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数学课堂的灵动性
2014-05-30顾丽庆
顾丽庆
【摘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关注数学课堂的灵动性是提高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推手。笔者在本文中就初中数学课堂的灵动性作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 初中 数学课堂 灵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38-02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关注数学课堂的灵动性是提高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推手。从当前的数学课教学成果我们可以看出,要教学好数学课并不如我们相信般容易。笔者认为,关注数学课堂的灵动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推手。那么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更有灵动性呢?
一、精心预设,详细准备——打造“灵动课堂”的基础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精心准备,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提高事情的成功率,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展现出数学课的灵动性魅力。首先要在课前做足准备。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教案;第二,认真策划课堂教学的内容;第三,详细准备课堂教学的材料;第四,全面预设课堂教学的情况。在如此详备的课前准备下,教师自然能游刃有余把数学课的灵动性完美呈现出来。
例如,我在做“绝对值”一课的课前准备时,我是按如下的步骤来准备的:首先是教案,因为初中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感知和判断的能力,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案的准备上,我将教学过程设计得比较有趣,如通过播放一段动画(说一说两只小狗从原点出发在数轴上朝不同方向走过的距离)展开教学;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准备上,我不再采用简单的内容,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深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如:有理数a的绝对值用/a/来表示,并对如何开绝对值展开讨论。再次,在课堂教学材料的准备上,我除了准备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材料,也准备了一些让学生们亲身实践的内容,如让几位学生走几步路来体验;最后是对课堂情况的预设,学生的思维往往是天马行空而又超出想象的,所以我除了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情况来预设,还充分将自己置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求达到最佳的预设效果,同时,还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通过这样的准备,当我真正走入课堂,将之付诸实际后,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我的精心准备下,愉悦而成功地将数学知识转变为了自己的知识,实现了数学课堂的灵动性教学。
二、调动情绪,营造环境——打造“灵动课堂”的关键
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并不是由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学得知识来判断的,而是由全体学生的学情来判断的。心理学证实,在课堂中受到教师关注越多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也越大。但是,教师虽然知道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并且这也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内容,但是每个班的学生数量都是大大超过教师所能关注的范围的。因此,想通过关注到每个学生来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行的。但是,实践证明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这一现象,那就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应该说,通过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是目前效果最佳的数学课教学方法。而调动起学生数学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关键就是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数学课的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心理、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个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积极的状态下主动汲取知识,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数学课堂的灵动性教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课的课程中,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对三种角的学习认识中来,我让每个同学带四根牙签,并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两人一组的实验,即让班上的同学两两分为一组,当我介绍完三种角的定义后,让同学们用牙签不断变换出新的图形,寻找三种角。动手操作过程为:(1)由同学A和B拼出如图所示(一)的图形,找出三种角并记录。(2)由同学A和B拼出如图所示(二)图形,找出三种角并记录,并体会与第一组图的变化。(3)由同学A和B拼出如图所示(三)图形,找出三种角并记录。
在上述三个实验结束后,我针对学生产生的疑问和不解一一详细做解,做到波及每个同学,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学生学起来便比较容易。最后,我提出问题再次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请同学用牙签相互组图,说一说图中的三类角。学生纷纷拼出不同的图形,当学生每举出一个正确的例子,我就加以鼓励和肯定,而当学生说出错的例子时,我同样给予鼓励并引导其改正,让课堂的氛围真正实现轻松、愉悦、和谐,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开发思维,促进发展——打造“灵动课堂”的精髓
课本上的知识由于其局限性,不可避免是单一而死板的,但是课堂教学就不一样了,也正是因为课堂教学能将给课本知识注入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们才需要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是用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它的教学更需要展现出强大的灵动性,即学数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完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后,必须要引导学生开动大脑思维,展开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获得数学课知识的灵动性发展。
例如,在教学完“有理数乘法(1)”之后,为了让学生开动思维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记忆,我首先给大家设计了一个关于有理数乘法法则活学活用的例子。
同学们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很快算出两题的答案都是1,然后让同学们再观察两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从结果入手,渐渐得出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的结论等。
接着,老师再拿出一例。
确定下列各式中积的符号:
(1)(-4)×5×0.25
(2)(-4)×(-5)×(0.25)
(3)(-4)× (-5)×(-0.25)
(4)(-4)× (-5)×(-0.25)×(-1)
(5)(-4)× (-5)×(-0.25)×0
我着手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积的符号的判定。刚学习过的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局限于两数相乘,而题目中出现多个有理数相乘,在这个条件限制下,同学们纷纷展开了讨论,我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同学们激励的讨论、合作的默契等,我及时要求大家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行。通过以上两个步骤,不仅让学生重新梳理和记忆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再深入学习,得出了多个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的判定,达到了开发思维来促进发展的良好效果,展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灵动性魅力。
简而言之,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精心的预设和准备,为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其次在课程中要建立起良好而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课程教学扫平障碍;最后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只能代表课本内容的学习完毕,但知识的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出源于课本又高出课本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发展性学习。只有真正做到以上几点甚至更多,我们才能说我们实现了初中数学课课堂教学的灵动性。
[ 参 考 文 献 ]
[1]《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