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精神的倡廉内涵

2014-05-25王锡荣

预防职务犯罪专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许寿裳朱安脊梁

文/王锡荣

鲁迅精神的倡廉内涵

文/王锡荣

鲁迅过时了吗?当然没有。《人民日报》曾在去年10月刊文说:“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看,鲁迅显然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鲁迅的文化追求及其文化实践能够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难以替代的精神资源。”同样,在廉政文化建设上,鲁迅的思想、精神和实践,依然能为我们提供借鉴。今年,《正刊》携手上海鲁迅纪念馆,与你一起重温经典,再读鲁迅。

鲁迅的精神文化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仅就反腐倡廉的主题而言,就有脊梁精神、奉献精神、自律精神、操守精神、韧性精神等方面,足以供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养料。

脊梁精神

鲁迅说,中华民族“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脊梁代表中坚,脊梁精神代表正气。脊梁精神有三层含义:

担当精神。鲁迅一生,始终在社会变动的大潮中立在潮头,而且总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他说过,“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这就是为民请命,为大众说话。他早年在日本留学,就发表了一系列对于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真知灼见,实际上提出了很多现在看来是具有极其远大眼光的经国方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思想之深刻越来越被历史所证明。回国以后,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新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又是鲁迅,在上海相继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的发起和领导,引领了中国文化新军的左翼文学运动大潮,使中国革命在军事上损失了98%力量的危急关头而在文化上却获得了全面胜利,有力地帮助了中国革命渡过难关。毛泽东同志说,鲁迅在反文化围剿中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并不是虚伪的恭维,而是对鲁迅的脊梁精神、担当精神的充分肯定。

正义感。谁都知道鲁迅疾恶如仇、是非分明。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这就是疾恶如仇。鲁迅主张的脊梁精神就是要成为“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对丑恶的事物,鲁迅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而且敢于直面现实,面对各种威胁利诱、歪门邪道,面不改色,表示出最大的轻蔑。实际上,其中最核心的、支撑鲁迅精神世界的是正义感。因为深信自己的观念代表着正义,知道自己的前面是光明,所以坚定不移,所以气定神闲。因为看透了一切泛起的沉渣都必然会重新沉到水底,所以轻蔑。

实干精神。鲁迅说“将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这种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在他看来,在当时中国,搬动一张椅子几乎也要流血。因此,实干精神特别重要。甚至主张宁愿要傻子而不要聪明人。因为世界正是由埋头苦干、不问收获的傻子们所造成,这也就是中国的脊梁。

如果人人都能树立脊梁精神,中国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干部都能树立脊梁精神,就会以国家社会责任为重,就会远离腐败。

奉献精神

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是奉献精神的标杆。这里有两层含义:

牺牲精神。心甘情愿地当人民大众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其根源在于对这个民族和国家和人民的热爱。由于爱到深处,所以满腔热情对待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曾经自我表白说:

“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洒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这是何等崇高的情操和境界!这种奉献,是毫无条件、毫无保留,埋头苦干、不求回报的。

梯子精神。鲁迅夫人许广平曾回忆说:鲁迅帮助青年写作,“逐字逐页的批改文稿,逐字逐句的校勘译稿,几乎费去先生半生功夫。”鲁迅说,自己经常为青年做各种杂事,他把这称为“打杂”。1934年,青年作家徐懋庸写了一本杂文集,鲁迅给他写了序,称为《打杂集》。鲁迅自己说:我之所以常常做些打杂的事,就是为了让青年更快成长。

在他去世后,留给儿子的,只有很少一点。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捐款大约有一万大洋。鲁迅说:“所以觉醒的人……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有个弟子来信说,有人把你当成了梯子。鲁迅说:“倘使后起诸公,真能由此爬得较高,则我之被踏,又何足惜……但愿有英俊出于中国……”很多青年都记载过鲁迅对他们的无私帮助。鲁迅常常是为青年提出命题,指导他们写作,然后为他们修改文稿,为他们编辑成书(或者找报刊发表),为他们作序,自己亲自跑印刷厂,亲自校对,然后还亲自搞推广,甚至写广告语。青年作家一经鲁迅推介,往往迅速出名。鲁迅所做的一切,全部都是义务的,免费的!甚至还自己倒贴钱。他的目的,就是让青年尽快成长。

甘为梯子,为社会服务、为青年服务,这就是鲁迅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不是传说,而是一个文坛巨匠的真实生活。

自律精神

鲁迅一生,始终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在南京读书时,因为经济困难,他晚上要熬夜,就吃辣椒来御寒。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很多青年耽于游乐,留学变成了游学。鲁迅非常看不惯,他一方面刻苦学习,一方面刻苦翻译。结业后独自一人离开繁华的东京,去偏远的仙台继续学习,他比日本学生还刻苦。尽管留学非常艰苦,但是他始终严格自律,课余坚持学习新知识,并从事翻译。回国后,长期单身生活,却从来不涉足娱乐场所。为了控制生理需求,他甚至刻意穿薄棉裤。当袁世凯窃取国家权力后,面对国事日衰的形势,鲁迅虽然非常苦闷,但是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把目光转向了历史研究,近十年中抄录了大量古代历史文献,为后来发现“吃人”历史打下了史料基础。

鲁迅自律精神的另一个表现,是甘于清贫。鲁迅虽然从进入教育部工作以后,收入并不低。最高每月达到330元。后来有了稿费和版税,收入更多,到1930年前后达到平均每月六七百元。但是,鲁迅的生活从不奢侈。他的衣着十分俭朴,最经常穿的鞋是最便宜的“陈嘉庚鞋”,他戴的帽子是边沿破损的。穿的裤子是打了补丁的。他不是经济困难到如此地步,也不是不修边幅,更不是作秀,而是自律。鲁迅曾说:

“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可以说,他是为了防止自己玩物丧志而刻意自律。

鲁迅的业余爱好,除了买书,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影。而看一场电影,在当时也只是大众消费的一种,一张票只有几毛钱,并不昂贵。此外,在生活上的嗜好,就只有烟和茶。都是由于熬夜而养成,实际上是在夜深人困马乏的时候,为了工作抵御瞌睡而付出的代价。后来有了爱人,鲁迅的烟瘾虽然严重,为了照顾家人,却也尽量加以克制,减少了抽烟量,为了不增加家里的经济压力,他抽的都是劣质烟。而茶则是在无烟时的替代品。在种种的消费方式中,他的取向,都是围绕着工作和家人和经济的考量,处处体现出他的自律精神。

如果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坚持自律,就不会腐败,就会风清气正。

操守精神

鲁迅的终生挚友许寿裳曾经说:无论就新道德还是旧道德论,鲁迅都是楷模。并说,鲁迅的思想是“跟着时代的迁移,大有进展”。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代表,鲁迅具有传统优秀文化浸染的高尚品质,但同时,鲁迅也是接受了西方新文化,也是中国新时代新文化的代表人之一。按传统道德观念,讲究德行、操守、气节,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见贤思齐、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等,按照新道德,则讲求情怀、信念、责任、原则。

就说鲁迅对家庭的责任心。元配朱安是母亲包办给他的妻子。对这件包办婚姻,鲁迅是万分不情愿的。当他接到故乡来信说母亲病危,就万里迢迢从日本赶回来探望,却发现是一场骗局,母亲真正的目的是让他与不识字的小脚姑娘成婚的时候,鲁迅的心都凉了。但是,已经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却没有当场拒绝这门婚事。因为,他想到的是母亲早年丧夫,家中需要有人陪伴。从传统的孝悌心出发,他没有作丝毫的反抗。他后来说,这是母亲娶儿媳妇,不是我娶妻子。他觉得这种封建婚姻就像把一对牲口牵到一起:唗!你们在一起吧!朱安是母亲给他的一件礼物,他为了报答养育之恩,不得不接受。如果把朱安退婚,朱安的下半辈子将生活无靠。考虑了所有人的感受和利益,唯独没有考虑自己。他决定接受这件礼物,了结了四千年的旧账。他说,爱情是他所不知道的。尽管这样,除了没有夫妻关系,他还是一直善待朱安。鲁迅逝世后,许广平还遵照鲁迅的意思,继续事奉朱安,直到朱安去世。这在当时,在旧道德的范畴里,已经做到了极限。

鲁迅这样的做法,在五四时期,无论从新道德还是旧道德,都是完全被允许的。所以,许寿裳说鲁迅无论在新道德还是旧道德,都是楷模。

再说对朋友。鲁迅与许寿裳,可称刎颈之交。许寿裳是鲁迅人生道路上的福音。没有许寿裳,鲁迅不可能在日本发表那些重要的文章,不可能进入教育部,不可能成为后来的鲁迅。鲁迅被教育部开除,许寿裳跟着辞职,1927年鲁迅离开广州中山大学,许寿裳也跟着辞职。反过来,没有鲁迅,许寿裳可能永远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可能被大家所知晓。两人肝胆相照,同进共退。

对把自己引进教育部,聘进北京大学,特聘为大学院特约撰述员的蔡元培,鲁迅十分敬重。但是,当蔡元培积极进言“分共”“清党”的时候,鲁迅却对他表示了不满,体现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节操。

对比他年轻18岁的瞿秋白,鲁迅毫不介怀对方的年轻,而是看到他的才气横溢与深湛学识,因而引为知己。还给他写了一副对联,这就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但是两人遇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还是可以坦然交换意见,甚至展开切磋,求同存异。

对日本朋友内山完造,鲁迅也是以道义待之。鲁迅从内山的书店购买书刊,托代售书,会友转信,获取消息,避难接头。当时有人暗示说内山是日本间谍,鲁迅就公开声明:内山是商人,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但是他不卖朋友,不卖血,是值得信赖的人,倒是那些用鼻子的叭儿狗要竭力学学的。

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鲁迅却也毫不客气。有一个日本学者,研究艺术与文化,鲁迅对他很是赞赏,还购买了他的书,翻译过他的文章。有一次,这个日本人来到上海,通过内山完造与鲁迅相识。在交谈中,这个学者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中国的政府现在管理得很糟糕,不如像印度由英国托管那样,交给日本来托管算了。鲁迅一听,立刻猛地站起身,拉下脸来说:你知道中国有句话吗?家财宁愿让子孙败掉也不给强盗!说完拂袖而去。鲁迅虽然很赞赏这个学者,但是碰到大是大非问题,鲁迅是毫不含糊的。这就是鲁迅的气节。

交友,传统文化有交友之道。但是要有底线,一碰底线,即毫不含糊。如果不能有此意识,就会失去操守。

韧性精神

鲁迅曾经对左翼作家联盟说:“但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时代非常具有挑战性,我们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面临的诱惑也特别多。因此,需要更加坚韧的心脏。鲁迅早就告诫人们:“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鲁迅的生活经验告诉他,面对社会五光十色、种种挑战和考验,缺乏韧性精神,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相反,很多情况下可能半途而废,前功尽弃。鲁迅曾经批评中国过去“少有韧性的反抗”。呼唤“多有‘不耻最后’的人”。他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鲁迅还对青年们说,做学问,要看准目标,用功十年,必有成果。这也是鲁迅自己的人生经验。就是说,成功在于坚守。鲁迅自己研究中国小说史,研究中国文学史,研究古代碑帖石刻,都历经十余年的苦读精研,才成为卓然大家。而当他卜居一隅,青灯黄卷,苦苦研读时,那是需要绝对有定力,绝对不受外来的干扰和诱惑,才能有所成就。这也正是韧性的精神。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看不到前进方向的时候,怎样才能保持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心态?只有以人生大业为重,坚信前途光明。

1929年,青年作家柔石因为革命受挫,生活无定,心情苦闷。鲁迅对他说:

“人应该学一只大象。第一,皮要厚,流点血,刺激一下了,也不要紧。第二,我们强韧地慢慢地走去。”

鲁迅的话给了这个多愁善感的青年作家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他从此振作起来,改变了人生态度,积极投身社会革命,后来成为左联执行委员,1931年被捕,在监狱里,临死前还坚持学外语!

1936年,青年艺术家曹白因为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出狱后感到苦闷彷徨。鲁迅写信劝慰、鼓励他:“人生现在实在苦痛,但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鲁迅还告诉他:“这也是生活!”这里包含着人生的大哲理。归根结底,怀有对人类进步、真理必胜的信念,就能够战胜苦闷和彷徨。只有坚守信念、坚忍不拔的人,才有希望笑到最后。

鲁迅的韧性精神,也是我们今天反腐倡廉的极好教材。很多曾经辉煌的人们,有人因为不能坚守底线而沉沦,有人因为不甘寂寞而走向深渊,有人因为陷入无物之阵归而毁灭,有人因为不能抵抗诱惑而堕落。归根结底,都是源于缺乏韧性坚守精神。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他们早些学学鲁迅精神,何至于自毁前程!

猜你喜欢

许寿裳朱安脊梁
党是民族的脊梁
脊梁
我们的脊梁
一个学生的课堂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朱安:你的光环我的黑夜
勇敢的男孩
清末公共舆论中的权力运作机制管窥
鲁迅:什么是真正的粉丝
张幼仪与朱安被弃后的不同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