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方案治疗脑出血30例临床观察1)
2014-05-29院立新李净娅张根明
陈 澈,院立新,李净娅,张根明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目前,对于脑出血的中医内科治疗仍存在不同认识,尚未形成规范。本研究系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脑卒中两项中医关键治疗方案规范研究”的部分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来源于北京市五家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对照盲法终点评估设计方案,运用中央随机方法,借助SA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序号,按入院先后顺序,拆取相应信封得到随机序号,实施临床随机分组。共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59.13±12.91)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0.83±11.55)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标准 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适合内科保守治疗;年龄18岁~80岁;发病72h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5分~22分;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1分;自愿参加本研究并且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蛛网膜下隙出血及动静脉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引起的脑出血;由肿瘤、外伤、血液病引起的脑出血;合并骨关节病、精神病、严重痴呆等影响临床评价者;活动性溃疡及有出血倾向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1.4 剔除或脱落标准 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未按规定用药,未能完成本临床观察;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纳入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自动要求退出者;研究者发现不符合入组标准及依从性差者。
1.5 退出病例的处理 无论何种原因,均应保留其病例记录表,并以最后一次检验结果转为最终结果,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全数据集分析。
1.6 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①醒脑静注射液20 mL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连续用14d;②辨证选用中药免煎颗粒口服或鼻饲,血瘀证兼热毒内蕴方:三七10g,莪术10g,生蒲黄9g,生大黄3g,山栀10g,黄芩10g,茯苓20g,全瓜蒌20 g;血瘀证兼肝风内动方:三七10g,莪术10g,生蒲黄9g,天麻12g,钩藤15g,赤芍12g,茯苓20g,生石决明30g;血瘀证兼痰浊阻络方:三七10g,莪术10g,生蒲黄9g,全瓜蒌30g,半夏10g,茯苓20g,生大黄3g。每日1剂,早晚各1次,连续服用21d;③脑血疏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从发病后第22天到发病后3 个月;④内科基础治疗。1.6.2 对照组 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出血治疗方案进行内科基础治疗。
1.7 观察指标
1.7.1 疗效评价指标 ①血肿吸收:入组当天和第7天采用多田公式计算头颅CT 血肿体积(0.5×最大面积长轴×最大面积短轴×层数);②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观察治疗前后NIHSS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变化。
1.7.2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进行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1.8 疗效判定标准 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通过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评定。基本痊愈:91%~100%;显著进步:46%~90%;进步:18%~45%;无效:不足17%或评分增加,包括死亡。
1.9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为非参数时,使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发病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2 9例(96.67%),无 效1 例;对照组总有效27 例(90.00%),无 效3例,其中1例因血肿增大,临床死亡。经χ2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例
2.2 入组当天与入组7d血肿体积比较(见表2) 基线值经过非数参检验,两组在病情严重程度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经非参数检验,治疗后血肿吸收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表2 入组当天与第7天血肿体积比较 cm3
表2 入组当天与第7天血肿体积比较 cm3
与对照组相比,1)P<0.01。
组别 n 入组当天 入组第7天 血肿体积差值治疗组 30 11.90±9.48 6.86±7.501) 5.07±5.451)对照组 30 7.11±6.02 7.50±7.29 -0.38±3.78
2.3 发病3个月后病残程度比较(改良Rankin量表) 经非参数检验,发病3个月病残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分
表3 两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分
与对照组相比,1)P<0.01。
组别 n 入组21天 发病3个月治疗组 30 1.87±1.43 0.80±1.221)对照组 30 2.50±1.49 2.17±1.26
2.4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 经秩和检验,发病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4。
表4 两组NIHSS量表评分比较 分
表4 两组NIHSS量表评分比较 分
与对照组相比,1)P<0.01。
组别 n 入组当天 发病3个月 治疗前后积分差治疗组 30 7.63±5.43 1.10±2.111) 6.53±4.491)对照组 30 7.50±3.34 2.55±2.76 4.72±2.51
2.5 安全性监测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凝等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P>0.05)。
3 讨 论
脑出血属出血性中风[2],主因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血溢脑脉之外[2]。传统理论认为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即《素问·调经论》所云“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瘀血阻于脑窍,压迫脑髓及周边脑络,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津液渗于脉外,在局部形成异常水液,轻者为痰,重者化水为肿,进一步阻碍气血津液对脑髓的渗灌滋养[3]。痰瘀互阻,日久蕴而化热,蒙蔽清窍,酿毒伤脑。《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瘀祛则脑脉气机通畅,痰水生成之源消除,气血运行调达,有利于正常生理功能恢复。
针对上述病机,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出以下治疗方案:①抓住病机转化关键点[4],采用静脉给药,予醒脑静注射液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以消痰水生成之源,防止病情进展。②血瘀作为基本病机贯穿脑出血病程始终,而风、痰、火热证呈现动态过程。本研究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根据病情变化,动态口服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泻热解毒的中药颗粒剂,体现出辨证论治的思路。③急性期后,实邪渐消,正虚尤著,多见气虚血瘀,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其主要成分为黄芪、水蛭、石菖蒲、牛膝、川芎,具有益气、活血、化瘀之功用,可使治疗更加系统和全面[5]。
活血化瘀方案治疗脑出血可改善脑部血液代谢,促进血肿吸收,降低病残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症状,且疗效好、副反应小。
本研究应用活血化瘀法方案治疗脑出血,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入组7d后患者血肿吸收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病3个月病残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且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脑出血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方案在提高总体生活质量、降低血肿增大体积、改善病残程度、恢复神经功能缺损及减轻不良转归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1]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 王永炎,张伯礼.中医脑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138.
[3] 张根明,周莉,崔方圆,等.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新认识[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87-88.
[4] 张根明,周莉,马斌,等.脑出血中医活血化瘀治疗方案及其理论依据[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6):352-354.
[5] 黄小锋,周德生.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25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