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重构研究

2014-05-27王振坡梅林王丽艳

江淮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新型城镇化

王振坡+梅林+王丽艳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结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等因素将对我国农业产业链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文章从典型国家农业产业链重构经验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重构框架,对我国未来农业产业链的重构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结论表明:我国农业产业链未来新的价值增长点处于“微笑曲线”两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应与不同产业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农业业态,丰富农业职能,进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链;农业现代化;分工专业化;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3-0012-007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基础的农业现代化将面临新的发展要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锁定了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等八大任务体系。该任务的提出涉及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面向的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将倒逼农业产业链进行重构。基于此,我国农业产业链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不同阶段进行重构,突出农业产业链增值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国际上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趋于成熟,形成了以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产品质量管理等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链研究体系。信息管理方面,Paul(2000)[1]、Hofman(2001)[2]等学者通过对信息和交流技术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发现信息与交流技术能够提高农业关联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其市场份额,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价值链分析方面,Schiebel(2007)以供需关系为视角研究了估计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作用的普适方法[3];产品质量控制方面,Schwarz-Bovee等(2000)从维护产业链声誉和消费者信心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农产品质量预警系统的必要性。[4]

我国农业较之发达国家,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组织机构松散,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这使目前农业产业链的建立和运作面临诸多问题。[5]对此,唐步龙(2009)[6]、张彦(2011)[7]等从农业产业链不同影响因素分析了产业链的有效组织形式。杨加猛(2011)[8]、谷永芬(2011)等[9]则对产业链质量和绩效水平进行了有关讨论。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对我国农业产业链进行重构以更好地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的研究尚不多见,主要有汤进华(2012)基于上海市郊农业发展阶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同阶段,上海市郊农业由农区农业到郊区农业最后发展至都市农业的历程。[10]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当前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构建不同城镇化阶段我国农业产业链重构演变的框架,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增值点进行思考,以期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对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产业链调整

实践经验国际比较

1.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链调整实践经验

作为最大的农业国,农业产业链最早在美国兴起。自美国建国以来,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经了两个重要节点。首先,是19世纪开展的机械化革命。随着西进垦荒的推进,到20世纪初,农地面积较之1860年增加近一倍,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此时,美国农场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农场经营着与农业相关的多种项目。其次,便是二战后的农业科技革命。美国在科技水平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二战之后,美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形成了良性的“以工促农”机制,农工一体化的产业结构逐渐占据主导。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农场开始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的工业生产经营方式。随着美国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食品与纤维系统”中生产部门比重逐渐下降,农业投入部门,农业加工与销售部门的比重逐渐增加,最终形成了市场导向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见图1),并且集体服务组织如农业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系统中并不占主体。所以,城市化进程中美国农业产业链是一个在企业链上不断专业化、规模化,在供需链上不断市场化,在价值链上不断一体化的过程[11]。

农业产业链重构中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以日本较为明显。日本城市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治维新后至二战结束,日本城市化率达到33%;第二阶段,战后黄金十年,即至195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56%,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第三阶段,至1970年,日本城市化率超过70%,基本完成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日本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一系列的调整。自进入20世纪以来,农业就业率急剧下降,由1900年的70%降至1980年的13.6%。分析日本就业率下降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加大,导致农业劳动力横向转移至其他产业。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农业就业率下降的同时,农户数量并没有显著减少,这反映了就业率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农户兼业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兼业农户比重不断上升,专业农户比重不断下降,并且兼业农户中不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第二类兼业农户数量不断上升。在农业产业组织方面,农业协同组织是日本农业产业链重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在小规模生产的基础上难以更好地吸收工商业资本,日本政府于1947年成立了农协,为农业产业链运作提供服务。产前阶段,农协的金融服务可以保证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产中阶段,农协的营农指导系统,可以提供专门技术和管理指导。产后阶段,农协则承担了绝大部分农产品的运输、仓储、销售等服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新型城镇化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旅游经济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