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名著不再成为语文教学的盲点
2014-05-30冯霞
冯霞
随着课改的深入,近几年名著试题进入了中考,这既是和高中语文教学接轨,又对落实新课标精神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名著阅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但是随着名著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在名著教学的实践中,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我有时真是不知所措!
一、关于教什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对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评价作了详细翔实的解读和规范的界定,唯独在名著教学这一内容上只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这一篇章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然后罗列了建议推荐的长篇文学名著。至于名著教学,该教学生什么,教到哪个节点?课程标准只字未提,这就让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头雾水”,仅仅了解情节,未免太肤浅,分析艺术特色,显得玄虚架空,结合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无法在教学设计面面俱到。于是我们只能按照自己对名著的解读,联系学生实际,从情节入手,先抓整体阅读,再精读经典片段。然后出题,检测。至于教到哪个高度?缺少深入的研究。
我想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名著教学的解读规范的盲点,所以导致语文教师在名著的阅读教学中无所适从。
二、关于怎样教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规定的名著篇目:七年级《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八年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九年级《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这样的编排顺序,游离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生的独特体验,良好的语感,整体的把握能力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積累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里发展成熟的特点,可是在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八年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小说写作背景复杂,人物思想发展过程复杂,其阅读理解的难度大于九年级的《格列佛游记》,所以笔者认为,这样的编排设计,并未针对各学龄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加以具体安排。推荐的作品没有阶梯性和明确的目标要求,势必导致教师在“怎样教”这一环节上找不到合适的切入口。
另外推荐的部分作品,缺乏时代气息,甚至歪曲部分事实。上学期,我指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确实学生对这部书不感兴趣,对书中记叙的历史相对陌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我校的校本特色,在阅读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开始给名著写回目,每一章,高度概括本章内容,写一副楹联,并进行评比,这好比给外国小说穿中国旗袍,一开始学生兴趣很浓,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书中各种阶级斗争的频繁发生,学生渐渐对保尔失去兴趣,最终,第二部还是我一手包办,写了印发下去,原因是什么?小说和学生的生活脱轨,学生不感兴趣。
三、关于学什么
著名学者梁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60周年写过一篇文章《教材的力量》。在文中,他这样写道:“同样是一篇文章,为什么一放到教材里就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是因为:第一,教科书的正统性,人们对它有信任感,第二,课文的样板性,有示范效果作用;第三,课堂教育史制式教育,有强制性;第四,学生可塑,而且量大。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数约两亿。教材对学生的直接作用是学习语言文字知识,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力量,将思想基因植入到青少年头脑中,影响他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影响一个国家。”梁衡这一说法将教材的力量提到空前的高度。
对照新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面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一致的。然而阅读《水浒传》不难发现,整篇小说充满了血腥的暴力,例如“血溅鸳鸯楼”,(武松杀了蒋门神,意犹未尽,一刀先剁下头来。蒋门神有力,挣得起来。武松左脚早起,翻筋斗踢一脚,按住也割了头。转身来,把张都监也割了头。急待回身,武松随在背后,手起刀落,早剁翻了一个。那一个便跪下讨饶,武松道:“却饶你不得!”揪住也砍了头。杀得血溅画楼,尸横灯影。武松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提了刀,下楼来。)这样的情节,在李逵身上也体现,在江州劫法场的那一次,黑旋风可着实杀了不少人啊,那可是无论男女、不分军民、童叟不留的一阵砍杀啊。当然,这只是铁牛哥“板斧小试”。这样血腥场面,在石秀众英雄身上也有一定的体现。那么,阅读《水浒传》,难道让学生对这种简单,粗暴血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快朵颐吗?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阅读的力量一旦根植于思想深处,那么对学生的影响也会不容低估。
所以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谈,名著教材让学生学什么,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确实,如果仅仅作为阅读欣赏,名著教学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但是一旦纳入中考考试范畴,在教学中,必须要有本可依,有纲可循,只有这样,名著教学,就不再成为教学的一个盲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