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儿童汉语语用技能的研究分析

2014-05-30曹思敏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9期

曹思敏

摘要:儿童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按照特定的语用规则,恰当、得体地对语言进行有效使用,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语用技能。儿童语用技能是语言在社会技能上的综合体现,它对于儿童的成长以及儿童与社会的接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阐述了儿童语用技能的含义和内涵,以及其研究的现状和进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语用技能教育指导策略,以期为儿童汉语语用技能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语用技能 语用发展 语言交流行为

引言

童年是一个人社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逐步建立社会关系,其建立过程是离不开语用技能的。由此可见,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对于社会性发展、儿童语言教育、社交技能培养等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语言符号研究的四个分支分别为语法学、语义学、语音学以及语用学,其中语用学主要是与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以及听话人所理解的意义相关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教育学和心理学逐渐开始采纳语用学的研究思路,儿童语用技能是社会技能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为儿童社会技能领域的研究和分析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因此越来越受到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下面我们主要对儿童汉语语用技能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儿童语用技能的含义和内涵概述

言语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它不仅是单词和句子单纯地组合在一起,而是有目的的行为组合。1983年,语言学家Levinson研究指出,语用是一门研究人在特定的社会交往情境过程中通过说话以及听话对语言进行运用的科学。从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语用更加强调的是在特定社会交往情境中对语言的使用或运用,这就使它与语言的内容( 语义) 和形式(句法)区别开来[1]。儿童的语用技能是指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操作和使用语言逐渐形成的一种技能,主要表现为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展开与他人的交谈,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情景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这种技能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由此可见,儿童语用技能是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和反映,它强调的是儿童如何在交际环境中按照得体的方式和规则对语言进行有效使用。总的来说,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逐渐得到完善,并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认知科学等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现状以及进程概述

(一)国外对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进展

随着语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Ninio和Goren将同年早期的100种言语行为编制成访谈问卷PICA100,问卷主要对事件标志、游戏、讨论、情绪表达、协商以及澄清等进行了系统调查,访谈选择了114个8~26个月儿童的母亲[2]。通过调查他们总结出,儿童早期言语行为习得的顺序和大致出现的时间:儿童在8个半月的时候已经能够产生言语行为,18个月是儿童言语行为增长最快的时期,24个月能够掌握70~90种言语行为。后来,Pearson,B.Z.采用诱导复述任务考察了52个3~5岁儿童对隐喻的理解,在研究中他发现3岁的儿童就已经表现出对隐喻的理解[3]。并且在之后的研究中证明,6岁以前的儿童还不具备理解会话中的隐喻的能力,而6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发展和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并且从知觉相似性的隐喻的理解过度到对概念相似性的隐喻的理解。由此可见,6岁以前的儿童还不能理解会话的真正含义,而6岁可能是儿童理解会话含义的重要转折时期,随后其这种理解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

另外,还有一部分国外研究者对特殊儿童群体(比如弱智儿童、听觉障碍儿童等)的语用技能也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全面探讨了这些儿童在语用灵活性、言语行为、指称交际以及意图推理等,对他们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明确和分析。其中,在1983年,Moore和Simpon在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中发现,与一般儿童相比,行为障碍儿童更容易产生更多的威胁、拒绝、抱怨、攻击等负面言语;而在1997年Ekstein的研究中则发现特殊儿童在交际过程中针对交际对象进行灵活调节意图表达形式的能力比一般儿童要低得多[4]。

(二)国内对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进展

儿童语用技能不仅受特定的民族语言形式的影响,同时还受它所处的文化传统的影响,由此可见,它的发展具有文化普遍性。汉语是我国的第一语言,它与英语不同,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因此其语用特性更加显著。儿童汉语语用发展研究主要以本土化为特点和特性,对汉语指示用法的复杂性以及语言社会化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2002年,我国周兢选择来自于高教育背景家庭的 14、20、26 和 32 个月汉语普通话儿童,采用美国哈佛大学的INCA-A编码系统对其交流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跨文化比较[4]。通过研究他发现,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儿童语言清晰度的增长、语言交流行为的核心类型以及语言交流类型的频率都没有显著的差异,不过在研究中他们还发现汉语儿童的语用发展与语法发展具有正向相关的关系,这主要是我国儿童在使用汉语的时候其语用发展表现有汉语儿童的独特特征。随后在2003年,我国欧阳新梅分别选择来自于高教育背景家庭的 36、48、60、72 个月儿童,扩大了被分别研究对象的年龄,并同样采用美国哈佛大学的INCA-A编码系统对其语言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她发现,儿童在3 ~6岁时与母子言语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核心言语行为类型,这种言语交流行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扩展,变得更加清晰和灵活[5]。而我国在特殊儿童群体的语用技能研究还不多,2006年,江敏红对学龄期汉语唐氏综合症儿童交流行为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她发现,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唐氏综合症儿童在社会交往倾向性、言语行为类型和言语流畅度这 3 个指标上存在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与儿童智龄的增长呈正相关的紧密联系[6]。

三、以研究为基础提出儿童语用技能教育指导策略

(一)儿童汉语语用技能应注重对礼貌用语使用的培养

通过对儿童语用技能的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儿童都是由于语言表达的得体性不足,使其语言往往带有攻击性,进而导致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其极大影响了交流的愉悦性。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儿童能够得体地使用语言,对于促进他们与人的交往以及建立愉快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7]。为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在语言的学习和教育中注重对儿童礼貌用语的引导和使用。

(二)儿童汉语语用技能应为其创造轻松的语言环境

只有通过运用的方式,儿童的语言行为才会得到发展和提高,而语言的运用是发生在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中的。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培养儿童汉语语用技能的时候应注重为儿童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用情境,帮助他们对多种语言交流行为进行操作和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应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日常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和教育环境,使他们在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和交往的时候对自己的语言经验进行丰富、操练和扩展;二是,要让儿童在不同的语用情境里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儿童语用技能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8]。

(三)儿童汉语语用技能培养需要家长和教师做好榜样

儿童正是出于模仿能力很强的时期,他们与家长以及教师的接触最多,因此很多行为方式都是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学来的。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的行为中多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家长在与儿童的交流和沟通中应该以平等的姿态,教师也应该多以鼓励和表扬的语言激励儿童,使他们能够勇敢用语言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表达,并形成赞美别人的良好品质。

结语

语用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一种技能,它是语言在社会技能上的综合体现,主要体现了语言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得体性的特点和特征。当儿童获得这种语言技能后,就会通过这个系统工具来与外部世界以及他人建立一定的联系,发展对世界、他人以及自己的认识,并逐漸独立掌握如何在社会交往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进而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由此可见,儿童的语用技能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语用技能可以促进儿童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促进社会化进程,而社会化进程又会促进语用技能的获得和发展,因此儿童的语用技能应该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语

参考文献

[1]胡红洁.运筹于课内,决胜于课外——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26):44-45.

[2]孙晓曦.母语为汉语的小学生第二语言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3]管颖超,刘薇.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46-48.

[4]李晓燕.自闭症儿童语言的范畴特征研究与整合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35-42.

[5]李欢.智力落后儿童语用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2(6):27-33.

[6]张玉敏,许卓娅.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13(2):57-60.

[7]蒋小燕.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学之指示语[J].青年文学家,2010(20):155-155.

[8]朱宇丹.从中西方告别语看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29(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