的博物馆具有辅助教学之功效。

梁氏的《论旧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历史意义》(1988年),对有关1949年以前的中国博物馆一些传统评价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以往研究存在简单化倾向,不能把近代中国出现的博物馆笼统地称为“没落阶级的点缀品”,中国人办的博物馆在近代具有反封建意义,总的趋向是朝向科学、民主的方向前进的。

陆惠元的《天津考工厂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1987年)和《“天津考工厂”之争与近代博物馆概念》两篇文章,提出并论证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博物馆是天津考工厂的新论点。傅振伦的《三十年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条件》(1987年)重点分析了30年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吕济民的《中国博物馆事业一百年》(1992年)勾勒了中国博物馆近代至当代百年发展线索。彭善国的《中国早期博物馆的观念和实践》(1992年)论述了1840年到1935年中国博物馆观念的发展及其与社会背景的联系,并对有着悠久的文物收藏历史和考据传统的中国本土未能形成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进行了探讨。作者从中国现代化高度提出,中国的博物馆要有新型、要反映社会发展,不能“只是构筑关于民族往事的知识大厦,赋予人一种‘文学修养”。蒋伟国的《中国早期博物馆述评》(1995年),对徐家汇博物院、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博物院以及山东济南广智院这三所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博物馆进行了定性分析。安廷山的〈中国纪念馆发展历史初探〉(1995年),对博物馆的一个类型——纪念馆的历史进行了述评。

以叙述为主的中国区域博物馆史的著述有:梁丹的《北京早期博物馆概述》(1988年),傅公钺的《北京博物馆事业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博物馆〉1996年),吕军的《东北早期博物馆概述》(1992年),王莉明的《安徽省博物馆事业回顾与展望》(1993年),傅振倫的《河北省博物馆事业史略》(1986年),李永平、李天铭的《甘肃博物馆事业发展述略》(1988年),胡昌健的《六十年来重庆文博事业发展概述》(1996年)等等,这些文章为人们了解中国各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线索。

2.世界博物馆史研究

王晖的《西方精英文化形态的艺术收藏及其对现代艺术博物馆之意义》(1994年)一文,论述了精英文化的内涵,对中西艺术品收藏意识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是博物馆史比较研究的力作。张文立的《从中国文献记载看19世纪后半叶欧美博物馆陈列》(1995年),从中国史料研究欧美博物馆史的一个侧面,丰富了以往欧美博物馆史著述的内容,是灵活运用史料的典型范例。张文立的《阿什莫尔的博物馆管理观》(1993年)和《特拉德斯坎特父子收藏德相关问题》(1997年)两篇论文,是新时期大陆学者运用外文资料研究外国博物馆史的初次尝试,这极有助于这方面认识的深化。张氏的另一篇题为《罗马宫博物馆历史地位质疑》(1998年)的文章,在苏东海、魏光等人评价半坡博物馆的历史地位的言论基础上,对英国著名博物馆学家肯尼斯·赫德森的《Museums of Influence》一书中的关于罗马宫博物馆是最早的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观点提出批驳,指出中国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世界最早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言之灼灼,论证精辟。吕济民的《苏联博物馆事业发展史略》(1991年),为中国学术界勾勒了苏联博物馆历史发展纲要。

苏东海的《博物馆演变史纲》(1988年),参照世界史一般分期意见将博物馆历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四个时期,从世界范围纵横两方面勾勒博物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时代性,对博物馆史宏观研究颇有启示。冯承柏的《论博物馆的起源》(1988年),对古代和中世纪的收藏活动和目的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认为人类的收藏活动是一种社会行为,支配收藏行为的各种动机和价值观念是日趋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受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文化的发展为收藏创造了前提,收藏活动促进了文化的积累,两者互为因果。这种古代和中世纪的收藏活动为近代博物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王宏钧的《博物馆与社区历史文化——兼论世界最早的博物馆和博物馆的起源》(1994年)一文,对传统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珍贵物品的收藏是博物馆的起源”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仅有藏品并不能成为博物馆的起源,只有到了利用藏品传播它所载有的文化信息的时候,才形成了最初的博物馆。基于这个新主张,王氏认为中国公元前478年建立的曲阜孔子庙堂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博物馆。吕济民的《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产生和发展》(1994年),认为尽管博物馆的历史悠久,但其教育职能不过是15世纪有了萌芽、到20世纪才上升为博物馆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吕济民的《探讨世界纪念馆的产生与发展》(1996年),对博物馆中的纪念馆类型的历史进行了概括论述。

二、博物馆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到目前为止的博物馆史的研究状况,不难发现,尽管收藏史与博物馆史是两个范畴,但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对前者的研究愈全面、深入,愈有助于博物馆史的研究。由于对中国收藏活动历史研究缺少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对博物馆史的研究。同时,由于对博物馆史的分期存在简单化倾向,习惯于用社会史的分期代替博物馆史的分期。博物馆史的研究还存在分析严谨有余,叙述文采不足的问题,还有就是口碑史料工作滞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博物馆史的研究将由人物或事件平面、单线的研究发展到立体、复线的研究,博物馆工作者将从多种角度探索博物馆历史发展的同一性和多样性,为博物馆学基础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在新时期,中国博物馆学研究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加强民族个性、国家特色的发展,我们要克服博物馆学研究上的种种不足,提高博物馆学研究的学术地位,使中国的博物馆学在指导中国的博物馆实践上发挥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博物馆学
再论“新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以期刊分析评价国内博物馆学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
关于博物馆定义和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创新方向
博物馆学的理念倡导和创新研究
论中国高校博物馆学学科发展的四重困境
“基于问题式学习”在博物馆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县级博物馆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