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数学前置性学习实效的方略
2014-05-30吕玉娟
吕玉娟
摘要:前置性学习以学生的主体学习和主动探索为根本出发点,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既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又彰显了以学定教的理念,其目的是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 实效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在2001年的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下的前置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预习”,它是有目标指导的自主学习,是为新课做热身、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的,它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涵,融入了思考,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实效。
一、课前温故求新,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信息量的简单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双向的有效相互作用的过程。高中数学抽象性较强,教材章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后知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圆台的母线长——扇形的面积——圆台的侧面积的推导公式,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它们皆呈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增状态。
教师应选择好教学的起点,如果学生的已知区是学会计算圆台的母线长,那么前置性学习就可以设置为扇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布卢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不是因为学生的智商不行,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和探究。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支点,前置性导学稿可以设置成让学生先复习正弦定理,然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导出余弦定理,从而亲身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前置性学习使学生唤醒了自我的力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课程理念。
二、课堂准确定位,及时反馈
在前置性学习中,教师并不是看客,其引领作用不可小觑,《学记》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廢。”无论是前置性学习所依存的导学稿,还是讲学稿或学案,教师在编排上均应从学生的现在水平和实际出发,在全面摸清教材内在脉络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分层、分步、有重点、有难点地进行设置。如果定位过高,会导致前置性学习活动无法真正展开,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定位过低,则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向纵深拓展。根据布卢姆掌握学习法,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能实现“掌握目标”的若干知识要点(即典型例题),然后将这些知识要点编成提纲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或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自我解答提纲上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顺序就知识点进行发言讨论,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这些要点的设置要有基础性、创造性和相关性,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找准切入点和核心数学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和总结。如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相互关系,学生必需熟练掌握,这对他们今后学习“空间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大有裨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矫正、肯定、评价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成果,并积极做出反馈。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彰显了教师的首席服务作用,即教师要时而启发,时而点拨,尽量做到通过目标定位和反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测验是前置性学习的有效反馈手段,教师可以设置形成性测验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本节课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由于前置性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自主预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临场反应和思维动向,以课堂动态的生成作为教学实效的评判依据,这样既关注了个体,又为下一次的前置性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
三、课堂以学定教,教学互动
前置性学习是一个以学生主动学习和主体发展为特征的连续性过程,它关注的是“学”,而“教”是受“学”的指向,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诉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定教”原则,是指在前置性学习中,教师需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来跟踪教学。如对于“绩优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延伸性的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吃得好;对于“待优生”,教师需进行个别指导,根据个体差异设置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成功感。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需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数学课堂传统的“一对多”的师生关系要尽最大可能转变为“一对一”的形式。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和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互动释疑,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最终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归结到旧知识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在课堂上主动作用的情形概括为:一是在学生的思维发生断层时教师要挺身而出,二是在学生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矛盾之时教师要挺身而出。因此,前置性学习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只有教师适度引领,才能使前置性学习有的放矢,才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宜进行过多的陈述和讲授,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一律不讲,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才能主动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根本,以学习为主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在学生主动思考时隐身而退,和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互动和切磋,最终帮助学生释疑、解疑、探疑,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的“先知先觉”,掌握了已知,锁定了未知,从而带着问题,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这将大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盛徽.“前置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1,(8).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