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益志愿活动精神救助匮乏现象及改进策略

2014-05-30张艳艳温嘉鑫蒋炼汪鑫

理论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改进策略

张艳艳 温嘉鑫 蒋炼 汪鑫

[摘 要]目的 印证公益志愿活动精神救助匮乏现象严重,探究改进策略,为公益志愿活动的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选取“善行一百”公益活动的资助方、志愿者和贫困生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公益志愿活动的精神救助匮乏现象及其改进策略。2)于“跑完全程”公益活动中落实改进策略。结果基于对资助方、志愿者、贫困生的调查,得出造成公益志愿活动精神救助匮乏现象的原因及其有效改进策略。

[关键词]公益志愿活动;物质帮助;精神救助;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78 — 02

在公益志愿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软实力〔1〕的倡导下,公益事业发展迅速。但不可否认,我们对于贫困生的救助大部分只停留在物质援助的层面。马洛斯的《人类动机理论》〔2〕中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提示我们:在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依赖经济资助,还要对他们的精神和其他需求予以重视,并进行相应的救助。〔3〕

现实生活中,资助方盲目攀比资助额、不关心贫困生精神层面等现象频频发生,而贫困生由于个人认知态度和认知方式以及各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出现自卑、内向、抑郁、嫉妒、怨恨、沮丧等不健康心理〔4〕。笔者所在团队分别对公益事业的资助方1、志愿者2、贫困生3三方进行深入调查,得出造成公益志愿活动精神救助匮乏现象的原因及精神救助匮乏现象改进策略,并经过雅安四所中学志愿活动的实践,证明了改进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一、调查方法及过程

1.调查采取自编式问卷、现场采访、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

本次调查基于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一百”公益活动的全程跟踪采访,自编问卷,对该公益活动的资助方、志愿者、贫困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有效回收681份,回收率达97.1%,并采用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调查研究新长城四川大学自强社历次爱心公益活动影视资料、文件资料。

3.对四川大学爱心公益社团指导老师进行现场采访,总结了指导老师对于精神救助匮乏现象的看法和对社团所承办的志愿活动的相关改进策略的建议。

4.跟随“跑完全程”志愿活动志愿者深入雅安4地震灾区四所中学,全程参与并记录活动情况。

二、调查结果:

1、原因分析

1.1资助方存在的问题

调查主要从资助方的角度,就参与公益活动的目的、效果和改进方案对其进行调查。关于公益事业能否达到救助目的打分平均为3.12分(满分为5分),由此得出资助方自身对公益事业的认可度不高。资助方和贫困生的联系被动,不能起到资助方对贫困生精神激励的作用。而且很多资助方提供资助的原因是提升自己的名誉或者为品牌赢得知名度。调查结果见表一。 同时活动的可信度、经济投入、活动较为单一是影响公益活动能良好进行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见表二

1.2贫困生存在的问题

调查人员对300名“爱心包裹”活动受助贫困生就该项目针对性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公益救助活动中精神救助匮乏现象普遍存在。

以“善行100”项目为例,受助对象对于自己所接受的资助并不清楚,只有半数的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接受的包裹是志愿者劝募社会的爱心人士捐赠的,而剩余半数多的贫困生仅是接受资助,没有人跟他们进行交流,这导致了孩子们不能理解资助方和志愿者帮助的意图,认为自己受到资助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据受助对象反映,资助方提供的物资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现象。这种种问题导致了孩子们不能正确理解资助方和志愿者的帮助意图,而过多的满足于得到资助短暂的心理喜悦和更多地关注物资分配的不均衡。

其次,调查显示62.5%的公益活动在资助前没有调查贫困生的真实需求,而是单纯的追求物质资助的数量。

这些问题共同反映了部分公益志愿活动的盲目性资助,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导致精神救助的匮乏。

1.3志愿者存在的问题

a. 缺乏对志愿精神的深刻理解

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志愿者项目是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类的,这一类志愿都与人的精神救助无关;排名第二的为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服务,孤寡老人及残疾人确实需要更多的精神层面的帮助,但对志愿者的采访得知高校组织志愿者前往敬老院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其需求,盲目进行且成效不足。见表三

志愿者的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一精神,在大学生志愿者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错位。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多为荣耀动机、提升动机和成就动机,〔5〕主动参与活动意识淡薄,〔6〕忽略了公益志愿的精神救助。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对活动中精神救助的效果能否达到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其参与志愿活动的出发点尤为重要。表六可得如今志愿者参与公益志愿活动不再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虽在精神救助上有缺失,但其出发点是明确的,未来是坚定而有希望的。调查显示,认为是为孩子提供精神支持的占32%,认为是为了发掘个人潜力的占28%,认为有成就感,归属感的占16%,认为是新鲜好玩拿证书加分的占7%,从众心理的占4%,为了扩大交际圈的占13%。

b.缺乏对志愿活动的实际参与

在对志愿者的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今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公益的理解停留在了“有钱才可以做公益”,“公益离我们很远”的阶段。在后期实践过程中,我们分析得出志愿者的公益理念的狭隘与否对公益活动中精神救助和物质帮助的平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改进策略

2.1资助方

资助方可以在加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爱心的路上继续向前,同时增强对公益事业组织者的监控力度,扩大透明度,严密关注自己的捐助物资是否发放到最需要帮助的人的手中。

另外,资助方和贫困生建立并保持长久联系,阶段性走进贫困生身边,与他们交流,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以乐观、进取的心态面对生活与社会。

再者,资助方可以出资帮助贫困生走出贫困地区,拓展视野,树立远大的理想,从精神上摆脱自卑与懈怠的心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助方可以将致富的方法与技能教授给贫困生让他们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才能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价值,积极乐观地生活。资助方愿意与受助对象建立长久联系的占62%,不愿意的占23%,无所谓的占15%;

2.2志愿者

首先,改进志愿者选拔措施,加大前期培训力度,专业和专任指导老师指导。灌输公益活动理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献身公益事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其次,进行活动前期走访调查,确定贫困生的需要,探索可行方式让其主动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

最后,与资助方及贫困生建立并保持长久的联系,同时志愿者能夠在工作学习之余,周期性的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生保持良好的关系,与受助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参与和调查的“跑完全程”活动在这方面做了全面的印证。活动结束后高中生与志愿者还保持书信和短信的交流,小学生的作文也被定期送到志愿者手中引导和“批阅”。活动后期效果远远超过了志愿者的预料,志愿者本身也得到了极大的成长。志愿者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精神上帮助和支持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而达到物质帮助和精神救助并重的目的。

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兴旺发达,需要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和可持续的志愿精神,〔7〕而精神救助是在众多爱心志愿活动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却是维系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我们提出了以上改进策略,希望能够对公益志愿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丁元竹. 志愿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软实力〔M〕. 精神文明导刊,2010,(08). 12-14

〔2〕〔美〕马斯洛著.许金生等译.动机与人格.北华夏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改进策略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把脉病因,扭转低效
浅析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浅析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英语课堂效率
树立正确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干事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试析企业内控发展中的瓶颈及其改进策略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