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4-05-30李君卿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教育

李君卿

【摘 要】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德育处于统帅的地位,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只有摆正德育的位置,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整个教育的系统工程才能健康、正确地运行和发展。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德育教育;基本途径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人告诉我们,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中央大力提倡“以德治国”,学校工作也把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德育工作的成效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消化了多少,在于注重提高实效,在于改进、发展、创新。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有道是“环境造人”,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不同的作用。将有限的学校空间环境加以优化、美化、净化,可以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小气候,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小环境,并由此对大环境和大气候的优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对学生起到积极的陶冶和暗示作用。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科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式样,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安排。”优化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它的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潜在地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虽滴水击石,润物无声,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近朱者赤”,进而造就校园群体的共同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校园内,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材的需要,遵循高品位的原则,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让学生处于其中时感到“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布置时,做到高标准、高品位,多一点精细,少一点粗放,绝不能随便。

二、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后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譬如:语文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作家作品等渗透德育思想,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既使学生遨游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又要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思想教育。理科老师要将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接点放在实验上,激发他们为国争光的欲望、热情,让学生在实验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政治课更要抓住政治课的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立志报效祖国。体育课要把个人需要与未来社会对中学生体质的要求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学习,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我们做一个有心的人,我们就会把德育润物无声地、悄然地融入学生的生命血液里,成为灵魂的血小板。

三、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既是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体,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班级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转化小学生的德育行为有着强大的推动力,能使他们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彼此间加深情感,建立友谊使大家和谐相处、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互相理解。为使德育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各种各样、活泼生动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全员参与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物质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要推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生的思想问题不是单纯靠课堂教学能够解决的,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不断拓宽德育的渠道,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建立与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打通课堂与自然、生活、社会的联系,使学生的体验能走向更为广泛的生活大课堂。有利于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手段,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壮大并加强德育工作的队伍。我们知道,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教育主体上,都是各有特点,难以相互替代的。如果将它们协调,取长补短,就必然会产生多渠道总体化教育影响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最优效果。

道德是种子,育德是播种。正如美国一位教育家所说: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质;种下一种品质,收获一种命运。育德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德性就能悄然生根。

参考文献:

[1]《小学德育教育研究与探索》王本贤著.2011.光明日报出版社

[2]《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李小鲁著.2011.广东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