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学习”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初探
2014-05-28吴晓辉
吴晓辉
摘 要:通过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中前置性检测的设计,学生的自测自评,教师对检测的统计、分析和评价,以及针对学生共性问题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个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后强化训练的设计等的阐述,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高三;生物;复习课
高三生物复习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等的能力。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面对一个班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能力高低不匀的学生,如何开展高效教学。在长期的高三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前置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前置性学习”概述
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指的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
前置性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以成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素材。所以有效地开展前置性学习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条好途径。
高三复习课的高效教学应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起点来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学定教”。在高三复习课中用“前置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还可提供给教师准确的反馈,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之前明确学生需要什么,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前置性学习”的教学流程
高三生物复习课运用前置性学习的教学思路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图:
■
前置性学习的具体操作包括如下五个环节:(1)教师依据教
学目标设计前置性检测题;(2)学生独立完成检测;(3)检测反馈信息的处理与评价,学生通过检测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错漏并进行自我纠错和补漏,教师从中总结出学生差错较多的“共性问题”和少数学生出错的“个性问题”;(4)问题的解决方案,对于“共性问题”,通过课堂教学(集体解决)重点解决,对于“个性问题”,采用非课堂教学(个别方式)的形式加以解决;(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设计相应的针对性训练加以强化巩固。这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高的过程。
三、“前置性学习”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实施
前置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依据、方法和策略。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前置性检测的设计
“前置性检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以考纲的要求来衡量学生,查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错漏,发现学生能力的不足,为课堂教学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这是实施有效复习的
关键。
(1)前置性检测设计依据
前置性检测题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教师结合上述内容,细化教学目标要求,作为设计选题的具体依据。如,高中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节的教学目标可细化成如下所示:
■
(2)前置性检测题的选题策略
生物学的高考命题体现了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考查考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思维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利于高等學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设计检测题时具体应关注题目的以下几点:①基础性;②常规性;③全面性和突出主干知识并重;④选择题与简答题并重;⑤体现教学目标要求的层次性。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节的检测题设计,知识覆盖面和教学目标层次统计如下:
■
其中的第1、2和7为简答题,3、4、5、6为选择题,七个小题的考点基本覆盖考纲罗列的知识点。如其中的第1和4题依据上述要求,可以编制如下:
1.看书并回答:胃腺通过________方式向细胞外分泌胃蛋白酶,此过程中胃蛋白酶______(有或无)通过质膜。胞吞过程体现了细胞质膜的__________特性。
4.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清水、质量浓度0.3 mol/L的蔗糖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4 mol/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则曲线a、b、c分别代表细胞所处的
溶液是( )
■
A.清水、蔗糖溶液、KNO3 B.KNO3、清水、蔗糖溶液
C.清水、KNO3、蔗糖溶液 D.蔗糖溶液、KNO3、清水
第1题是一道常规的填空题,检测的是Ⅰ层次的基础知识。第4题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体现了Ⅱ层次的能力要求。符合细化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2.前置性检测反馈的利用
学生前置性检测的反馈属前馈。复习课前馈的利用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层面的自我评价与纠错;二是教师层面的统计、综合、分析和评价。
(1)学生自我纠错与评价
在学生完成检测后教师即把参考答案(包括难题的解析)发给学生,学生及时自主批改纠错。目的是实现检测反馈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学生在检测后的第一时间发现自己的错漏,可以及时着手解决问题,自主修复知识的漏洞,避免了因为作业上交、教师批改、学生订正等诸多环节造成的时效性和实效性的缺失。其次学生根据自身的检测结果,对自己的学业水平有一个初步的评
估,为后续的课堂教学确定方向,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提升课堂聆听(听课)效率。
(2)教师的统计、分析和评价
在学生自行批改纠错后,教师已无需全面批改,要做的是统计、分析和评价。
教师统计三个内容,具体为:(1)每小题的差错率;(2)错误情况即错因分析;(3)发生错误的学生(人数及什么层次学生错)。统计的样本库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一节统计是以任教的两个班级中每个班级随机抽取一个小组组合成一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一节的检测统计:(样本数为25人,以第1、3、4和6题为例)
■
教师分析包含以下两点:(1)错误问题的成因,(2)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如1③的错误是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描述不够完整,说明学生识记准确性不够,还有可能教师在高二教学过程中没有特别强调。另外,80%的差错率说明这是一个学生的共性问题。
教师评价包括两个角度:一是结合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业水
平,如结合第3、4题的分析做出“近一半学生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现象和形成机理等知识理解不到位”的评价。结合第4题的分析做出“少数学生识图能力存在欠缺”的评价。教师评价的另一个角度是反馈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如,对于错误少的学生给予“很好”等类似的评价。对于差错较多但是很认真答题和纠错的学生给予“很认真,注意概念的表述”等评价,激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3.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如,针对学生对细胞膜结构特点的表述不规范问题,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回归教材,在教材中找到准确的表述方式。并且进一步解释“一定的流动性”中“一定的”三个字的生物学知识背景,告知学生专用的生物学名词的表述必须规范。又如,针对学生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狀态和形成机理等知识理解不到位的实际情况,设计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小专题进行重点突破。
案例: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1.基于问题的导课
拿出前置性检测6(学生差错率高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下图所示状态,a、b表示该部位溶液的浓度,由此可以推测( )
■
A.可能a>b,细胞渗透吸水
B.a=b,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C.a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存在
2.知识回归,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理相应的知识体系
(1)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可看 作是一层半透膜,具有渗透作用。
■
(2)状态
外界浓度>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外界浓度<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外界浓度=胞液浓度,则细胞发生渗透作用,但不表现出水分的吸收和流失。
3.分析相关检测题第3、4题
4.当堂检测
如下图所示为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三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请回答:
■
(1)图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B、C三细胞处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则A细胞和B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制成装片并使之处于高渗溶液中而发生分离。用显微镜观察一个细胞质壁分离的发展过程,发现该细胞形态的变化顺序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上述知识体系的强化和相关练习的分析,夯实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知识基础,弥补学生存在的知识体系错漏,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非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个别或少数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教师一般不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可以通过如学生自行查资料、学生与老师个别交流(面批、个别答疑等)、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助等途径加以解决。
5.针对性练习的强化训练
通过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两种形式,解决学生课前存在的问题。课后教师要选择相关的习题加以巩固和检测。试题的设计依据是学生前置性检测中的“共性问题”。其目的是强化“共性问题”的解决,同时从学生的反馈中评价课堂教学的效度。实施时间可以是“预备课测试——即每周课前测试、单元小测试、错题重测”等年级段或学科统一测试时间进行。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节中针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考点选择相应的习题:
将萝卜条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进行实验,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细胞液的浓度变化的关系如下图,其中B点代表实验前细胞液的浓度,且A=B。假设实验前所选的各组萝卜条的细胞液的浓度均相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
■
A.蔗糖是生物大分子,只能通过非跨膜运输出入细胞
B.蔗糖溶液浓度为A时,萝卜条细胞内外的水分无跨膜运输
C.蔗糖溶液浓度大于A点时,萝卜条细胞失水,质量将减少
D.将处于A浓度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清水中,则该萝卜条细胞会发生吸水胀破
强化训练反馈的学生已经基本过关的知识,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弱化。如上述强化训练题根据反馈统计学生的差错率为15%,则接下来课堂教学中稍加讲评即可,强化训练的反馈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可作为作业讲评课的重点和后阶段单元检测或阶段性考试的选题方向。
四、实施后的感受与反思
前置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后的几点感受:(1)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很直观的一个感受是要求老师答疑的学生明显增加,而且很多都是经过思考的针对性问题。学生作业量减少以及学生课前自我批改和评价的环节,还引领着学生回归教材,更可喜的是还使一些原来作业来不及做要到同学那里去“参考”的学生静下心自己认真地做了。(2)从教师层面看整个教学过程最难操作的环节是教学目标的细化和选题,需要老师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细致和耐心。如果每一堂课都要做到整个教学流程各个环节丝丝相扣、确保质量,单靠一个教师来完成工作量很大,需要一个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团队共同
协作。
参考文献:
葛为民.2012年浙江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理科.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
?誗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