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4-05-30姜培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设情境

姜培华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设置“冲突”,引导质疑,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思维能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把数学学习过程变成问题“再出现”和“再解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

一、利用问题情境,制造悬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冲突性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欲望,进而主动进人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使学生趣而有悟。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时,在引入环节笔者让学生自己随意说一个数,然后笔者要立刻判断这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举的数越来越大,笔者依旧很快地进行判断。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笔者的每一次判断都是对的,进而产生疑问,这种新颖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的热情,促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以一种高昂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数学探究中。

二、利用问题情境,设置“冲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有思考价值,问题的背景和解决方案应貼近学生的学习实际,从而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巧妙设问,给学生揭示思维的方法和寻找答案的途径,要以问激活思维,鼓励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当学生对“■”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本质,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折一折、涂一涂,涂出一张长方形纸的“■”的操作活动。在学生完成操作以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自己的折法。此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折出一个长方形的■除了以上四种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折法?”由此题学生产生了疑惑和冲突,积极思考。其中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觉得还有无数种折法,只要折痕经过这个长方形的最中心都是可以的。”话音一落,大家经过讨论,很多学生说根本不可能。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按此方法试一试,结论正好和那个学生提出的一样。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学会了探究新知的方法,富有创意地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可见,通过对问题的了解、推广,得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纵向思维能力。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已有的知识不断探究、释疑,获取新知识,取得新的成功,满足其心理需要的时候,他会产生成功的愉悦。这种“成功的快乐”是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利用问题情境,引导质疑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而且还应善于引导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新奇大胆的想法。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学生可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中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全方位接受信息,保持精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可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大胆的想象,为学生营造创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训练学生从已有的方法观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观点,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数学问题的综合性与多样性,能启发人们从多种角度去探索问题,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通过追寻问题的不同解题途径,引导学生多联想,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责任编辑晴天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培养思维能力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