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缺血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2014-05-30王春蓉
王春蓉
摘要:目的:總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和内镜下特点,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方法:总结近三年来我科收治的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结果:该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中老年人( 70%) ,女性多见(男∶女为 1.3∶1.7) ,多数(84.7%)伴有相关的基础疾病。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和腹泻,急诊肠镜检查可见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76.7%),早期内镜表现主要为结肠黏膜高度水肿、充血、出血、糜烂及溃疡,极少数表现为肠梗阻和消化道穿孔。结论:通过症状、肠镜下表现和病理明确IC诊断,病变大多为一过型,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多数预后良好(93.3%)。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30-01
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 colitis, IC)是因供应结肠壁的肠系膜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使相应肠壁粘模供血相对或绝对不足而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和腹泻,起病突然,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发,大部分伴有相关基础疾病。随着急诊肠镜检查的快速发展,早期诊断率提高,积极治疗多数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出现肠梗阻和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现分析我院近三年来30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和病理,旨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减少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男女比例为1.3:1.7,年龄35~88岁(平均67.3岁),年龄>60岁的共21例(70%)。全部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于起病24-48小时内来院就诊。伴有冠心病11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脑梗塞13例,心律失常8例,高脂血症7例,风湿性心脏病1例,无其他基础疾病的2例。
1.2 临床表现
30例患者均有腹痛,其中出现急性剧烈腹痛的约25例(83.3%),以左下腹和脐周为明显。全部患者均有便血,且多在发病当天,六小时内19例,6-12小时内7例,12-24小时内2例,仅二例便血在24小时后,为鲜红色及暗红色血便,量不等,少数表现为一过性血便2例。出血量一般不多,没有一例因为血便出现休克,无一例患者需要输血治疗。腹泻25例(83.3%)。
1.3 方法
患者入院时均行下腹部CT平扫检查(发病72小时内),结肠未见异常25例(83.3%),结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的4例(13.3%),结肠壁局部增厚伴狭窄,肠系膜渗出1例(3.3%)。全部患者于入院后48h内接受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分型及基础疾病等特点进行相应治疗,治疗2周和4周后复查肠镜。
2 结果
2.1 结肠镜下分型
根据 Marston等[1]的标准,按缺血程度将IC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坏疽型。一过型: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可见溃疡,病变较轻者呈散在的片状或点状红斑,粘膜脆性增加,粘膜下血管纹理消失,病变处与正常粘膜界限清楚。狭窄型:粘膜明显充血水肿、溃疡、糜烂出血,病变处与正常粘膜界限清楚。病变呈纵行溃疡,沿肠系膜侧分布,或呈环形侵及肠腔全周,可见结节状隆起,甚至呈“假瘤征”,均见肠腔明显狭窄。坏疽型:见肠粘膜呈暗紫色、坏死,形成巨大溃疡及斑片状出血。本组一过型25例(83.3%),狭窄型4例(13.3%),坏疽型1例(3.3%)。
2.2 结肠镜下累及部位
2.3 组织病理学特点
30例患者全部行肠镜下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粘膜充血、水肿、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腺体结构萎缩,有少量炎性肉芽肿形成。
2.4 治疗和预后
30例IC患者均在我科住院治疗,根据病情给予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主要治疗药物为血管扩张剂、扩容补液、营养支持,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2周后复查结肠镜。25例一过型IC患者中有23例见结肠粘膜已恢复正常;2例仍有轻度糜烂,治疗4周后再复查结肠镜完全恢复正常。4例狭窄型IC患者中有2例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好转,肠腔狭窄基本消失,可见纵行溃疡伴周围粘膜水肿;2例仍有粘膜水肿糜烂、溃疡形成伴肠腔狭窄,治疗4周后再次复查结肠镜,3例病变部位可见纵行溃疡基本愈合,1例仍存在肠腔狭窄,但狭窄程度较前明显好转,1例因为腹痛进行性加重,伴有腹膜炎体征,腹部CT提示肠系膜渗出,内科保守效果不佳转外科手术治疗,4周后复查肠镜,结肠粘膜无异常。
3 讨论
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系膜血管病变致结肠壁血液供应绝对和相对不足引起的结肠缺血性疾病。一般伴有多种基础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有栓子来源;血液高凝状态等。从30例IC的发病部位以左半结肠最多,因为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血液;结肠脾曲的血供为肠系膜上、下动脉的移行部位,吻合支较少,左半结肠各分支动脉血供相交区域吻合支少,是结肠薄弱点,是IC的好发部位。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出现突发的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需考虑IC可能性,及早安排患者行结肠镜检查,及早明确病因,给予积极合理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治愈,尽可能减少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即使极少数出现肠壁坏死,出现腹膜炎体征时,及时给予外科手术干预,亦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Marston A, Pheils M T, Thomas M L, et al. Ischemic colitis[J]. Gut, 1996, 7(1): 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