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者的智慧

2014-05-30秦奕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守护者洋洋企鹅

秦奕

六一儿童节前夕,一位老师给我看了一则短信,想与我交流有关挫折教育的问题。短信来自她班上洋洋的外婆:“感谢老师一直以来对洋洋的教育,她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请老师见谅。因为这次落选儿童节晚会的主持人,孩子这几天非常伤心。恳请老师给孩子一个机会,能让洋洋当上主持人。”这位老师进一步介绍说,对待这件事情,洋洋父母其实是比较淡然的,他们认为孩子当不成主持人没关系,但现在先要好好平复孩子的心情,要让孩子相信以后还有机会;外婆却有点执着,她认为这件事对孩子很重要,得想办法让孩子如愿。

这件事促使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幼儿成长的“守护者”,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如何应对“晚会主持人落选”这类事其实蛮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的。就这一案例而言,教师至少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或外婆的态度是否与孩子的真实需要一致?教师首先需要倾听、了解。然而,“了解”并不意味着接下去一定要“迎合”,也即一味顺从家长的意见。有智慧的教师会在理解家长想法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专业理念,例如,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选择晚会主持人的过程是公平、公正的(比如,是先让全班幼儿展示能力然后民主投票产生的),以消除家长的顾虑,并能和教师一起讨论如何应对孩子的落选问题,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有智慧的教师能够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即让家长正视孩子出现的问题,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展示和参与选拔过程的价值远胜于成为主持人的这一结果。

没过几天,又有一件事触动了我。最近在下幼儿园时,发现不少教师和家长都在谈论一本德国绘本故事——《发脾气大叫的妈妈》。绘本讲的是小企鹅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企鹅妈妈发脾气了,冲着小企鹅大喊大叫,吓得小企鹅全身散开飞跑开了……结果,小企鹅的脑袋飞到了宇宙空间、肚子落到了大海里、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嘴巴插在了高山上。小企鹅想叫,但没有嘴;想找,但没有眼睛;想飞,但没有翅膀。小企鹅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他累了。这时企鹅妈妈开着大船来了,她已把小企鹅丢掉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找回来了,并把它们重新缝好连上。最后,妈妈找到的是小企鹅的脚,这下全缝好了。妈妈对小企鹅说“对不起”,于是他们就开船回家了。这天,教师讲完故事后问孩子们:“最后小企鹅高兴吗?”没想到,孩子七嘴八舌地回答说:“小企鹅还很疼呢,因为他的身体是刚缝上的。”

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回答出乎意料,活动现场,教师似乎感到接下去无法按照原来的设计实施活动了……

也许潜意识里,我们习惯地认为成人世界就是儿童世界最终达到的彼岸。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所有的故事结局都应是“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美丽结局。然而,这种从成人主观意愿出发的“代言人”般的设想并未得到孩子的认同。孩子的回答其实是在告诉成人——我是在用我的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小企鹅用针缝起来的身体仍然很疼,他仍然很害怕企鹅妈妈,孩子的回答其实是向成人传递了自己对“恐惧”的理解。有智慧的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比如,反思按部就班的提问对孩子是否有价值,反思怎样让孩子表达“恐惧”这一很难用言语表达的情绪。有智慧的教师也许接下来会追随孩子的兴趣展开教育活动,和孩子一起探寻恐惧产生的原因,从而纾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上述两个案例,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揭示出了关于成人守护智慧的共同道理。守护智慧绝非一厢情愿的代言,而是创造一种建构性的环境以支持幼儿的自我判断和自我发展。第一则案例告诉我们,当孩子面对挫折时,守护者的智慧在于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的内心,进而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则案例告诉我们,当孩子面对恐惧时,守护者的智慧在于倾听孩子的表达,解读孩子的认知,在确认了原因之后再寻找适宜的教育策略。

因此,守护者的智慧在于有开放的心态、反思的意识、探究的精神、倾听的习惯、灵活的策略。

猜你喜欢

守护者洋洋企鹅
岛上的守护者
守护者
小企鹅的成长
出列!近海守护者
洋洋兔 编绘
一鸣惊人
小企鹅
KOE.Kids/酷逸 守护者(BA306)
竭泽而渔(下)
They Loved It!企鹅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