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探究对比中学习

2014-05-24杜建桥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溴水品红酸雨

杜建桥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改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学科课程总目标,具体通过“过程与方法”而体现出来.因此在化学课堂中,强调体验问题的探究过程,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与熏陶,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想品质,而且还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必修“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是整个高中化学阶段元素化合物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章节.从学生的基础来看,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但认识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二氧化硫使一些溶液褪色的原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反应的本质.

以下就“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现场,尝试如何实现在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理念,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科学思想,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究问题,由此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探究过程.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其所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了解较多.因此可进行如下设计.以当代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触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内驱动力.

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多媒体还原在课堂中:视频1:酸雨对森林的危害视频.视频2:自由女神像受酸雨侵蚀的视频.视频3:硫酸工业排放废气造成酸雨的视频.视频1、2让学生在动画视频中了解酸雨对环境、人文的破坏,视频3则让学生体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进步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边播放视频,边让学生观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完成预先设计的探究引导问题.1.酸雨的危害;2.二氧化碳能否形成酸雨;3.酸雨形成的原因;4.硫酸工业厂址的选择及如何减少酸雨.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比较自然地了解酸雨的成因,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体验、观察,同学间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等亲身活动.

第二,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问题提出:通过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到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的特性.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熟悉的二氧化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用表格列举一些性质,让学生体会应用更加简捷的方法(列表法)对不同物质的性质进行比较,从而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理解记忆两者的不同之处.

提问1: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有什么相同?

课堂演示对比实验1:分别将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两者现象相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性质.

演示对比实验2:将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溶液加热,根据“二氧化碳使溶液变红,加热后,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联想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的情况,进而说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提问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演示实验3:将二氧化硫通入一种红色的溶液——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

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气体,红色褪去,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哪种物质通入有色物质,会有类似现象.学生在联系卤素中已经学到的氯气,联想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对比演示实验4: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

验证氯气的漂白性.

引导提问:两者漂白性是否一致?

对比实验5:将用氯气漂白后的品红溶液与二氧化硫漂白后的品红溶液加热.

二氧化硫漂白的品红溶液红色恢复,而氯气漂白的品红溶液红色不恢复,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使颜色恢复.而氯水漂白是因Cl2溶于水后产生的HClO有强氧化性,可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而漂白,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漂白效果是永久性的.

举例说明工业上常用SO2来漂白纸浆,以致报纸放久会变黄.那么二氧化硫是否能让所有的有色物质褪色呢?

学生讨论总结已学过的有色物质: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

演示实验6:将二氧化硫通入上述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品红溶液、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都褪色了.

教师引导:通过二氧化硫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不能使其褪色,学生很快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具有选择性,不能使得每种有色物质都褪色.

教师提问:怎样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硫是否将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漂白?学生讨论总结后回答:根据二氧化硫漂白后形成的化合物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加热,会使得被褪色的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恢复原来颜色.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做对比实验,推翻了二氧化硫将上述有色物质漂白的假设.教师进一步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溶液褪色?

学生讨论后回答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引导学生从化合价来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提出二氧化硫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对比实验的运用,能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再采取讨论式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氛围.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动手中体验和使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诚实的科学品质及认同感,同时建立解决类似问题的模型.

探究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实验是较能体现上述思想的好材料.学生猜测二氧化硫的性质,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从整体性考虑,还涉及到环保意识的培养,如通过学习后,教师提出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能很快的回答各部分的现象,但对于最后一个氢氧化钠的作用,在学习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后,学生能回答出:作尾气吸收用.教师由此推出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中.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用这种思路去构建一个个类似的模型,从而解决新的问题.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改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学科课程总目标,具体通过“过程与方法”而体现出来.因此在化学课堂中,强调体验问题的探究过程,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与熏陶,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想品质,而且还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必修“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是整个高中化学阶段元素化合物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章节.从学生的基础来看,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但认识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二氧化硫使一些溶液褪色的原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反应的本质.

以下就“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现场,尝试如何实现在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理念,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科学思想,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究问题,由此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探究过程.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其所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了解较多.因此可进行如下设计.以当代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触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内驱动力.

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多媒体还原在课堂中:视频1:酸雨对森林的危害视频.视频2:自由女神像受酸雨侵蚀的视频.视频3:硫酸工业排放废气造成酸雨的视频.视频1、2让学生在动画视频中了解酸雨对环境、人文的破坏,视频3则让学生体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进步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边播放视频,边让学生观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完成预先设计的探究引导问题.1.酸雨的危害;2.二氧化碳能否形成酸雨;3.酸雨形成的原因;4.硫酸工业厂址的选择及如何减少酸雨.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比较自然地了解酸雨的成因,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体验、观察,同学间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等亲身活动.

第二,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问题提出:通过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到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的特性.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熟悉的二氧化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用表格列举一些性质,让学生体会应用更加简捷的方法(列表法)对不同物质的性质进行比较,从而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理解记忆两者的不同之处.

提问1: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有什么相同?

课堂演示对比实验1:分别将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两者现象相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性质.

演示对比实验2:将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溶液加热,根据“二氧化碳使溶液变红,加热后,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联想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的情况,进而说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提问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演示实验3:将二氧化硫通入一种红色的溶液——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

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气体,红色褪去,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哪种物质通入有色物质,会有类似现象.学生在联系卤素中已经学到的氯气,联想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对比演示实验4: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

验证氯气的漂白性.

引导提问:两者漂白性是否一致?

对比实验5:将用氯气漂白后的品红溶液与二氧化硫漂白后的品红溶液加热.

二氧化硫漂白的品红溶液红色恢复,而氯气漂白的品红溶液红色不恢复,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使颜色恢复.而氯水漂白是因Cl2溶于水后产生的HClO有强氧化性,可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而漂白,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漂白效果是永久性的.

举例说明工业上常用SO2来漂白纸浆,以致报纸放久会变黄.那么二氧化硫是否能让所有的有色物质褪色呢?

学生讨论总结已学过的有色物质: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

演示实验6:将二氧化硫通入上述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品红溶液、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都褪色了.

教师引导:通过二氧化硫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不能使其褪色,学生很快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具有选择性,不能使得每种有色物质都褪色.

教师提问:怎样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硫是否将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漂白?学生讨论总结后回答:根据二氧化硫漂白后形成的化合物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加热,会使得被褪色的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恢复原来颜色.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做对比实验,推翻了二氧化硫将上述有色物质漂白的假设.教师进一步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溶液褪色?

学生讨论后回答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引导学生从化合价来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提出二氧化硫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对比实验的运用,能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再采取讨论式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氛围.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动手中体验和使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诚实的科学品质及认同感,同时建立解决类似问题的模型.

探究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实验是较能体现上述思想的好材料.学生猜测二氧化硫的性质,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从整体性考虑,还涉及到环保意识的培养,如通过学习后,教师提出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能很快的回答各部分的现象,但对于最后一个氢氧化钠的作用,在学习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后,学生能回答出:作尾气吸收用.教师由此推出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中.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用这种思路去构建一个个类似的模型,从而解决新的问题.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新课改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学科课程总目标,具体通过“过程与方法”而体现出来.因此在化学课堂中,强调体验问题的探究过程,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与熏陶,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掌握知识与技能、认识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想品质,而且还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必修“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是整个高中化学阶段元素化合物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章节.从学生的基础来看,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但认识不够全面.特别是对二氧化硫使一些溶液褪色的原理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反应的本质.

以下就“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现场,尝试如何实现在新课标中所倡导的理念,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会科学思想,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究问题,由此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探究过程.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对二氧化硫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其所引起的一些环境问题了解较多.因此可进行如下设计.以当代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亲切又渴望,触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内驱动力.

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多媒体还原在课堂中:视频1:酸雨对森林的危害视频.视频2:自由女神像受酸雨侵蚀的视频.视频3:硫酸工业排放废气造成酸雨的视频.视频1、2让学生在动画视频中了解酸雨对环境、人文的破坏,视频3则让学生体会了现代化学工业的进步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边播放视频,边让学生观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完成预先设计的探究引导问题.1.酸雨的危害;2.二氧化碳能否形成酸雨;3.酸雨形成的原因;4.硫酸工业厂址的选择及如何减少酸雨.

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比较自然地了解酸雨的成因,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体验、观察,同学间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等亲身活动.

第二,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挖掘隐藏在背后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问题提出:通过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到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的特性.二氧化硫的性质和熟悉的二氧化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用表格列举一些性质,让学生体会应用更加简捷的方法(列表法)对不同物质的性质进行比较,从而比较自然地在头脑中理解记忆两者的不同之处.

提问1: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有什么相同?

课堂演示对比实验1:分别将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两者现象相同.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得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性质.

演示对比实验2:将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的溶液加热,根据“二氧化碳使溶液变红,加热后,溶液又重新恢复紫色”这一事实,引导学生联想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的情况,进而说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的可逆性,并简单说明”可逆反应”的特征.

提问2: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演示实验3:将二氧化硫通入一种红色的溶液——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

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气体,红色褪去,引导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哪种物质通入有色物质,会有类似现象.学生在联系卤素中已经学到的氯气,联想到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对比演示实验4:将氯气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

验证氯气的漂白性.

引导提问:两者漂白性是否一致?

对比实验5:将用氯气漂白后的品红溶液与二氧化硫漂白后的品红溶液加热.

二氧化硫漂白的品红溶液红色恢复,而氯气漂白的品红溶液红色不恢复,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解: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使颜色恢复.而氯水漂白是因Cl2溶于水后产生的HClO有强氧化性,可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而漂白,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漂白效果是永久性的.

举例说明工业上常用SO2来漂白纸浆,以致报纸放久会变黄.那么二氧化硫是否能让所有的有色物质褪色呢?

学生讨论总结已学过的有色物质: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

演示实验6:将二氧化硫通入上述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品红溶液、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都褪色了.

教师引导:通过二氧化硫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不能使其褪色,学生很快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具有选择性,不能使得每种有色物质都褪色.

教师提问:怎样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硫是否将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漂白?学生讨论总结后回答:根据二氧化硫漂白后形成的化合物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被漂白的物质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加热,会使得被褪色的溴水、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及高锰酸钾溶液恢复原来颜色.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做对比实验,推翻了二氧化硫将上述有色物质漂白的假设.教师进一步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溶液褪色?

学生讨论后回答二氧化硫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引导学生从化合价来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提出二氧化硫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所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对比实验的运用,能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再采取讨论式的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的氛围.

第三,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动手中体验和使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诚实的科学品质及认同感,同时建立解决类似问题的模型.

探究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实验是较能体现上述思想的好材料.学生猜测二氧化硫的性质,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从整体性考虑,还涉及到环保意识的培养,如通过学习后,教师提出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能很快的回答各部分的现象,但对于最后一个氢氧化钠的作用,在学习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后,学生能回答出:作尾气吸收用.教师由此推出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中.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用这种思路去构建一个个类似的模型,从而解决新的问题.

猜你喜欢

溴水品红酸雨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品红褪色与颜色复原机理*
近10年汉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烃类易混淆点突破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
酸雨状况:酸雨城市占全部城市数69.6%
模拟酸雨大气环境中Cl-浓度对镀锌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多孔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对酸性品红的吸附性能
溴水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辩析
溴水化学制备法初探
酸性品红-B-R体系共振光散射法测定牛奶中的新霉素