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的好八连② 艰苦奋斗葆本色

2014-05-25专题策划上海军事检察院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八连连队战士

专题策划:上海军事检察院

资料来源:“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

火红记忆

永远的好八连② 艰苦奋斗葆本色

专题策划:上海军事检察院

资料来源:“南京路上好八连”事迹展览馆

“永远的好八连”系列策划

■ 香风毒雾刮不倒

■ 艰苦奋斗葆本色

■ 不拿群众一针线

■ 全心全意为人民

■ 一尘不染品行正

■ 传统精神代代传

图1:这是官兵自制的木工箱、补鞋箱、理发箱和使用过的工具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这是毛主席于1963年8月1日凌晨,为好八连题写的光辉诗篇。50年前,时代需要“好八连”精神,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

【编者按】

革命胜利了,又进驻到灯红酒绿的南京路,有人可能会想,该享受享受了。但是八连的同志并不这样想,他们说:“吃好的,穿好的,我们都想,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他们不仅仅从传统美德上认识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更多的是从拒腐防变、永葆人民军队政治本色上认识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意义。

图2:代表八连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三件传家宝:草鞋、纸糊信封和针线包

老班长的锅和数米粒的故事

展览馆中陈列有一口大铁锅,这口锅是1947年八连炊事班老班长王景全从敌人手中夺得的。1949年渡江时,许多同志劝他:“到了大城市有的是新锅,你这口锅就不要带了吧。”但老班长舍不得,硬是背着它渡过长江,千里迢迢带到上海。王景全复员时,含着泪对大家说:“同志们,别忘了,勤俭持家是咱连的老传统啊!”八连同志没有辜负老班长的嘱托,一直用到1956年上级规定统一启用新的行军锅,才把它送进连史室,作为艰苦奋斗的见证物。

另外一个数米粒的故事,也在八连流传至今。公举东当班长的时候,他班里战士汪涛家庭条件非常好,从小养成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有一次,汪涛把不合口饭菜往泔水桶里倒,无意间被他看见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小汪,而是从炊事班称了一斤米,把全班战士叫到一起数米粒,9个人用了45分钟数完了,数字一组一组加起来总共有25155粒。如果一个人一餐浪费一粒米,全国一个月浪费多少斤粮食!答案是2146692公斤。这么多米可以供十万多人吃一个月。这样一次简单的加法运算使汪涛和全班都受到了教育。

南泥湾精神

为了培养官兵艰苦奋斗作风,八连教育干部战士桌椅板凳坏了自己修,头发长了自己理,鞋子衣服破了自己补。于是,连队出现了木工箱、理发箱、修鞋箱。

八连人说:“国家是自己的,自己是国家的,要尽量让国家对自己的负担小一点,让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大一点”,“共产主义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靠大家艰苦劳动来创造,要靠每人一点一滴来积累。”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利用执勤训练间隙,步行几十里到市郊开荒种菜,努力为国家减轻负担。

八连同志去郊外开荒生产,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战士顾永良连续32个星期天中,有28个星期天是在生产地里度过的。在上海找一块生产地很不容易,三排住在市区文化广场时,九班找到了一块废弃房基地,足足花了两个月的课余时间,硬是把破砖碎瓦埋下去,把土壤翻上来,在这块荒地上,第一次播下了菜种。这一年,全连收获蔬菜近十万斤。

图3:拣出还可以继续烧的煤渣

图4:步行去郊区搞生产的情景

图5:这是战士杨光品修修补补换了7次底、用了8年的洗脸盆

图6:官兵们领了津贴费,除了购买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多余的钱都存入连队小银行

图7:用废旧材料制作训练器材

(图1、2由简雨轩现场拍摄)

八连新故事

“月光族”变身记

战士陈鑫入伍前喜欢上网、泡吧,是个典型的“月光族”,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一到手,不出半个月就花得精光。

来到八连后,津贴费根本不够用,经常向家里要钱。干部骨干给他讲艰苦奋斗的传统和拒腐防变的道理,他不以为然,还振振有词:“我花的是自家的钱,有何不妥?何况我只是个小兵,拒腐防变是党员干部的事,与我何干?”

连队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和喜欢看谍战剧的爱好,为他量身定做了帮带计划。每当津贴费一发下来,干部骨干就和他一起学习勤俭节约标兵的先进事迹,并让他像这些标兵一样,认真填写津贴消费计划,贴在墙上供大家监督;每逢休息时间,干部骨干就陪他一起看谍战剧《地上地下》,当看到剧中的一些小人物因为贪小便宜或花钱大手大脚而被特务利用,成为帮凶的镜头时,大家就给他讲拒腐防变与身份职务无关,小人物不加以警惕也会走上歧途,断送前程的道理。

渐渐地,“勤以裕财、俭以足用”的观念在陈鑫心中扎根,他很快改掉了乱花钱的不良习惯。后来,还被连队评为勤俭节约标兵。

老同志正在教新战士糊信封

新同志入伍后,老同志送的第一件礼物是一个针线包

1962年,连队评选的勤俭节约标兵罗大大在补衣服 ↑

八连格言:

·我们少用一寸布,就可为国家节约一寸布,人民就能够多用一寸布。每人节约一张纸,希望小学的学生就多个练习本。

·既强调生活上的朴素,更注重工作上的进取;既强调踏实苦干,更注重讲科学求实效;既提倡勤俭节约,更注重合理消费;既反对贪图享乐,更注重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1963年3月30日,国家农垦部部长王震被当天的《解放军报》上《艰苦奋斗代代相传》这篇记载“好八连”官兵事迹的通讯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几个月后的一天,这位刚刚脱下军装、以领导南泥湾大生产的三五九旅闻名于世的老将军,便衣简从,一行二人,从延安饭店来到八连连部。他与连长张继宝轻松愉快地聊着。张连长向老将军汇报连队在龙华生产点上的一个个故事,老将军向张连长讲述当年南泥湾生产的一幕幕情景,两代人亲切地交谈着,话题不离蔬菜与猪。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老将军要走了,留下了一句话:“好呀!你们发扬了南泥湾精神!”

拒腐蚀,永不沾

50多年前,八连官兵开展了节约“五个一”的活动,即为国家“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分钱、一粒米、一寸布”。这是1963年8月26日,《新民晚报》刊登一寸布、淘米水洗菜、蒸馒头水洗碗等故事影印件。八连提倡战士要自觉做到“七不一有”,即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零食、不下馆子、不买不必要的生活用品、不向家里要钱和借钱、不看格调低下的书籍和影像制品,人人有存款。他们开设了连队“小银行”,方便干部战士存钱,支援国家建设。

1990年4月18日,在纪念“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27周年之际,总政治部作出了在全军部队广泛开展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活动的决定,将“好八连”精神系统归纳为“拒腐蚀,永不沾”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并转发了《坚持不懈地打好反腐蚀斗争的主动仗——“南京路上好八连”在新形势下拒腐防变的基本经验》。

“老爷车”退役

几十年来,一代代八连官兵都把连队传统作为自己立身做人的必修课。他们广泛开展唱连歌、喊连训、背《八连颂》等活动,定期组织“新兵入连宣誓”、“传家宝交接”、“向连旗告别”等仪式,让连队传统永记心间、代代相传。

“我们炊事班应该买辆新自行车!”2004年6月,八连召开军人大会。一向沉默寡言的给养员王书俊略显激动地站了起来。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八连的传统。在八连的传统“词典”里,营具越老越有传统价值。王书俊这是怎么了?竟敢“冒连队之大不韪”。

说起自行车,王书俊满腹委屈。

王书俊天天买菜骑的自行车,已磨损的不成样子。每当他推车出现在菜市场,别人都开玩笑:“好八连的老爷车又来了!”一天,一个卖鱼的摊贩拉住王书俊:“现在都什么条件了,连菜场清洁工都骑上了电动车,这破车你们还舍不得扔。干脆我出钱给你们买辆新车,也算拥一回军。”

这车的确破不堪用。碰到车胎漏气、掉链条,王书俊只能推着车、驮着菜走回连队。自己吃点苦也就算了,还耽误炊事班烧饭,他几次建议司务长给连队打报告买车,司务长总是面露难色:“连队一直靠艰苦奋斗持家,要钱买车——我开不了口。”

“老爷车”修了很多次,细算下来,修车花费已够买一辆新车。

王书俊的这番“诉苦”,引起许多官兵共鸣:时代在发展,条件在改变,八连建设和官兵成长的需求也在变。难道艰苦奋斗的传统就是一座冷峻的雕像吗?

这层“窗户纸”早就该捅破了!

在八连,让大家尴尬的不止一辆自行车:电脑坏了,不敢请地方人员来修,怕丢了连队“营产营具自己动手修”的传统;磁卡电话前,战士们打电话总是躲躲闪闪,怕沾上“乱消费”的影响;战士半夜站岗回来,肚子饿了不敢吃碗方便面,怕坏了“不吃零食”的规矩……

如何与时俱进继承传统?在连队组织的讨论中,官兵们打开了“话匣子”。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要过苦日子、当苦行僧,而是既要艰苦更要奋斗;继承好传统必须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问题,以宽广的胸怀迎接新时代。

不久,新自行车被官兵们迎进八连,同时迎来了解放思想、创新传统的时代责任。

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八连官兵注意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连队传统,让艰苦奋斗精神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从生活上吃苦到训练上刻苦、从“苦身子”向“苦脑子”、从甘过“苦日子”向善过“好日子”的“三个延伸”。

栏目编辑:冯晓淑 fxs0914@163.com

猜你喜欢

八连连队战士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好八连战士想念周总理
好八连,永不褪色的旗帜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无名战士有名剑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军区首长来连队
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