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艺表演阐微

2014-05-26陈力群郭威

艺苑 2014年2期
关键词:溯源构成分类

陈力群 郭威

【摘要】 茶艺表演是以茶的泡饮过程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将茶的泡饮技艺与文学、礼仪、音乐、服装、茶席、书法、绘画、场景以及表演者的身形手法等相结合,构成一个具有主题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体。本文从茶艺表演的概念、溯源、分类、构成等方面着手,对茶艺表演进行归纳与阐述。

【关键词】 茶艺表演;溯源;分类;构成

[中图分类号]J12 [文献标识码]A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从鲜叶咀嚼生吃到煮食、饮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茶的饮用方式历经了煮、煎、点、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已深深沁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饮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解渴需求,许多品茗者更注重茶叶泡饮过程中所呈现的茶文化。正因为如此,当今茶艺表演倍受人们关注,而当代文化茶人亦乐将各自不同的思维与审美观,依托于林林总总的茶艺表演,促使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茶艺表演进入繁荣时期,人们都期待通过实践来诠释茶艺表演与泡茶之间文化内涵的不等同。本文从茶艺表演的概念、溯源、分类以及构成等方面着手,对茶艺表演进行归纳与阐述。

一、茶艺表演的概念及其溯源

茶艺表演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以茶的泡饮过程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将茶的泡饮技艺与文学、礼仪、音乐、服装、茶席、书法、绘画、场景以及表演者的身形手法等相结合,构成一个具有主题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载体,是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而,离开了茶艺,茶艺表演形式便不复存在。在当代,茶艺表演形式更迎合人们赏茶品茗过程的审美需求,它已由我国古代的瀹茶雏形逐渐发展为中华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艺表演古已有之,据有文字记载起,距今亦近两千年历程,即萌芽于晋、形成于唐、成熟于宋、发展于明清、兴盛于今。

晋代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为最早的茶诗之一,该诗以茶为艺术欣赏对象,其中“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诗句,赞咏茶之香气芬芳四溢,胜过宫中“六饮”(1),誉满九州。杜育在《荈赋》中将取水、择器、冲瀹、观赏汤色等茶艺要素都作了清晰的描述,其中“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更是以重笔描写了茶汤的泡沫。

茶艺表演形成于唐代。唐代陆羽根据先人饮茶经验,撰写了世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茶经》对茶艺活动,包括煮茶法的程式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与阐述,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尊为“茶圣”。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更是对茶艺表演过程作了详细表述,说当时有个叫常伯熊的,根据陆羽的《茶经》创编了茶艺表演,于是“茶道”开始盛行;御史大夫李季卿视察江南时,特请常伯熊前来表演茶艺;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戴乌纱帽,在使用茶具表演过程中,还对各个表演程式作解说,令众人刮目相看[1]。可见,具有一定表演程式和解说、着表演服、带有艺术观赏性的茶艺表演形式在唐代业已形成。

宋代时期,茶的冲泡方式以点茶法取代煮茶法,时兴斗茶,饮茶之风更为普及,而茶筅的出现,使点茶、分茶更趋精致化,被时人称为“茶百戏”。宋代的点茶法是将碾罗后的茶末置入茶盏,匀水后用沸水冲点,并以茶筅击拂产生“汤华”,整个饮茶过程充满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宋代将“色、香、味”列为品茶之三大标准,故有茶艺成熟于宋代之说。

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的“废团茶兴散茶”新政出台,团茶、饼茶被散茶取代,散茶的品种也因而迅速增多。同时,以沸水冲泡茶叶的瀹饮法的定型,使茶饮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明人文震亨《长物志·茶品》所载:“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2]散茶的兴起,逐渐与社会生活、民俗风尚以及人生礼仪等相结合,促使明代“文士茶”的发展更具特色,对品茗“至精至美”之境的追求达到新高度。张源在其《茶录·茶道》中记载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2)

清雍正年间,随着乌龙茶在福建创制成功,我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以及黑茶等基本形成。由于社会时尚风气的减弱,茶艺表演活动逐渐简化,时人开始趋向品茶活动,更注重品茗时的闲适意境,讲究对精茶、好水、雅具品鉴赏玩。社会的需求促使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茶具得以迅速发展,且形制越加小巧美观,丰富多彩,进而演化出风格独特、影响极大、使用“茶室四宝”(3)的闽粵工夫茶艺。施鸿保在其所撰《闽杂记》中记载:“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元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3]

茶艺表演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除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外,并无“茶艺”一词。中国古人将“茶道”一词与“茶艺”等同,承认“茶之为艺”。“茶艺”提法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曾在大陆出现(4),但与现在的“茶艺”含义有别。20世纪后期,茶文化热潮先后在海峡两岸兴起,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台湾茶人推出使用“茶艺”一词,这时的“茶艺”,仍是作为“茶道”的同义词或代名词。采用“茶艺”,一是避免与日本茶道的提法相混淆;二是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不容易被民众很快接受。20世纪80年代初,“茶艺”的提法被引入大陆,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当代的茶艺表演形式是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人们在茶艺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开始对动作、服饰、礼仪、茶具、环境和音乐等提出更多要求。这时的茶艺表演多以反映饮茶习俗为主,如“客来敬茶”、“白族三道茶”、“潮州工夫茶”等。1992年仿古茶艺形式“公刘子朱权茶道”表演在“首届国际西湖茶会”上出现,随后,各宗教式、民俗式、仿古式、创意式,甚至是新古典舞蹈等茶艺表演形式亦相继涌出,百花纷呈。茶艺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以更新的形式与内容符合时代的新需求[3]。

二、茶艺表演的分类

由于茶的种类繁多,且各地的风俗与习惯不一,冲泡与饮法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因而茶艺表演的分类方式也很多,本文从茶艺表演的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仿古、民族民俗、宗教、外国和创意等五种类型。

1. 仿古茶艺

仿古茶艺是以历史相关人物、现象、事件等资料为素材,经艺术加工与提炼而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仿古茶艺又可分为宫廷茶艺和文士茶艺等。

⑴ 宫廷茶艺

宫廷茶艺是我国古代帝王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群臣进行的茶艺,以帝王权臣为主,宣扬“雍容华贵”,君临天下之观念。具有场面气势庄严宏大、使用器具高贵奢华、礼仪程式严谨繁复等特点。

⑵ 文士茶艺

文士茶艺是以文人雅士为主,追求“精俭清和”的精神,茶席多以书、花、香、石、文具等为摆设,注重茶之“品”。特点是文化内涵厚重,讲究品茗时的幽雅意境、精巧茶具和怡悦气氛,以体现琴诗书画之雅趣,修身养性之真趣[4]。

2. 民族民俗茶艺

民族民俗茶艺是根据我国民间传统的地方饮茶风俗习惯,经艺术加工与提炼而成,以反映民族和民俗茶文化。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兄弟对茶都有着共同的爱好与需求,但在这广袤的大地上,经过悠久历史的演变与长期的饮茶实践,各民族之间、本民族之间均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具有独特风格与韵味的饮茶习俗。如少数民族的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茶、回族罐罐茶、蒙古咸奶茶、藏族酥油茶以及汉族的婺源新娘茶、闽粵赣湘客家擂茶、浙江湖州青豆茶等。这些民族民俗茶艺的表现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些民俗茶艺还体现出极高的技艺性,如四川茶馆的掺茶等。

3. 宗教茶艺

我国佛教、道教与茶结有深厚缘分,宗教茶艺主要是反映佛教与道教的茶事活动。道家以茶求静,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佛家以茶助禅,由茶入佛,从参悟茶理上升至参悟禅理,并形成“静省序净”的禅宗文化思想。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多种独特的宗教茶艺形式。宗教茶艺气氛庄严肃穆、礼仪特殊、茶具古朴典雅,体现出“天人合一”、“茶禅一味”的宗旨。目前常见的有禅茶茶艺、太极茶艺、观音茶艺和三清茶艺等。

4. 外国茶艺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公元4-5世纪间传入高丽;9世纪初传至日本;15世纪初,中国茶叶开始销往西方;17世纪开始直接销往英国;印度于18世纪后叶引进中国茶种,现为世界第二大茶叶生产国;锡兰于19世纪中叶引进中国茶种,现为世界第三大茶叶生产国。中国的茶叶与中国的丝绸、磁器一起,成为中国在全世界的代名词。据统计,当今世界有160多个国家约30亿人口喜好饮茶,并形成这些国家颇有特点的品茗习俗,如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国下午茶、摩洛哥三道茶、美国冰茶、马来西亚拉茶、印度调味茶等。目前常见作为交流的外国茶艺表演形式有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和英国下午茶等。

5. 创意茶艺

创意茶艺是指有创造性想法和构思的茶艺。茶艺表演是一门创作艺术,编创者将某一茶艺形式通过选用某种题材进行综合性艺术的创意设计,使之形成具有主题内容的表演艺术。创意茶艺在编创过程中,编创者在考虑茶艺表演的舞台艺术与大众审美关系时,首先必须尊重茶性,把握科学的冲泡手法,其次才是创意思维的拓展。创意茶艺的独特性目前虽然还存在争议,但是,当代茶艺表演形式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与推进,已然造就出赋予它滋生与成长的土壤以及期待它能孕育出更多富有艺术内涵的受众。既然茶艺表演已形成一门艺术,就应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允许其通过创意的手法与时俱进。

三、茶艺表演的构成

茶艺表演构成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内容:主题、茶艺展示、综合艺术表现。

1. 主题

当代茶艺表演要求有一个主题内容。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在明确选用题材后,须点明主题。主题要与茶艺紧密相扣,有利于茶艺展示;主题要新颖,能给人以新的启示;作品名称要切题。要围绕主题进行整体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材料取舍以及表演编排,茶席、服装、道具、音乐、场景等的运用都必须融为一体,使之贯穿于整个节目的全过程。如创意茶艺《茗香绕厝里》,其编创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描绘美丽山村风光和平静田园生活的诗,让人感受到农家小院恬静的自然之美,也激发起我们追寻淳朴的田园生活,编创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充满乡土气息的乡俗茶艺的灵感。《茗香绕厝里》采用大红袍壶泡法,通过融合乡村生活场景、农家茶席布置,乡村姑娘朴实无华的茶艺表演,平静而自然,显现农家风味,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而大红袍茶香气醇厚,韵味深长,冲泡上一壶这等好茶,香气顿时萦绕整个农家小屋,正应对主题《茗香绕厝里》。

当前有些茶艺表演节目的编创主题不明确,生拼硬凑,牵强附会。如在茶艺表演前强行加入一段舞蹈,有时舞蹈甚至占用了整个节目的一半以上时间,不知该节目是舞蹈表演还是茶艺表演;也有的让舞者在茶艺表演的同时,围着茶艺表演者转着跳,使人眼花缭乱;更有甚者,在茶艺表演中加入拳刀棍术以及夸张、庸俗的动作等,整个节目不伦不类,闹多于静,缺乏茶艺表演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在选择历史题材编排仿古茶艺或者在编创民俗茶艺时,要尊重史实,要对历史知识以及民俗民风进行深入的了解,要吻合历代的实际情况,掌握其精髓。

2. 茶艺展示

茶艺是茶艺表演构成之基础。在主题明确后,必须根据主题的要求确定冲泡用的茶叶、冲泡的手法与程式等。茶叶的选择有三类,一是六大基本茶类;二是再加工茶类;三是调配茶类。冲泡表现手法有多种,如当代通用冲泡手法有杯泡法、盖瓯泡法和壶泡法三类,历史沿革手法有煮、煎、点、泡四类以及民族民俗的一些特殊手法等。

茶艺展示过程中,茶的冲泡程式必须要顺应自然茶性,要让茶的色香味充分呈现出来。冲泡手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与民俗中亦为不同,编创时不可混淆。当然,也要避免自然照搬。如宗教禅茶茶艺,坐禅过程在日常至少需要20分钟以上,在编排时,必须缩短时间,不能让观众等待太久。但茶叶从冲泡到品饮毕竟需要时间,有时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如在采用玻璃杯多杯冲泡时,可以科学地叉开冲泡时间,使观众在等待中可以欣赏茶叶在杯中缓缓地舒展它的叶芽,翩跹起舞,以丰富观赏者的感官享受。

3. 综合艺术表现

⑴茶席、场景

茶席是指茶艺表演活动中所需用的冲泡器具、操作台等以及为操作台、表演场所空间特定设计的装饰物、道具等,以营造某个意境或艺术氛围。对茶席的要求古已有之,如宋代出现的“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四艺,就是当时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需求。当代茶艺表演为提升艺术渲染效果,还注重对整个表演场景进行设计,如灯光、布景、LED屏幕的运用等。场景可以在室内,也可以选择室外的自然实景。如创意茶艺《竹映七星》,虽然是在舞台上表演,但场景设置是在山野间,因而没有摆设茶桌,而是采用表演者席地而坐的方式。席面以一领陈旧的草席打底,中部以侧柄紫砂壶为轴心将七只品茗杯呈北斗七星阵形排列,左侧置放水盂与茶叶罐,右侧置放茶盅与烧水炉组。同时,还在草席左侧边缘摆放一叠线装古书和一支洞箫,在草席右后侧岩石上斜着置放古琴,这些辅助元素对整个茶席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和点缀的作用,整组茶席营造出文人与侠客在竹林中吟诗品茗、琴箫和乐的意境,让人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闲适自由。场景由不同的竹子分别组合,形成山野竹林;几缕阳光透过枝叶缝隙,直映场地,迎合主题《竹映七星》。

⑵礼仪、身形手法

礼仪与身形手法是茶艺表演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表演,就是指以肢体动作、声音、表情把情节或技艺等通过某种形式予以表现出来。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性礼节,在茶艺表演中主要体现在表演者的进出场和敬奉茶等方面的表情与形体动作。在茶艺表演中,表情要亲切自然,体现出优雅、端庄、大方的气质;进出场时,女性要收腹挺胸,双臂自然摆动,或双手虎口交握,置于上腹,步伐轻盈;男性要步伐稳重,摆臂自然,充满自信。在表演冲泡过程中,男性动作要简单有序,不显造作,平稳深沉;女性动作要圆润柔和,轻盈流畅,优美娴熟,有曲线的起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茶艺表演还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编创具有艺术表演效果的动作与姿势,使节目更加新颖,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⑶服装

服装是塑造茶艺表演者外部形象,体现演出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的通用茶艺表演多以选用旗袍作为表演服饰。旗袍是当代中国的女性礼服,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满族女性传统旗服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文化进行糅合,并不断改进而来。如今,旗袍已经具有代表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茶艺表演者着旗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东方女性清新自然、优雅含蓄、端庄典雅的魅力。主题茶艺表演服装的选用,一要符合历史时代、民族民俗风格的特定要求;二要符合表演者塑造角色的形象要求;三要不影响表演者动作的展示,如袖口不宜过大,要以不影响冲泡为原则;四整体的风格要统一,要满足观众审美要求。如《茗香绕厝里》的表演者是描写乡村姑娘形象,服装选用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服饰,黑底,衣襟和袖口边采用玫瑰红宽边,另衬几道花边点缀,简单却包含有民族元素,加上盘起的发髻和民族风红须耳饰,既体现主题又提升舞台魅力。

⑷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

文学,一是节目编创,从生活史实、传说故事、茶诗茶联等选用题材进行编撰,如创意茶艺《琴箫诗韵》就是采用茶诗与茶联吟诵,古琴与洞箫和鸣并使之与茶艺进行有机的结合编创;二是为节目主题命名;三是撰写解说词,通过文字解说对节目进行补充。

音乐在茶艺表演中起着烘托气氛、完整结构、协调动作、深化主题的作用。茶艺表演动作必须与音乐的律动相吻合,因而选用的音乐必须能使旋律节奏融入到表演动作之中,达到声形并融,这样,表演才能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更好的展现出来。同时,一支优美动人的轻音乐曲,可以赋予观众们以视觉外的美的艺术享受。一般的通用茶艺表演多选用清新、流畅的江南丝竹类民乐;有主题的茶艺表演可以根据所要表现的各类题材内容来选择适合的音乐。如仿古茶艺可选用所表现朝代的古曲音乐,宗教茶艺可选用梵音神曲,民俗茶艺可选用当地民族民间风格的音乐,创意茶艺则需结合主题表现的内容来选用合适的音乐。如《茗香绕厝里》选用一首极具乡村风格的音乐,音乐前奏以鸟鸣声与陶笛声相互呼应,加之空灵效果的和声背景,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一种置身于农村大自然风光并极富乡土气息的意境之中;又如创意茶艺《情沁岩韵》是以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探春为挽救贾府每况愈下的衰败运势,毅然决定孤身远嫁和番,在江边码头绯装沏茶,告别父老娘亲之情景为题材,因而选用了洞箫与钢琴相结合的音乐,烘托着探春离别时伤感却又刚烈的气氛,并预示着探春即将融入外番,面对未知人生。

书法、绘画可以作为背景的点缀装饰。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同时运用到节目中,使整个节目更加饱满,充满艺术生机。如创意茶艺《满园茶韵竞芬芳》将古筝、书法、国画等与茶艺表演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茶艺表演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融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当代茶艺表演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赏茶、饮茶,而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以茶的泡饮过程为媒介、具有主题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载体。茶艺表演的变迁,反映了中国茶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是中华茶艺发展的必然结果。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从鲜叶咀嚼生吃到煮食、饮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茶的饮用方式历经了煮、煎、点、泡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已深深沁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尤其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饮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解渴需求,许多品茗者更注重茶叶泡饮过程中所呈现的茶文化。正因为如此,当今茶艺表演倍受人们关注,而当代文化茶人亦乐将各自不同的思维与审美观,依托于林林总总的茶艺表演,促使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茶艺表演进入繁荣时期,人们都期待通过实践来诠释茶艺表演与泡茶之间文化内涵的不等同。本文从茶艺表演的概念、溯源、分类以及构成等方面着手,对茶艺表演进行归纳与阐述。

一、茶艺表演的概念及其溯源

茶艺表演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学理论指导下以茶的泡饮过程为媒介的表演艺术形式。它将茶的泡饮技艺与文学、礼仪、音乐、服装、茶席、书法、绘画、场景以及表演者的身形手法等相结合,构成一个具有主题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载体,是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由于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而,离开了茶艺,茶艺表演形式便不复存在。在当代,茶艺表演形式更迎合人们赏茶品茗过程的审美需求,它已由我国古代的瀹茶雏形逐渐发展为中华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艺表演古已有之,据有文字记载起,距今亦近两千年历程,即萌芽于晋、形成于唐、成熟于宋、发展于明清、兴盛于今。

晋代张载《登成都白菟楼》为最早的茶诗之一,该诗以茶为艺术欣赏对象,其中“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诗句,赞咏茶之香气芬芳四溢,胜过宫中“六饮”(1),誉满九州。杜育在《荈赋》中将取水、择器、冲瀹、观赏汤色等茶艺要素都作了清晰的描述,其中“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更是以重笔描写了茶汤的泡沫。

茶艺表演形成于唐代。唐代陆羽根据先人饮茶经验,撰写了世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茶经》对茶艺活动,包括煮茶法的程式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与阐述,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也因此被尊为“茶圣”。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更是对茶艺表演过程作了详细表述,说当时有个叫常伯熊的,根据陆羽的《茶经》创编了茶艺表演,于是“茶道”开始盛行;御史大夫李季卿视察江南时,特请常伯熊前来表演茶艺;常伯熊身穿黄披衫,头戴乌纱帽,在使用茶具表演过程中,还对各个表演程式作解说,令众人刮目相看[1]。可见,具有一定表演程式和解说、着表演服、带有艺术观赏性的茶艺表演形式在唐代业已形成。

宋代时期,茶的冲泡方式以点茶法取代煮茶法,时兴斗茶,饮茶之风更为普及,而茶筅的出现,使点茶、分茶更趋精致化,被时人称为“茶百戏”。宋代的点茶法是将碾罗后的茶末置入茶盏,匀水后用沸水冲点,并以茶筅击拂产生“汤华”,整个饮茶过程充满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宋代将“色、香、味”列为品茶之三大标准,故有茶艺成熟于宋代之说。

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的“废团茶兴散茶”新政出台,团茶、饼茶被散茶取代,散茶的品种也因而迅速增多。同时,以沸水冲泡茶叶的瀹饮法的定型,使茶饮方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明人文震亨《长物志·茶品》所载:“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2]散茶的兴起,逐渐与社会生活、民俗风尚以及人生礼仪等相结合,促使明代“文士茶”的发展更具特色,对品茗“至精至美”之境的追求达到新高度。张源在其《茶录·茶道》中记载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2)

清雍正年间,随着乌龙茶在福建创制成功,我国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以及黑茶等基本形成。由于社会时尚风气的减弱,茶艺表演活动逐渐简化,时人开始趋向品茶活动,更注重品茗时的闲适意境,讲究对精茶、好水、雅具品鉴赏玩。社会的需求促使宜兴紫砂壶和景德镇瓷器茶具得以迅速发展,且形制越加小巧美观,丰富多彩,进而演化出风格独特、影响极大、使用“茶室四宝”(3)的闽粵工夫茶艺。施鸿保在其所撰《闽杂记》中记载:“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元者。饮必细啜久咀,否则相为嗤笑。”[3]

茶艺表演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除了零星可见一些与茶艺相近的词或表述外,并无“茶艺”一词。中国古人将“茶道”一词与“茶艺”等同,承认“茶之为艺”。“茶艺”提法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曾在大陆出现(4),但与现在的“茶艺”含义有别。20世纪后期,茶文化热潮先后在海峡两岸兴起,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台湾茶人推出使用“茶艺”一词,这时的“茶艺”,仍是作为“茶道”的同义词或代名词。采用“茶艺”,一是避免与日本茶道的提法相混淆;二是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不容易被民众很快接受。20世纪80年代初,“茶艺”的提法被引入大陆,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当代的茶艺表演形式是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人们在茶艺表演程式的基础上,开始对动作、服饰、礼仪、茶具、环境和音乐等提出更多要求。这时的茶艺表演多以反映饮茶习俗为主,如“客来敬茶”、“白族三道茶”、“潮州工夫茶”等。1992年仿古茶艺形式“公刘子朱权茶道”表演在“首届国际西湖茶会”上出现,随后,各宗教式、民俗式、仿古式、创意式,甚至是新古典舞蹈等茶艺表演形式亦相继涌出,百花纷呈。茶艺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以更新的形式与内容符合时代的新需求[3]。

二、茶艺表演的分类

由于茶的种类繁多,且各地的风俗与习惯不一,冲泡与饮法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因而茶艺表演的分类方式也很多,本文从茶艺表演的题材内容进行分类,将其分为仿古、民族民俗、宗教、外国和创意等五种类型。

1. 仿古茶艺

仿古茶艺是以历史相关人物、现象、事件等资料为素材,经艺术加工与提炼而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仿古茶艺又可分为宫廷茶艺和文士茶艺等。

⑴ 宫廷茶艺

宫廷茶艺是我国古代帝王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群臣进行的茶艺,以帝王权臣为主,宣扬“雍容华贵”,君临天下之观念。具有场面气势庄严宏大、使用器具高贵奢华、礼仪程式严谨繁复等特点。

⑵ 文士茶艺

文士茶艺是以文人雅士为主,追求“精俭清和”的精神,茶席多以书、花、香、石、文具等为摆设,注重茶之“品”。特点是文化内涵厚重,讲究品茗时的幽雅意境、精巧茶具和怡悦气氛,以体现琴诗书画之雅趣,修身养性之真趣[4]。

2. 民族民俗茶艺

民族民俗茶艺是根据我国民间传统的地方饮茶风俗习惯,经艺术加工与提炼而成,以反映民族和民俗茶文化。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兄弟对茶都有着共同的爱好与需求,但在这广袤的大地上,经过悠久历史的演变与长期的饮茶实践,各民族之间、本民族之间均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具有独特风格与韵味的饮茶习俗。如少数民族的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茶、回族罐罐茶、蒙古咸奶茶、藏族酥油茶以及汉族的婺源新娘茶、闽粵赣湘客家擂茶、浙江湖州青豆茶等。这些民族民俗茶艺的表现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一些民俗茶艺还体现出极高的技艺性,如四川茶馆的掺茶等。

3. 宗教茶艺

我国佛教、道教与茶结有深厚缘分,宗教茶艺主要是反映佛教与道教的茶事活动。道家以茶求静,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佛家以茶助禅,由茶入佛,从参悟茶理上升至参悟禅理,并形成“静省序净”的禅宗文化思想。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多种独特的宗教茶艺形式。宗教茶艺气氛庄严肃穆、礼仪特殊、茶具古朴典雅,体现出“天人合一”、“茶禅一味”的宗旨。目前常见的有禅茶茶艺、太极茶艺、观音茶艺和三清茶艺等。

4. 外国茶艺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公元4-5世纪间传入高丽;9世纪初传至日本;15世纪初,中国茶叶开始销往西方;17世纪开始直接销往英国;印度于18世纪后叶引进中国茶种,现为世界第二大茶叶生产国;锡兰于19世纪中叶引进中国茶种,现为世界第三大茶叶生产国。中国的茶叶与中国的丝绸、磁器一起,成为中国在全世界的代名词。据统计,当今世界有160多个国家约30亿人口喜好饮茶,并形成这些国家颇有特点的品茗习俗,如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英国下午茶、摩洛哥三道茶、美国冰茶、马来西亚拉茶、印度调味茶等。目前常见作为交流的外国茶艺表演形式有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和英国下午茶等。

5. 创意茶艺

创意茶艺是指有创造性想法和构思的茶艺。茶艺表演是一门创作艺术,编创者将某一茶艺形式通过选用某种题材进行综合性艺术的创意设计,使之形成具有主题内容的表演艺术。创意茶艺在编创过程中,编创者在考虑茶艺表演的舞台艺术与大众审美关系时,首先必须尊重茶性,把握科学的冲泡手法,其次才是创意思维的拓展。创意茶艺的独特性目前虽然还存在争议,但是,当代茶艺表演形式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与推进,已然造就出赋予它滋生与成长的土壤以及期待它能孕育出更多富有艺术内涵的受众。既然茶艺表演已形成一门艺术,就应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允许其通过创意的手法与时俱进。

三、茶艺表演的构成

茶艺表演构成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内容:主题、茶艺展示、综合艺术表现。

1. 主题

当代茶艺表演要求有一个主题内容。主题是作品内容的主体和核心,在明确选用题材后,须点明主题。主题要与茶艺紧密相扣,有利于茶艺展示;主题要新颖,能给人以新的启示;作品名称要切题。要围绕主题进行整体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材料取舍以及表演编排,茶席、服装、道具、音乐、场景等的运用都必须融为一体,使之贯穿于整个节目的全过程。如创意茶艺《茗香绕厝里》,其编创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描绘美丽山村风光和平静田园生活的诗,让人感受到农家小院恬静的自然之美,也激发起我们追寻淳朴的田园生活,编创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充满乡土气息的乡俗茶艺的灵感。《茗香绕厝里》采用大红袍壶泡法,通过融合乡村生活场景、农家茶席布置,乡村姑娘朴实无华的茶艺表演,平静而自然,显现农家风味,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而大红袍茶香气醇厚,韵味深长,冲泡上一壶这等好茶,香气顿时萦绕整个农家小屋,正应对主题《茗香绕厝里》。

当前有些茶艺表演节目的编创主题不明确,生拼硬凑,牵强附会。如在茶艺表演前强行加入一段舞蹈,有时舞蹈甚至占用了整个节目的一半以上时间,不知该节目是舞蹈表演还是茶艺表演;也有的让舞者在茶艺表演的同时,围着茶艺表演者转着跳,使人眼花缭乱;更有甚者,在茶艺表演中加入拳刀棍术以及夸张、庸俗的动作等,整个节目不伦不类,闹多于静,缺乏茶艺表演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在选择历史题材编排仿古茶艺或者在编创民俗茶艺时,要尊重史实,要对历史知识以及民俗民风进行深入的了解,要吻合历代的实际情况,掌握其精髓。

2. 茶艺展示

茶艺是茶艺表演构成之基础。在主题明确后,必须根据主题的要求确定冲泡用的茶叶、冲泡的手法与程式等。茶叶的选择有三类,一是六大基本茶类;二是再加工茶类;三是调配茶类。冲泡表现手法有多种,如当代通用冲泡手法有杯泡法、盖瓯泡法和壶泡法三类,历史沿革手法有煮、煎、点、泡四类以及民族民俗的一些特殊手法等。

茶艺展示过程中,茶的冲泡程式必须要顺应自然茶性,要让茶的色香味充分呈现出来。冲泡手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与民俗中亦为不同,编创时不可混淆。当然,也要避免自然照搬。如宗教禅茶茶艺,坐禅过程在日常至少需要20分钟以上,在编排时,必须缩短时间,不能让观众等待太久。但茶叶从冲泡到品饮毕竟需要时间,有时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如在采用玻璃杯多杯冲泡时,可以科学地叉开冲泡时间,使观众在等待中可以欣赏茶叶在杯中缓缓地舒展它的叶芽,翩跹起舞,以丰富观赏者的感官享受。

3. 综合艺术表现

⑴茶席、场景

茶席是指茶艺表演活动中所需用的冲泡器具、操作台等以及为操作台、表演场所空间特定设计的装饰物、道具等,以营造某个意境或艺术氛围。对茶席的要求古已有之,如宋代出现的“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四艺,就是当时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需求。当代茶艺表演为提升艺术渲染效果,还注重对整个表演场景进行设计,如灯光、布景、LED屏幕的运用等。场景可以在室内,也可以选择室外的自然实景。如创意茶艺《竹映七星》,虽然是在舞台上表演,但场景设置是在山野间,因而没有摆设茶桌,而是采用表演者席地而坐的方式。席面以一领陈旧的草席打底,中部以侧柄紫砂壶为轴心将七只品茗杯呈北斗七星阵形排列,左侧置放水盂与茶叶罐,右侧置放茶盅与烧水炉组。同时,还在草席左侧边缘摆放一叠线装古书和一支洞箫,在草席右后侧岩石上斜着置放古琴,这些辅助元素对整个茶席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和点缀的作用,整组茶席营造出文人与侠客在竹林中吟诗品茗、琴箫和乐的意境,让人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闲适自由。场景由不同的竹子分别组合,形成山野竹林;几缕阳光透过枝叶缝隙,直映场地,迎合主题《竹映七星》。

⑵礼仪、身形手法

礼仪与身形手法是茶艺表演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表演,就是指以肢体动作、声音、表情把情节或技艺等通过某种形式予以表现出来。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性礼节,在茶艺表演中主要体现在表演者的进出场和敬奉茶等方面的表情与形体动作。在茶艺表演中,表情要亲切自然,体现出优雅、端庄、大方的气质;进出场时,女性要收腹挺胸,双臂自然摆动,或双手虎口交握,置于上腹,步伐轻盈;男性要步伐稳重,摆臂自然,充满自信。在表演冲泡过程中,男性动作要简单有序,不显造作,平稳深沉;女性动作要圆润柔和,轻盈流畅,优美娴熟,有曲线的起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

茶艺表演还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编创具有艺术表演效果的动作与姿势,使节目更加新颖,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⑶服装

服装是塑造茶艺表演者外部形象,体现演出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的通用茶艺表演多以选用旗袍作为表演服饰。旗袍是当代中国的女性礼服,是20世纪20-30年代在满族女性传统旗服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文化进行糅合,并不断改进而来。如今,旗袍已经具有代表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茶艺表演者着旗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东方女性清新自然、优雅含蓄、端庄典雅的魅力。主题茶艺表演服装的选用,一要符合历史时代、民族民俗风格的特定要求;二要符合表演者塑造角色的形象要求;三要不影响表演者动作的展示,如袖口不宜过大,要以不影响冲泡为原则;四整体的风格要统一,要满足观众审美要求。如《茗香绕厝里》的表演者是描写乡村姑娘形象,服装选用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服饰,黑底,衣襟和袖口边采用玫瑰红宽边,另衬几道花边点缀,简单却包含有民族元素,加上盘起的发髻和民族风红须耳饰,既体现主题又提升舞台魅力。

⑷文学、音乐、书法、绘画等

文学,一是节目编创,从生活史实、传说故事、茶诗茶联等选用题材进行编撰,如创意茶艺《琴箫诗韵》就是采用茶诗与茶联吟诵,古琴与洞箫和鸣并使之与茶艺进行有机的结合编创;二是为节目主题命名;三是撰写解说词,通过文字解说对节目进行补充。

音乐在茶艺表演中起着烘托气氛、完整结构、协调动作、深化主题的作用。茶艺表演动作必须与音乐的律动相吻合,因而选用的音乐必须能使旋律节奏融入到表演动作之中,达到声形并融,这样,表演才能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更好的展现出来。同时,一支优美动人的轻音乐曲,可以赋予观众们以视觉外的美的艺术享受。一般的通用茶艺表演多选用清新、流畅的江南丝竹类民乐;有主题的茶艺表演可以根据所要表现的各类题材内容来选择适合的音乐。如仿古茶艺可选用所表现朝代的古曲音乐,宗教茶艺可选用梵音神曲,民俗茶艺可选用当地民族民间风格的音乐,创意茶艺则需结合主题表现的内容来选用合适的音乐。如《茗香绕厝里》选用一首极具乡村风格的音乐,音乐前奏以鸟鸣声与陶笛声相互呼应,加之空灵效果的和声背景,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一种置身于农村大自然风光并极富乡土气息的意境之中;又如创意茶艺《情沁岩韵》是以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探春为挽救贾府每况愈下的衰败运势,毅然决定孤身远嫁和番,在江边码头绯装沏茶,告别父老娘亲之情景为题材,因而选用了洞箫与钢琴相结合的音乐,烘托着探春离别时伤感却又刚烈的气氛,并预示着探春即将融入外番,面对未知人生。

书法、绘画可以作为背景的点缀装饰。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同时运用到节目中,使整个节目更加饱满,充满艺术生机。如创意茶艺《满园茶韵竞芬芳》将古筝、书法、国画等与茶艺表演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茶艺表演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融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当代茶艺表演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赏茶、饮茶,而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一个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以茶的泡饮过程为媒介、具有主题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载体。茶艺表演的变迁,反映了中国茶人对艺术审美的追求,是中华茶艺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1)“六饮”亦称“六清”,是周代宫廷中的六种饮料。据《周礼》载,其名为:水、浆、醴、凉、医、酏。

(2)张源所记的“茶道”实指“茶之艺”,即造茶、藏茶、泡茶之艺。

(3)“茶室四宝”,即孟臣罐、若琛瓯、潮汕炉、玉书碾。

(4)安徽乡贤傅洪祯曾于1930年编印过《茶艺文录》,傅先生当时随胡浩川茶叶大师在祁门茶叶改良场从事茶叶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饮茶[M],赵贞信,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42.

[3]周文棠.茶道[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4]各地的茶风、茶俗、茶艺的分类[EB/OL].安溪铁观音茶农网.http://www.3637.cn/c.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研究项目课题“茶艺表演阐微”(项目编号:JB12610S)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力群,国家一级作曲、副研究员、二级茶艺技师,福建省高级茶艺师考评员,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茶文化专业带头人;郭威,二级茶艺技师、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茶艺表演专任教师。

猜你喜欢

溯源构成分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齿轮油的构成和分类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时务文体”溯源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