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
2014-05-30张广中
张广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要对数字、符号、字母和文字形成的关系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尤其是对几何图形有全面的认识,都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工作经验,分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策略,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一、展示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能够主动去观察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外驱力持久、主动。这需要老师设置多种形式的课堂模式,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将数学中统一、奇异、对称的美展示在学生面前,由数学图形的外在美体现其抽象概念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几何空间特有的对称美,带领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奇异美。通过学生的观察去分析、探究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魅力的同时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兴趣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服务,持久主动。例如在学校《全等三角形》中“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先让学生动手剪出两个三角形,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让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对称美、重叠美,然后重新制作全等三角形,动手“比一比,量一量”,小组集体观察讨论的方式来猜想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两边一角、两角一边、边边边、角角角等猜想,最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哪个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对全等三角形有深入的理解,准确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条件。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在动手中以兴趣激发探索,给学生创设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有趣的练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依照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的观察方向正确了,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经过这样反复的观察,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一)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仅仅限于自身认知的基础上,很少有目的地去探究观察,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明确观察的目的,从目的发出,寻找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由已知出发一步一步的走向目标,或者由目标出發,利用倒推法回到已知条件上来,在分析和探究时也要时时与目的相联系,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1=2,(x-1)2=2,x2-2x-1=0,让学生在观察时带着“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的问题,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确保观察具有方向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有了正确的观察方向,同时又能将知识运用到运算中来,使理论与实际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二)指导学生全面地观察
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往往不全面,特别是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很难把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概括全面,难以从复杂的图形中观察到事物本质,对事物内在联系缺乏全面认知,联系性较弱。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从图形出发,观察问题所有的可能性,全面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分析观察其内在规律。例如《走进图形世界》中,首先让学生对图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找出图形中的对称、相似和相等;再运用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研究图形,让图形“动”起来;通过学生的综合观察,寻找图形之间的共性和异性,让学生对图形归类,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多变的图像巧妙化,通过逐步深层的观察,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对观察的遗漏给予补充,继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全面性、完整性。
三、精选针对性练习,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在学生学习知识时,没有持久的观察就很难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观察,再观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执着,从而锻炼学生优良的科学品质。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中有关“等腰三角形”的练习:在△ABC中,AB=AC, 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PF⊥AC于F,CD⊥AB于D,求证CD=PE+PF。首先让学生通过大三角形面积和小图形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图形的面积和;学生二次观察很容易想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利用全等三角形定理去推导未知,在学生的观察和讨论中,不断地得出解题方法,使一题多解,学生即通过图形观察出了已知条件,又经过再观察再讨论得出了隐含在问题里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观察由浅入深,由外及里,一层层地推进,对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自主观察分析能力。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综合能力,观察能力是基础,以多种手段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去分析、去总结,练就基本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并逐步养成自主观察的习惯,为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