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2014-05-30张美娟
张美娟
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是学生心理的自我体验过程。体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又升华和超越生活经验。有了体验,才会有学习的兴趣、记忆和理解,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相关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体验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又能熟悉新的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很多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备课时,教师要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中的趣味因素,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易于学生理解的生活实例、趣事、趣题作为教学导入,从而牢固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比热容”时,笔者以中央气象台每天发布各地天气预报作为导入:“图1中列出了某日某两个城市的气温情况,其中一个是沿海城市青岛,另一个是内陆城市拉萨,请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城市A、B分别是哪个城市?”
设置这一趣味性较强的题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想知道A、B分别是哪个城市,便会全神贯注地听笔者讲课,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到日常生活和生产与物理知识的紧密联系。
二、利用生活经验,带领学生体验和探究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心理的自我体验过程,有了体验才有记忆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相关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利用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不仅能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熟悉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速度》时,笔者以“百米赛跑”作为引入,来构建速度的概念:“观众、裁判员分别釆用哪种方法比较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如果运动员跑的距离和时间都不同,那怎样才能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教师应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比热容》的知识之后,笔者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了图2所示的现象。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际,矫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 错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碰到许多物理现象,他们单凭观察和直觉,容易形成一些与正确的物理概念不相符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认识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
如在教学《摩擦力》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图3所示的“人走时,前、后脚所受的摩擦力”现象,纠正了部分学生“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的错误认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只凭生活经验得到的理论,不能称之为科学。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例适合教师创设物理学习情境,如果教师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不仅能降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物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学习、探索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