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与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

2014-05-30袁顶国

职教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市民化城镇化农民

王 谦 袁顶国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针对过去以物为本的城镇化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核心是使农民市民化。职业教育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培训,使他们提升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掌握技术能力,提高生存本领,是将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才资源强国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工作能力,有效促使农民在城镇扎根,使农民真正市民化,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课程资源是职业教育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育效果的直接原因。面对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挑战,职业教育要及时调整和转换教育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已是迫不及待。在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体现新型城镇化的特色,以便高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时代诉求

新型城镇化是社会多方面共同发展的结果,影响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加快农民市民化和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具体影响表现为以农民市民化为目的,以新产业的发展为着力点,通过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手段,统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同时共同促成新型城镇化的形成。其中,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如何实现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有哪些途径,农民市民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如何,可从图1得到清楚的解答。

图1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途径分析

如图所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两种农民,一种是有地的农民,有地的农民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培训成为新农民,进而建设新型农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的形成过程,就会催生新产业的形成,新产业所需的人才,又促使职业教育开发课程资源,开设适应新产业的课程来培训农民,使农民成为新农民,如此循环。另一种是失地农民,失地农民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培训提升技术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获取在城市就业的基本能力,真正的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发展又催促新产业的形成,新产业所需的人才仍旧要从职业教育体系中来获取,这也使得职业教育要开发课程资源以适应新产业发展需要。农业现代化和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看出,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资源,促进新产业的形成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诉求。

(一)农民市民化需要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资源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工作任务。人的城镇化是相对于物的城镇化提出的,不能否认过去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底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城镇化率为52.6%[3]。但是也存在为城镇化而城镇化之嫌,因为农村劳动力仍旧是“候鸟式”和“两栖式”的迁移,这表明农民并没有真正在城市里扎根,城镇化只是物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实质是农民的城镇化,表现为农民的就业方式发生转变,从传统农业部门转入现代工业部门,同等享受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而这一切都归结于农民能够在城市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不高,技术能力不适应城市工业所需,缺乏长期在城市生活的劳动素质和技术能力,难以在城市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因此,解决农民市民化的关键所在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和资源配置能力。以往的职业教育对象大多是青少年,当下,大量的农民变成了职业教育新的主流教育对象,新的教育对象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发生变革,职业教育需要开发课程资源来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所需。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将一切有利于新形势下农民市民化的所有资源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内,以快捷高效的方式提升农民的技术能力,促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新型城镇化。

(二)统筹城乡二元经济需要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资源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城市的现代经济与农村的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其主要表现为:其一,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其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消费差距越来越大;其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1]。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之一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因此,统筹城乡二元经济,促使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方法。一方面,农村小农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新型城镇化不是消除农业结构,而是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不能一票否决,通过分析,将适合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农业经济做大做强,将不适合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农业经济取消,建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结构的配套升级。城市经济要发挥其拉力作用,通过建立与农村经济结构配套的产业,拉动农村经济产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联动效应,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开发新产业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核心,新产业的形成就必然地需要一批具有相应新技术的人来完成。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催生的产业结构变化要求区域内职业教育及时调整、更新各种类型与各科专业的学校,调整相应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2]。这就必然地促使职业教育开发新型课程资源,通过开发新型课程资源来建设新型课程,通过开展新型课程培训,培养新型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新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职业教育升级需要开发课程资源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我国培养大量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职业性。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紧密贴近新型城镇化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大量应用型技能人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内在要求,以软实力的形态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4]。能否真正地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智力支撑,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的课程是否符合新型城镇化所需。与以往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以下挑战:一是教育对象的转变,面临的大量的教育对象是农民;二是培训模式的转变,急需职后教育模式和开放培训模式。因此,职业教育要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强大引擎作用,首先职业教育自身需要升级。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课程都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相反有课程就一定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5],所以开发课程资源是职业教育升级的前提。职业教育完成完美升级,培养出更多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需的人才,直接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现。

二、新时期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课程资源开发原则是指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制约着开发活动的价值准则,是人们根据对课程资源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新时期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除了遵守普通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外,还必须兼顾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双重特殊性,坚守新型课程资源开发原则。

(一)满足新型教育对象的需求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核心是农民的市民化。所以,大批的农民变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下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鉴于已有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新型的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设已是大势所趋,课程资源是课程的来源,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必须适应新型教育对象——农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其一,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本土性。开发课程资源的另外一个意义是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已有本土资源,农民的本土经济是农村经济。不可否认,农村经济规模小,效益低,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所在,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发现农村特色产业,将其做大做强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鉴于当下大量的农民成为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课程资源开发要以农民为主,充分利用农村本土产业,开发以农村产业为基础的课程资源,使得农民能够尽快地接受所学课程。其二,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性。我国农民的平均文化水平只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同时新型城镇化的步伐步步紧逼,基础低和时间短就迫使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高效性,所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必须具备高度的有效性,使得开发的课程资源拥有最大化的可利用性。

(二)弥合区域特色产业

新型城镇化的特色之一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即是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就必然地要进行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然而,已有的城市的工业经济和农村的小农经济的巨大鸿沟,使得单纯地对已有的产业升级调整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需,因此,新产业的形成是在所难免。新产业并不是横空出世,它应是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区域地理、文化、社会等资源而开发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通过新产业链的形成,拉动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开创区域经济新的发展路径。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又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6]。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凸显课程资源与区域特色产业建设相弥合。其一,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要根据区域特色产业所需。通过分析区域产业需要,得出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规格,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来形成职业教育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出所需的人才来推动区域特色产业的运行。其二,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拉动区域特色产业建设。职业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相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而言,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较易于区域新产业的形成,因此课程资源开发可以先于产业形成,通过开发的新型课程资源形成新课程,培养出具有新技术和新视野的人才,这些人才流入社会后,就会利用自身的视野和所学知识来拉动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

(三)坚持多元主体开发

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是由职业教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为主,其所开设课程必须要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受教育者的需求,符合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首先,职业教育课程以职业为主导决定了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企业在用人的过程中,能够敏锐地觉察出人才的优势与劣势,能够以就业的视角发现课程资源。其次,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作用对象也决定了农民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职业教育课程的有效性、适应性都取决于教育对象的亲身感受,犹如鞋子的舒适程度只有亲自穿上它的人才知道。由于教育对象的转变,面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以往的开发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必须把农民纳入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再次,教师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也决定了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教学都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所在,课程的适应程度与否教师是最直接的感受者,教师可以从教学的角度,觉察出适合作为课程的资源。最后,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专家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专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把握课程资源的专业性,用理论指导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的多元性要求主体间合作沟通,发挥各主体的优越性,共同开发优秀的课程资源来服务于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三、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实用性,加大了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难度。面对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存在的纷繁交错的相关关系,正确处理各相关关系是高效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厘清以下几对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关系更是显得分外重要。

(一)需求与特色

需求,是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顺应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特色,指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需求,还要突出特色。一是突出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具体表现为产业特色;二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作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资源与普通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有所区别的,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才能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然而很多时候,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出发,满足需求是首要的,从职业教育自身长远发展来看,凸显特色是促进职业教育本身良好发展的必选之路。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应在满足新型城镇化当下发展所需的前提下,兼顾课程资源的特色,实现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赢。

(二)优先与全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事物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职业教育课程由于实用性、实践性较强,且与生活紧密联系,可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资源也就丰富多彩,能够全面地满足职业教育课程所需,满足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所需。鉴于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全面性,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处理好资源的全面性与优先性。全面性指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尽量全面,满足教育对象各方面发展所需,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优先性是从教育对象的现实角度提出的,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且需要进行全面的学习,然而职业教育课程有其局限性,不可能把所有的课程资源囊括于职业教育课程中,同时新型的职业教育对象农民的精力十分有限,在加上新型城镇化的脚步比较急切,有限的时间加上有限的精力,使得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优先性,在可能的择业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农民接受能力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那些对农民技术能力和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三)寄生与共生

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引擎和加速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所以,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是以企业需求而定的。企业作为寄主在这种寄生关系是处于主动和引导地位的,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作为寄生物的职业教育在当前的寄生关系中是获利的,然而从长远来看,这种寄生关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过度依赖企业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失去了发展的独立性,一旦企业不再需要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将停滞甚至是消失。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应当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满足企业所需的同时,也必须满足职业教育本身发展需求。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更注重于促进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和谐共生。

(四)当下与未来

新型城镇化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地,职业教育要升级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是在所难免。同时,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开发过程中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对象是课程资源开发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错误,将是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损耗。在选择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对象的时候,应处理好资源的当下效用与未来效用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具有其特殊性,职业教育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器,必将调整自身以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面对这一需求来进行的,在选择开发对象的时候,迎合目前形势所需占了主流思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然而,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着眼于当下,更着眼于未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当今世界的不合理现象,不论是民主政体、贵族政体或是专制政体,都无法通过重大的政治行为来消除。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7]。统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促进新产业链的形成和农民的真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职业教育课程面对新型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形势,急需开发课程资源开发来满足农民所需,满足新型城镇化所需。

[1]朱德全,林克松.重庆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研究——经济学的视角[J].教育与经济,2010(3):34-38.

[2]林克松,朱德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102-1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rnws.xinhuanet.com/pol:tics、2013-02/23/C-114772758.htm.

[4]宋正富.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引擎[J].重庆高教研究,2013(3):37-40.

[5]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6]王景战.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建设特色职业学校[J].职教论坛,2008(19):45-48.

[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9.

猜你喜欢

市民化城镇化农民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